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极”理论:信贷投向需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极的“经济扩散效应”
区域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一大理论基础就是“发展极理论”。该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空间中,经济发展应当以非总量的方法来安排发展计划,经济增长不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相同的速度平衡增长,相反,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增长。一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发展极”,再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作用,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迅速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这种理论主张尽可能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或行业,使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或“发展极”。可知,在每个地区经济增长不是以同样的速度进行,增长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某些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一般聚焦在某些地区,并且往往是大城市,这些地区就是“发展极”。从区域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地区的“发展极”往往会对广大地区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扩散效应”。“发展极”的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四是形成“凝聚经济效果”。通过上述作用可以使具有“发展极”的地区得到优先发展,并进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当然,并不是每个部门、行业或地区都可以成为“发展极”,要建立“发展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需要适当的周围环境,如一定的资金、技术、人力、机器设备等硬件环境和熟练的劳动力、良好的投资政策等软环境。“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是比较明确的,即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而建立“发展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自动产生“发展极”,另一种则是由政府通过计划经济和重点投资主动建成“发展极”。目前,我国形成了以省会中心城市和沿海沿江开放城市为主的多个发展极,这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极引领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信贷业务的主阵地。例如,河北雄安新区的成立,必将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发展极和信贷支持的重点地区。中国银行220亿大额信贷支持“雄安新区”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充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极的重要体现和经典案例。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适合中心城市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政策成为区域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信贷投向需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区域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二大理论基础就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该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来的。1957年,在其代表作《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利用动态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缪尔达尔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一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由于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各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受要素收益差异吸引会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即经济发展中落后地区会受到发达地区不利影响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缪尔达尔称之为“回波效应”。其作用方式是通过循环积累过程发生作用,即在发达地区向上循环运动,在落后地区向下循环运动。市场的自由运行和扩展常常会把竞争优势给予已建扩张中心的产业,这些产业通常是在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经营,并使其他地区早期存在的手工业和工业遭受打击。因此,全国市场的完善,实际上倾向于阻止农业地区工业多样化的早期萌芽。但是,与“回波效应”相对应,还有一个离心的“扩散效应”,它把扩张动力从经济扩张的中心扩散到其他地区。缪尔达尔指出,在二元空间结构中,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使发达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渐变小,从而减弱经济增长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发达地区再扩大生产规模、快速增长已变得相对不经济,为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意向其他地区扩散出去。但无论怎样,这种扩散都带动或帮助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增长的减速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地区的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它们的发展。其结果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别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平衡。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导下,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开辟新的工业区,开发新的资源、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内地贸易等措施来帮助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在信贷扩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有效寻求区域信贷资金的正确投向。
(三)梯度推移理论:积极探索“梯度差异”的区域信贷风控模式(www.xing528.com)
区域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三大理论基础就是梯度推移理论。“梯度”作为描述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最早应用于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梯度势能,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该理论已在西部大开发等多个重大项目中得到很好实践。1980年代初期,我国理论界提出了“梯度推移”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大多数地区处于“中间技术”地带推移,有的甚至处于传统技术地带,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则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渐向“中间技术”地带。可见,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缩小两地差距。广义梯度理论将传统梯度理论经济技术层面的梯度分布扩展为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制度等多维层面。广义梯度推移的机理构成广义梯度理论的核心内容。非均衡运动是广义梯度推移的总规律。广义梯度推移过程及其作用机理可简约为“高梯度——低梯度二元空间结构”的形成、作用机理及其演化过程。“推挽效应”形成梯度推移的动力学机制,它与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一道共同形成广义梯度推移机理。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推移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并且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区域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性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若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正处于创新和发展阶段,就会带来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形成高梯度区,反之则会形成低区度区。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区,然后像流水一样,随时间推移,逐步向次高梯度区、中梯度区、低梯度区扩散。并且,这种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同时,梯度推移不是按距离远近,而是按照接受创新能力的差距,即所谓的“梯度最小率”进行的。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上具有明显的梯度推进的特征,商业银行依据此种差异实行梯度推进的信贷业务发展模式和地区风险管理政策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区域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则。
区域信贷风险管理的第四大理论基础就是金融生态理论。银行是“水族馆”的鱼,需要密切关注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源于生态学和仿生学。生态学和仿生学的产生不仅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系统观和生态观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生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首次将系统观和生态观从自然科学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生态经济学在承认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联系的同时,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不仅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经济学为我们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金融生态的研究进展。在这一阶段,随着系统观和生态观进一步从经济学领域引入金融学领域的研究中,金融生态理论正式进入了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态势,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主导性要素;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接踵不断,且多发生在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致使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无计可施。白钦先较早注意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约束作用,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当时所刻画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产生的约束性影响。随后,周小川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系统”等概念的正式提出和曾康霖、许诺金、林永军等人的系统阐述和发展,这一“在国外是没有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理论最终得以形成。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生态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其自我调节功能的脆弱性使金融生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金融机构退出;金融机构退出使企业融资存在“瓶颈”,企业无法通过扩大规模和技术更新来提高经营效益,由此企业不能按其偿付信贷资金导致信贷违约行为的发生概率增加,企业恶意逃废债现象频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信贷资产管控压力骤增,金融生态理论为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区域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信贷反思录】结合金融生态理论,为什么说银行是“水族馆”的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