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赢在风控:区域经济政策管控的成功策略

赢在风控:区域经济政策管控的成功策略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相应改变。区域经济政策作为通过特定手段实现政府所确定的区域经济目标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总和,包括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主体和手段三个基本因素。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着眼于协调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关系、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而地方政府则着眼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及资源配置。

赢在风控:区域经济政策管控的成功策略

(一)理论探究: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石

区域经济政策,亦称区域经济协调政策、地区经济政策或简称区域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优化资源空间配置,调控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重要手段。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1.地域分工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主体是比较优势理论和地区主导产业论。比较优势理论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是由此区域与彼区域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构成这种差异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和植被、矿产原料、燃料、动力、森林和水力资源等)、社会历史因素(民族、习惯、人口等)和经济因素。动态比较优势是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和完善,其基本点是地区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其实质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某一时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着时间推移,原先赖以高速增长的优势条件,不断变更以至丧失,这时就不能死抱住这种产业不放。相反,有的产业,原先发展的条件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通过主观的努力,不利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发展前景看好。对这类产业,就应有意识地加以扶持、培育。新的技术和革命出现后,地区比较优势对地区分工出现了新的转机。

2.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经济发展既包括产业结构演进,也包括空间经济扩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经济空间总是不断扩大,非经济空间逐渐变小,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生产环境的空间结合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空间经济成长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区域经济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力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内产业结构、各项经济功能日趋完善,区域经济实力也日趋加强,这正是区域经济的成长过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经历五个发展阶段: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这是在封闭的区域经济条件下来研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开放程度为标准,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国内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相应改变。从区域经济的经济功能、经济结构、组织管理形式,逐步由不完善向完善化发展,留下清晰的阶段性运动轨迹。

3.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均衡与非均衡以及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最基本的理论。这里的均衡与非均衡以及非均衡协调,既指区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又指区域内各地区的发展。各产业和各地区同步发展的均衡发展理论,是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同时对各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农业、一二三产业、轻重工业以及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各个部门都得到平衡发展。这种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对消除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地区需求和供给双方面的障碍,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产业均衡发展理论以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等为代表。在区域发展方面,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力,通过在地域上的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应当说,无论产业均衡发展战略还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这两种战略的主观愿望都是好的,但却都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对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来说,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和地域平衡发展的丰裕的资金。因此,尽管均衡发展战略令人神往,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各产业和各地域不同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以赫希曼、佩尔鲁克斯等为代表。这种战略强调不发达地区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因而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若干地区进行,其他部门、其他地区通过利用产业间的“前后向及旁侧联系效应”和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得到发展,这样所取得的经济发展速度会比采取均衡发展战略所能取得的发展快些。这种倾斜式发展战略,有利于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对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较快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一些学者集上述两种战略之精华,作出了新的选择,提出了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理论。所谓非均衡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均衡是必然的,既有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又有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能强求实现工业和区域的平衡推进,而应根据条件的成熟程度实行非均衡推进。

(二)导向效应:区域经济政策的理性认知

商业银行开展区域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强化对区域经济政策的领悟、研究与应用,做到信贷业务与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合拍”“接地气”。一般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优化资源地域空间配置、调整区域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简称区域政策。有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促进资源地域空间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差距过分扩大以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也有学者指出,区域经济政策只是把国家之内某些特定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或这些区域内的某个特定领域中的有关经济活动作为调控对象。区域经济政策作为通过特定手段实现政府所确定的区域经济目标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总和,包括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主体和手段三个基本因素。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发展,把区域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资源地域空间配置优化和合理布局生产力。区域经济政策主体是各级政府,不同行政管辖层级的政府所制定的区域经济政策,其调控的范围、作用、方式、效果、目标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着眼于协调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关系、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而地方政府则着眼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及资源配置。区域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效应”,区域经济政策作为各级政府协调区际经济关系、优化区域内部与区域外部资源地域空间配置、改善生产力布局,或者预防和处置重大经济问题而制定的具有区域差别性或只适用于部分经济区域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一般而言,区域经济政策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区域经济政策主体的多层次性。除了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地方政府都拥有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具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区域政策制定与决策权。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特别是非均衡发展的大国经济体系中,要使资源地域空间配置得到优化和协调区际关系,仅仅依靠中央政府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力量。

2.区域经济政策选择的地域空间差异性。区域经济政策只是作用于国民经济体系的某一区域或某些区域,在该区域范围内具有某种同质性,但会对其他区域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因此,区域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的实施地域空间小于后者,前者具有地域空间差异性,而后者具有全局性。

3.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内存在着冲突的潜在可能性。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的主体不同,各主体制定区域政策的目标不同,存在着潜在不一致性。例如,地方政府为了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区域经济政策,有可能削弱中央政府调节区域经济关系的经济政策效果,同样,也存在后者削弱前者经济效果的可能性。

4.区域经济政策具有动态性与时效性。区域经济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随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而相应调整。同样,同一区域经济政策并不是在所有时期都能产生同样的经济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改变,同一区域经济政策的积极效果有可能消失甚至走向反面。

(三)信贷思辨:区域信贷风险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分析及信贷实践案例

1.“区域”信贷风控的“护城河”: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信贷风险管控的“护城河”。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必须与区域经济政策有所反馈与互动。通常,国家重点支持地区能够享受较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投入,当地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较充足,各种配套措施齐全,银行信贷风险相对较低。而在国家区域发展重点以外的地区,只能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如果当地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欠佳,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就可能受到较大威胁。另外,商业银行要对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稳定性、合法性和可行度要进行评估,如果地方政府对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不具有合法性、可信度和连续性,银行信贷的风险就会增大。商业银行在对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评价时,应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发展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措施,充分吸收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和地方区域政策的总体判断。

2.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信贷实践当中,商业银行对于地方经济政策的解读更多地是通过搜集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等形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地方政府报告一般对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会有阶段性总结、工作安排部署、主要经济建设项目、产业扶持政策等内容。商业银行需要重点分析地方政府关于产业集群的政策态度、在重点项目建设上的工作举措、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经济策略、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的经济政策等内容。例如,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增量。实施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工程”,在项目引进、要素保障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确保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重点抓好汽车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生物医药园、通用航空城和再制造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支持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京津冀区域中心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河间再制造申报国家级示范基地。商业银行针对地方政报告的解读,就可以动态调整银行的地区信贷策略,做到信贷风险管理的“有的放矢”。

3.“雄安新区”大额信贷支持案例:雄安新区成立以后,具有典型的政策洼地效应。商业银行对此进行了积极的信贷支持。例如,2017年8月份,中国银行发起的220亿元授信成功获得批复。这是雄安新区成立以来首笔获批的银行授信。同时,该笔贷款也是目前为止,中国银行在河北区域内批复的最大金额单笔授信。雄安新区成立后,该行明确将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全行的重要任务,专门成立了决策委员会,对涉及新区的工作直接提交委员会审议通过执行,以提高决策效率。该笔授信发起过程中,为提高审批效率,该行多次赴新区调研,就授信方案与新区管委会、监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并在方案确定后第一时间提交委员会审议,最终,该笔授信仅用时两周即获得批复。在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该行还充分发挥国际化、多元化优势,为新区管委会提供“融智”支持,在金融政策、个人服务、公司服务、综合金融服务、融资模式等方面,主动为新区建言献策。该行还围绕发展普惠金融,加快助农服务点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该行已签约助农服务点151个,让新区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现代化金融服务。同时,该行还积极利用助农服务点进行宣传,防范民间借贷,预防金融诈骗,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信贷反思录】如何科学看待区域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