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欺诈的内涵界定
欺诈是造成商业银行收入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欺诈属于操作风险中的一类,但由于其发生的普遍性及一旦发生即带来损失的特征,欺诈风险需要商业银重点防范。金融欺诈是近年来频繁发生在我国银行领域中的一种犯罪活动,对银行业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各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止欺诈案件的产生和蔓延,加强反欺诈管理。对于“欺诈”的概念,很多文献都予以了界定。根据《布莱克法律辞典》的解释:“欺诈是指故意歪曲事实,诱使他人依赖于该事实而失去属于自己的有价财产或放弃某项法律权利。”《牛津法律大辞典》对诈欺的解释是:“在民法上,诈欺是一种虚伪陈述,或图谋欺骗的行为,通常以故意做虚假陈述、或者做出其本人并不相信其真实性的陈述,或者不顾其是否真实而做出的陈述等方式构成,并意图(并且事实上如此)使受骗人引以为据。但是,诈欺同样也可以以隐瞒真相或故意不做出其理应做出的陈述方式,或者通过行为构成。”《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8条注释将欺诈的概念解释为:“欺诈行为是指意欲诱导对方犯错误,并因此从对方的损失中获益的行为。”我国《民法总则》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总则》第149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由上述各种对欺诈行为的法律解释可以总结出,银行业的欺诈是指银行的员工、客户或第三方,单独或与他人联合,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不正当的好处或利益,造成银行财务或其他方面损失的行为。概括起来,欺诈行为需要具备四项基本要素,即欺诈方的欺诈故意、欺诈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以及欺诈方的欺诈行为与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构成欺诈行为的必备条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欺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欺诈者的主体身份,可以将欺诈划分为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内部欺诈是指由内部人员参与的欺诈行为;外部欺诈是指客户或第三方实施的欺诈行为,根据是否为账户持有人又可以细分为第一方欺诈和第三方欺诈。第一方欺诈是指由账户持有人实施的欺诈行为,第三方欺诈是指由非账户持有人实施的欺诈行为。
2.根据欺诈发生的业务领域,可以将欺诈划分为贷款欺诈、信用证欺诈、信用卡欺诈和票据欺诈、金融凭证欺诈等。贷款欺诈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诈骗银行贷款的行为;信用证欺诈是指使用伪造、已作废或骗取的信用证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行为;信用卡诈骗是指不法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票据欺诈和金融凭证欺诈是指伪造、仿冒银行的票据或有关金融凭证进行欺诈的行为。
(二)信贷意义上的“欺诈风险”(www.xing528.com)
从大数据信贷技术角度看,欺诈风险主要是“信贷业务型”欺诈风险。根据欺诈发生的主观故意程度,信贷欺诈风险分为严重欺诈和轻度欺诈。严重欺诈通常以骗取贷款为最终目的,完全没有还款意愿。严重欺诈存在严重的主观恶意性,借款人一般从贷款申请环节就不存在还款的主观意愿,属于早有预谋,骗贷意图非常明显,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性。信贷实践中,常有一些中介机构参与其中,需要引起银行重点识别和防范。轻度欺诈属于主观恶意程度较轻的欺诈行为,通常借款人虚构事实,以避免银行的拒贷行为,或者为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而采取虚构贷款材料的情况。轻度欺诈情况下,贷款企业仍然会在获得贷款批复以后积极配合还款,但对于银行来讲依然承担了较大的信贷风险。信贷欺诈的另一种分类是贷款企业依据欺诈行为发生的阶段,分为申请欺诈和交易欺诈两大类。申请欺诈包括提供虚假资质证明、提供虚报申请信息和仿冒他人名义申请三大类,主要发生在申请贷款阶段。交易欺诈包括虚假交易、仿冒交易和挪用信贷资金三类,主要发生在申请批复后的贷后阶段。信贷欺诈风险的反欺诈管理是全流程的风控工作,需要银行“一以贯之、从头到尾”地开展信贷反欺诈管控。
(三)信贷欺诈风险的原因分析
如图所示,导致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增加的三大类原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银行客户群的故意欺诈,然后是来自银行系统内部控制不良失效所致,银行经营环境不良尽管会增加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但是其影响比较小。影响银行内部控制不良失效产生的第一因素是银行内部监控缺失;第二是银行职员与第三方合谋;银行职员的违规操作对银行内部控制不良影响处于第三位;银行职员业务知识缺失的影响是最小的。在银行客户欺诈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客户伪造身份、金融票据或抵押品等的无中生有行为,然后是假冒其他身份或变造金融票据等的冒名顶替行为,主动盗抢和客户主动转移资产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较小。经营环境不良因素中,社会整体信用缺失比金融相关法律缺失产生的影响要大。来自商业银行客户的第三方欺诈行为是导致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最大的因素。这些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在银行客户欺诈中,客户通过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和第三方对于商业银行资产盗抢这两个因素在银行客户故意欺诈中处于次要地位,影响客户欺诈最重要的因素是银行客户在交易行为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中的无中生有和冒名顶替,这些行为让银行防不胜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来自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风险因素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制度中的缺陷,是银行内部影响风险发生关键因素。而职员是商业银行内部因素中的重心,一方面银行职员与银行客户之间合谋行为将导致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在银行业务中违规行为也将影响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尽管银行职员业务知识缺失会导致银行外部欺诈事件发生,但总体看来影响不是很大。经济景气与否是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不能对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产生很大影响。商业银行外部欺诈风险预防的重点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对银行客户严格审查,依法按章办理银行业务,才能将银行客户交易行为中的弄虚作假产生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信贷分析技术,加强客户管理和内部机制管理,双管齐下,有效预防外部欺诈风险的发生。
【信贷反思录】信贷欺诈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何对信贷欺诈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