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违约金字塔思考

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违约金字塔思考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技术层面讲,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必须注重信贷违约的层次剖析,透视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违约“金字塔”层次结构,进而作出科学和审慎的信贷风控决策。商业银对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分析,集中在违约可能性的分析和在此基础上违约概率的测算。如图所示,一般来讲,小微企业信用违约的层次结构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具体包括客观违约、理性违约和非理性违约三个层级。

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违约金字塔思考

从技术层面讲,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必须注重信贷违约的层次剖析,透视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违约“金字塔”层次结构,进而作出科学和审慎的信贷风控决策。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经营,必须注重信用违约的层次结构分析,以提高信贷经营的精准性和定位性。商业银对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分析,集中在违约可能性的分析和在此基础上违约概率的测算。违约的可能性,取决于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各种情况下进行违约的主客观行为因素,而违约概率的计算,充分展现了信贷技术的运用程度和技术先进性。在信贷技术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可以量化各种违约因素的发生概率,利用各种信贷风控模型具体测量违约的概率。传统的信贷技术侧重于“硬信息”的捕获与分析,在判断违约概率的时候,往往是将违约可能性的决定因素归结为能够获得,同时能够量化的财务因素,利用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动态变化来判断企业贷款客户违约的可能性。此种信贷技术对于大企业贷款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因为此类客户的财务制度较为齐全,但对于小企业贷款的适用性显然很脆弱。这是因为小企业贷款的财务数据经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信息失真问题。商业银行基于小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不能有效支撑信贷决策的科学做出和违约概率预判。可知,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客户的违约可能性的判断,不能简单依赖财务报表数据。

中小企业信贷经营的信用违约“金字塔”层次结构图

信贷违约层次的结构分析,为商业银行预测违约概率提供了一个逻辑分析框架和层级结构。如图所示,一般来讲,小微企业信用违约的层次结构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具体包括客观违约、理性违约和非理性违约三个层级。其中,“客观违约”位于“金字塔”结构的最底端,属于最为常见的信贷违约类型,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和解读的。理性违约,位于“金字塔”结构的中间位置,属于信贷制度上设计出现显著缺陷的时候,一部分善于钻营的投机贷款型企业会选择“理性违约”。在这个层级中,商业银行需要注重信贷制度的“顶层设计”,防止制度缺陷和漏洞。“非理性违约”属于信贷违约“金字塔”的最顶端,发生的概率最小,主要存在于信用环境差的区域,部分企业发生“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对此,商业银行需要注重当地信用环境状况的变化对信贷经营的影响,据此做出信贷经营策略的动态调整。

(一)信用违约“金字塔”结构的底端层次:“客观”违约

小微企业信贷客户违约的第一个层次是“客观”违约。这是指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并不是主观上愿意违约,而是由于经营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或是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重大错误,造成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各项经营指标严重下滑,主要财务数据严重变坏,进而导致企业还款能力出现严重下降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基本平稳,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与亮点,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整体上看,被调查银行的民企客户大多能承受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盈利能力虽有所下降,但仍能保有一定的盈利水平,贷款风险可控,但也有部分客户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经营水平滑坡严重,有些客户甚至出现一些“走形”的不利于银行防控风险的经营管理行为,导致各类风险“水落石出”。一般来讲,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主要指标或者“征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小微企业经营陷入“沼泽”,风控形势刻不容缓。

经济下行使部分工业企业进入经营“寒冬”,且小微企业以“粉饰”报表掩盖风险,利用关联关系转移资金,如果商业银行前瞻性风控措施欠缺,将面临信贷“退出难”、风险“化解难”的窘境。例如,企业的水电费显著下降、企业的工资不能够正常发放、企业的订单明显减少、企业的银行流水结算量较同期下降幅度增大,等等。这些征兆的出现,都预示着企业的经营已经陷入了“沼泽”,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显著增加。

2.企业经营策略失当,“盲目”对外扩张,现金流管理能力不足。

一些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盲目扩张,几乎是“什么赚钱干什么”,进军多个领域,大量投资,极易造成现金链断裂,经营风险也不断积聚、膨胀,银行介入调查不仔细就会“接手”企业经营风险,一度成为“接盘侠”。民营企业转移资金、涉足房地产的情况暗流涌动。近年来,对企业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有较为严格的条件,准入门槛较高,一些集团或企业往往以旗下从事制造业或其他业务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向银行申请短期流动资金,通过关联交易将资金挪作他用,短贷长用、流贷固用,以流动性资金投资房地产领域,极易产生信贷风险。

3.企业投资新兴产品无销路,经营困难聚风险。

某些小微企业加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较为明显,如何提高新兴产业风险评估水平,建立对行业风险的快速响应机制,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例如,某些企业处于战略转型的需要,投资新型产业产品,由于对新兴行业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企业的产品销售情况不甚理想,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局,风险显著增加。

4.关联关系日益复杂,增加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强度和难度。

当前,大中型企业的集团化经营成为普遍现象,客户风险已不再是单一客户、单一行业的风险,各种关联交易、担保关系、跨业经营成为影响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且集团成员之间风险相互传染,一损俱损。关联风险的典型案例是澳柯玛多元化经营和关联企业交易控制流于形式的风险案例。

【信贷反思录】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主要征兆有哪些?对此,商业银行如何建立信贷风险的预警体系?

