首页 理论教育 赢在风控:新时代商业银行解读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框架

赢在风控:新时代商业银行解读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框架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不破不立”:从金融创新理论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分析商业银行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二)“居安思危”:从金融脆弱性理论反思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金融脆弱性理论常被用来解释金融风险成因,并伴随金融市场稳定的现实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该理论认为,金融体系自身就具有脆弱性,该特性是导致金融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长尾理论有利于分析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边际成本方面进行的博弈。

赢在风控:新时代商业银行解读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框架

(一)“不破不立”:从金融创新理论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分析

商业银行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这就需要理解金融创新理论。目前对“金融创新”进行的界定,多数是源于经济领域的著名学者熊彼特提出的观点所形成的。1912年,熊彼特曾撰写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书中对创新一词进行了界定:创新是指创建一种新型的生产函数,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家将企业要素进行全新的组合。根据该观点,创新既包括技术领域的创新,一般是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组织管理领域的创新。这两种创新类型都将使生产函数或者是供应函数发生变化,他还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解释,认为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别:一是新式产品的诞生;二是新型工艺的形成与应用;三是新资源的挖掘;四是新市场的拓展;五是生产组织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可以称作是组织创新。因此金融创新可以分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技术创新:金融业务方面的创新可以具体细化为金融类产品、金融业交易形式与服务内容、金融性市场、金融运营管理体制以及监控体制等多个方面的创新。金融技术领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金融业务获得新发展的前提下,也就是需要依靠金融业务方面的创新,要致力于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先进的各种金融方式与金融类基础设施的发展,使电子金融系统得以完善,将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金融创新,作为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和效率”的互联网精神为理念,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时间和空间配置的金融新形态,也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创新。

(二)“居安思危”:从金融脆弱性理论反思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金融脆弱性理论常被用来解释金融风险成因,并伴随金融市场稳定的现实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该理论认为,金融体系自身就具有脆弱性,该特性是导致金融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主张金融脆弱性观点的代表学者有明斯基和克瑞格。明斯基(1985)最早从企业角度对传统信贷市场的脆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企业财务杠杆经济周期的联动变化,形成了“金融脆弱性先前假说”。需注意的是从脆弱性理论和风险视角上进行的分析,虽然具有相似的意义,但二者的立脚点是有差异的。更为严谨地理解,金融风险指向的是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有可能会带来损失;但金融脆弱不只是意味着损失有可能发生,而且还将之前出现的损失也包含了进去。此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金融脆弱性注重的是系统的内在性,也就是指明了它自身也是金融业的一个特殊属性,而从银行方面看,它的脆弱性实质上来源于信贷类资金的借出与收回在时间上的背离。不过国内对于风险的使用已经趋于广泛化,常常与脆弱性难以明确区分。一些分析金融具有脆弱性的学者,将金融脆弱性的类型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信贷市场中展现出的脆弱性,另一种则是金融市场中展现出的脆弱性。明斯基与克瑞格两人分析的为信贷市场当中存在的脆弱性,并且两人的研究视角是不同的,前者立足于企业进行研究,后者则站在银行视角上从事相关研究。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也可以作为金融脆弱性的一个表现,这在信贷和金融两个市场中都是适用的;另外,他们的分析逻辑还是侧重于金融机构信贷的视角,但金融市场中表现出的脆弱性更多的是源于资产价格呈现出的波动,以及这种波动所引发的联动效应。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新型模式,将会在实际运用中隐藏一些传统金融业的风险,也会带来一些之前没有未出现的风险,金融系统具有的脆弱性只会在市场发展中持续地增加。

(三)“冷门不冷”:从“长尾理论”看待互联网金融对“长尾市场”的深度挖潜(www.xing528.com)

2004年,克里斯·安德森撰写《长尾》(The Long Tail)一书,并首次阐释了长尾理论,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上升,当商品存储、流通、展示足够便捷,成本极低时,需求很少的小众产品或冷门产品(即需求量很低的产品)形成的众多小市场汇聚在一起,可以产生与大众产品或主流产品(即需求量很高的产品)相匹敌的大市场。长尾理论认为如果产品拥有大量的存储空间与足够充分的销售途径,对于那些需求不高或者是销量不好的产品而言,能够与一些热销类产品在市场份额方面进行竞争,甚至出现市场份额更高的情况,也就是多个小市场的集聚所形成的力量,能够同主流市场进行较量。这表明企业自身销售量增长有可能并不来自传统需求领域中戴有“畅销商品”称号头衔的商品,而是长久以来被人无视的属于“冷门商品”的那条长尾。比如大型书店一般可以在店中存放高达10万册可供销售的书籍,而亚马逊网站所出售的书籍有高达25%的比例不在这些书籍范围内。正是这批“冷门”书籍于电商之消费量在快速上涨,预计将来能够占到50%的市场份额。这就证明了购买者在做出选择时,自己想得到的与乐意选择的购买途径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种新的运营模式逐渐成型。简单地说,长尾所关注的冷门产品更加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一旦需求出现了,就会使多数人认识到它,从而将冷门的东西变得不再冷门。长尾理论有利于分析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边际成本方面进行的博弈。互联网金融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科技,通过较低的交易成本缓解信息失衡的问题,从而为传统金融类市场以及被忽视的“尾部”市场提供便利化和普惠化的优质金融服务。

(四)“外部效应”:从经济外部性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经济外部性理论指向的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比如厂商或个人)在这一过程中给他人以及社会带来的非市场的作用。这样的作用可以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其中正外部性指的是单个经济活动个体给他人以及社会带来的收益,但是所有的受益人并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而负外部性指向的是单个经济活动个体进行的活动,给他人以及社会带来了某些损失,但是对于该类带来损失的活动,个体却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或是做出补偿。英国学者马歇尔是第一个提出外部性理论的人,他曾在110多年前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中阐释过该理论。他认为,外部带来的经济效果指的就是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使另一经济个体的福利增加所形成的效果,并且这类效果不会来自货币或是交易活动中,因此经济外部性理论可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依据该理论,普遍的观点是外部性的出现反映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一些缺陷。从这一角度看,当外部性发生时,仅依靠市场自身的机制是不能够将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以及使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的,政府必须进行适当地干预。从现实状况思考,外部性尤其是外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属于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难题,比如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鉴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外部效应,商业银行可以运用经济外部性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信贷反思录】商业银行如何科学认识互联网金融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