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起源观—古典艺术文献的启示

中国艺术起源观—古典艺术文献的启示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谈到艺术起源的问题,观点都是西方学术界的,而没有涉及以中国艺术为主体的东方艺术,是学术界“欧洲中心论”所致。艺术文献研究与利用,目的就是挖掘艺术文献内容,寻找有利于艺术学研究的资料。[37]在探讨艺术起源时,列举大量神话传说中的例证,虽然不能确切说明艺术起源的真实原因,但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艺术起源这一复杂问题的认识,对艺术起源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中国艺术强调再现性比古希腊的摹仿说更进一步。

中国艺术起源观—古典艺术文献的启示

以上谈到艺术起源的问题,观点都是西方学术界的,而没有涉及以中国艺术为主体的东方艺术,是学术界“欧洲中心论”所致。艺术文献研究与利用,目的就是挖掘艺术文献内容,寻找有利于艺术学研究的资料。无论是艺术史研究,还是艺术原理研究,都离不开资料,包括文字文献资料和实物文献资料。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中出现过一个派别,后来被称为“史料学派”,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此一学派的重镇。傅斯年特别重视史料的挖掘,把史料提到第一位。他说什么是学问?就是找资料,口号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陈寅恪的学术方法,也是在史中求史识。[30]类似的观点对于艺术原理研究而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资料来源于哪里,就是艺术作品本身,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就艺术起源而言,中国古典艺术文献虽没有提出什么“摹仿说”“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表现说”“游戏说”和“潜意识说”之类学说,但通过某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特殊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

“艺术起源于摹仿”,在古典文献中就有阐述,涉及书画音乐等。书法的诞生是伴随着汉字起源而开始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31]“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相声相印,即谓之字。”(《说文解字》)[32]文献记载传说伏羲画八卦,仓颉最初造字,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文字之起源,“实为画之起源”,文字创立的动机和原因有三:曰观天象,曰观鸟兽迹,曰河洛出图书。“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法书要录》)“黄帝有熊氏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通鉴·外纪》)[33]“观天象,观鸟兽迹”,而作文字,说的都是文字起源于对现实的摹仿。而“河洛出图书”,则将文字起源赋予了神秘色彩,但也应该归于“摹仿”。

根据文献记载,“河洛出图书”的传说有三种情况:“一以为灵龟贡之于世者;二以为河鱼贡之于世者;三以为河龙贡之于世者。”[34]“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水经注·河图玉版》)“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仓颉俯查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创文字。”(《路史》)[35]“洛龟曜书。垂荫画字。”(《孝经·授神契》)“天老告黄帝曰:‘洛有龟书。’”(《河图·挺佐辅》)“黄帝游翠妫之川,有大鱼出,鱼没而图见。”(《河图·挺佐辅》)“伯禹观于河,有长人鱼身出,曰河精也,授禹河图,蹛入渊。”(《尚书·中候》)“天老告黄帝曰:‘洛有龙图。’”(《河图·挺佐辅》)“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春秋说题辞》)[36]无论是“灵龟贡之于世,河鱼贡之于世”,还是“河龙贡之于世”,其实古人把文字和图画的起源归结为因“龟、鱼、龙”而出,也就是对这些动物的摹仿。当然“龙”是传说中的动物,那“河龙图发”之类的龙又来于哪呢?动物学家认为“龙”的古代原形是上古的一种爬虫。[37]

在探讨艺术起源时,列举大量神话传说中的例证,虽然不能确切说明艺术起源的真实原因,但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艺术起源这一复杂问题的认识,对艺术起源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于绘画而言,为了追求摹仿的真实性,就必须把客观现实表现出来,因而在《韩非子》中出现了“鬼魅最易”“犬马最难”的寓言故事。《淮南子》也说:“今夫画工,好画鬼魅而憎画狗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狗马可日见也。”顾恺之也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虽然谈的是绘画题材的难易,其实与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有直接关系,也就是与“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艺术?”这一问题有关。《左传》曰:“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38]所谓“铸鼎象物”乃指鼎的造型而言。后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39]“夫书肇于自然”,认为书法始于对现实世界的描绘。谢赫《古画品录》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六条绘画评价标准,其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四条与绘画的再现性(摹仿)有直接关系。中国艺术强调再现性比古希腊的摹仿说更进一步。希腊艺术强调人本能与摹仿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摹仿的本能,而艺术就是出自本能的摹仿。[40]中国艺术中的摹仿,把摹仿对象与主观情感表达结合起来,类似于“摹仿说”与“表现说”的结合。《易传》中所谓“修辞立其诚”(《乾卦·文言》),扬雄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等等,强调的就是艺术摹仿现实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在古希腊,最先得到发展的是与摹仿和再现性因素最为密切的史诗雕塑戏剧等艺术门类,而在中国,似乎与主观情感密切的音乐最早发达起来,并且很早就出现了相关的理论著作。先秦诸子有专门论述音乐的成篇文献,如《管子·地员》《墨子·非乐》《荀子·论乐》,以及公孙尼子《乐记》等,与诸子零星的关于书画艺术的言论或寓言相比,可以说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音乐起源问题,更加突现了“艺术起源”与“摹仿”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昔黄帝令伶伦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鞈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41]