(二)信用违约“金字塔”结构的中间层次:“理性”违约

“理性”违约,是相对于“非理性”违约而言的,说明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违约符合假想理性经济人的“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如图所示,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客户通过理性的成本收益核算发现,贷款违约所得到的收益大于违约所要承担的成本。在此种情形之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即使有充分的还款能力,基于趋利避害的商人“自私性”属性,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依然会选择“理性”思考以后的信贷违约,其根本原因是“违约利益”的诱惑与追逐。

1.“理性”违约的基本前提:违约“利益”大于违约“成本”(www.xing528.com)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产生“理性”违约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的违约成本较低,与之对应的是,企业如果违约以后,获取的违约利益是大于违约成本的。这种情况说明,信贷制度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缺乏足够的威慑性,让信贷关系的借款主体来遵守“借贷契约”。可知,现代契约精神,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力的威慑之下的,而此种“威慑”能够让贷款人遵守契约,经过利弊权衡之后觉得违约成本和代价很大。

2.“理性”违约的主要原因:商人的“趋利避害性”和信贷的“制度缺陷性”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造成“理性违约”的主要原因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小微企业角度讲,小微企业客户具有商人的“趋利避害”的经济属性,具有显著的“利己性”,一旦具有投机的可能,此类客户群体就会处心积虑地“钻营”,抓住政策的漏洞。第二,从信贷制度角度讲,当某段时期的信贷制度设计存在显著的漏洞或缺陷的时候,小微企业就会权衡违约利益和违约成本之间的关系,当违约成本明显较小的时候,小微企业客户就会选择“理性”违约。

3.“理性”违约的最大特色:“理性”违约体现相对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性”

“理性”违约的“理性之光”,在于其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当然,这种效率是不道德和惩罚性的。从小微企业客户角度讲,理性违约是具有效率的。对于企业来讲,通过违约他们可以追逐更多的违约利益,而这种利益是具有诱惑性的。经过权衡以后,信贷违约的成本不够大,违约利益足够覆盖违约成本,此类活动在经济学层面是具有效率性的。理性违约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信贷制度的不健全会滋养和纵容不道德的经济行为。

【信贷反思录】如何理性看待“理性违约”现象?对此,我们应当如何规避?

(三)信用违约“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层次:“非理性”违约

“非理性”违约位于信用违约“金字塔”结构的最顶端,属于低概率事件,但也必须引起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非理性”违约,是相对于“理性”违约而言的,体现不出小微企业作为经济人的“理性之光”,更多地反映出此类客户的不道德性。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在具有较好的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在计算了违约收益后发现违约收益小于违约成本,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或者社会文化因素的缺陷等因素,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在权衡利弊关系以后,依然选择做出的“损己不利人”的互害型信贷违约行为。在此种情形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选择不理性地信贷违约行为,不履行借款合同的还款义务,事实违约行为,属于主观的恶意违约行为。在社会信用缺失、社会文化蜕化、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下,发生“非理性”违约的概率较大。

1.“非理性”违约的基本前提:违约“利益”小于违约“成本”

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产生“理性”违约的基本前提是小微企业信贷违约的“成本”较大,但是小微企业客户在权衡利弊得失以后,依然违背其商人“利己主义”的特性,不理性地选择信贷违约这种违背信贷契约精神的行为活动。在此种情况下,小微企业违约利益是小于违约成本的,信贷制度本身并不具备天然的瑕疵。“非理性”违约,违反了经济活动的效率法则,更多地体现了信贷关系借款主体的不道德性。

2.“非理性”违约的主要原因:主观“恶意”的逃废债行为

“非理性”违约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客户的主观“恶意”的逃废债行为。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之一,严重影响银行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在信贷实践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类恶意逃废银行债的行为:第一,先期逃废债行为。银企双方在债权债务关系成立时即发生或存在的逃废债行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种原因所导致:企业法人资格不真实,利用有限责任形式掩盖无限责任的承担,借此逃避债务;贷款行为发生时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表,恶意促成贷款手续的瑕疵,制造担保无效或财产变现困难的障碍。第二,设置诉讼时效障碍逃废债。银行在对逾期贷款进行催收时,有的企业会刻意不签收逾期贷款通知书,借此在诉讼中设置诉讼时效已过的借口。这种逃废债的行为表现方式不复杂,但却是企业常用、成本最低的逃债伎俩。第三,利用司法保护逃废债务,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关联企业之间“假诉讼”;对账户和财产进行“假查封”。第四,利用政府保护逃废债务。第五,企业恶意处置抵押财产逃废债。第六,通过改制逃废债。第七,通过破产逃废债。上述小微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充分体现了贷款企业的主观恶意,需要银行坚决打击,以保护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3.“非理性”违约的最大特色:“损人不利己”的互害型违约

小微企业“非理性”违约的最大特色在于“损人不利己”的互害型信贷违约。此种违约主要出现在信用环境较差的区域和经济下行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和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会进一步减少。历史上在社会信用环境很差的改革开放初期,非理性违约的行为是经常发生的。那时候,很多小微企业贷款客户在借款之初就没有准备还款,存在明显的主观恶意。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的逐步优化,这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正在逐步减少。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期的到来,部分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又开始发生大量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需要引起银行业的高度警惕和重视。例如,2014年河北衡水沧州盐山等地区就出现银行业抱团取暖,联合整治当地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信贷反思录】为什么说“非理性”违约属于损人不利己”的互害型违约?如何有效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的行为?如何避免关联企业之间的“假诉讼”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