“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效八风之音”,“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表面上说的是音乐起源于摹仿,而音乐的目的是什么呢?乃是“以象上帝之音”,“以祭上帝”。这又与西方从功利和巫术的角度去解释艺术起源又有何差异呢?中国早期音乐,“礼乐”紧密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常将‘礼乐’并称。但甲骨文中没有正式的‘礼’字,以‘豊’为古‘礼’字的说法不一定成立,但是甲骨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乐’字。这充分说明礼比乐早。”[42]那么“礼乐”又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礼记》中有“乐”因“礼”而起,而“礼”的起源又与敬神和祖先等有关系,带有巫术色彩,又把艺术与巫术间接地联系起来。这可从《礼记·礼运》[43]中得到证明:“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祖先,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44]这里从人类蛮荒生存状态开始,谈到人们敬神、敬鬼的目的、仪式,并伴随类似今天的音乐行为,表达了对“礼乐”关系的看法。又说:“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礼记·礼器》)[45]其实表达的就是“礼乐相成”的观点。

中国绘画艺术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初民作画,全为实用,不在审美,雕题文身之俗,固无论矣;即稍近于文明之域者,亦多用以记事状物图案,有巢氏之绘轮圜,伏羲氏之画八卦,轩辕氏之染衣裳,无不旨在实用”[46]。晋陆机曰:“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把“存形”作为绘画的目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就是一篇有关书画起源的重要文献,涉及“摹仿”“实用主义”和“礼教功能”等。

中国古典艺术文献中的艺术起源问题,除了本章第一节谈到与劳动的关系之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书画起源于摹仿。张彦远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书画艺术起源的观点。“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暎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羲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仓颉状焉。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张彦远还引用《广雅》[47]尔雅[48]《说文》(即《说文解字》)、《释名》[49]文字学训诂学文献观点,证明绘画源于摹仿。“《广雅》云:画,类也”,认为“绘画就是类似”,与什么类似呢?只能是与绘画所描写的内容。“《尔雅》云:画,形也。”“形”就是“形状”,象形的意思。“《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说文》的原文是:“画,界也,象田四界,聿(笔),所以画之。”(《说文解字》)张彦远的引用有误,或是加以发挥了。根据《说文解字》原文,意思非常明确,说的也是绘画与现实生活原形的关系。“《释名》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释名》先进行字音的转换,再进行解释,有些牵强。[50]

其二,强调书画的实用功能,认为绘画是文字辅助工具。“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51]“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52]“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53]绘画艺术一开始就被当作记录的工具,弥补了文字记录缺少直观、无法“见其形”的缺憾。

其三,绘画与封建礼教密切相关,并承担惩戒教育的功能。《古画品录》开篇便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54]谢赫认为绘画的作用是劝戒,描绘历史兴亡,甚至千百年来无人注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绘画作品了解。《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开头也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55]“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罇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列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惩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陆机语)“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56]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语)[57]绘画与音乐、诗歌一样,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人们以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看待艺术,属于艺术功能范畴,也是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据文献记载,如《孔子家语》、屈原的《天问》等,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在宫殿和庙宇等墙壁上都画有壁画。孔子就曾经看到明堂门墉上画着尧舜和桀纣的形象,并把绘画看成了与音乐一样是体现和宣传“礼”,培养仁德、实行仁政的有力武器。“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牖,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查形,往古所以知今也。”(《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后汉王延寿作《汉鲁灵光殿画赋》不但描绘了鲁灵光殿的辉煌和结构,还详细记录了墙壁上的壁画,内容多为天地鬼神、历代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并说明这些壁画的创作目的是“恶以戒世,善以示后”。《佩文斋书画谱》“论画”(11一18卷),辑录有大量绘画作品(包括石刻),如《汉画列士》《汉鲁灵光殿画》《后汉画列女》《唐忠孝图》《唐凌烟阁功臣画像》《唐上阳宫十八学士图像》《唐武成庙名将画像》《唐古君臣图》《唐麟德殿汉名臣画像》和《宋画先贤像》等,都是为宣传礼教,警示后人或当作楷模。据唐《翰林盛事》载,上阳宫画有十八学士画,即《唐上阳宫十八学士图像》,“开元中拜张说等十八人为学士,于东都上阳宫含像亭图像写御赞述之”[58]

对艺术起源问题尚无一致看法,但一般认为应该抛弃“艺术起源于……”的单一看法。目前普遍存在的观点,都是从艺术的某一方面进行解释的,因而学术界提出“艺术起源的多元论”观点,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去探讨艺术起源问题。中国的艺术学起步比较晚,大多接受的是西方学界流行的观点。其实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和资料,虽然没有上升到某种理论的程度,但却是了解中国古代有关艺术起源及相关理论的重要资料,完全可以经过总结、阐释,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艺术学理论体系中增加中国文化基因。这也是本书列“艺术文献与艺术原理研究”一章的目的。

图43 [明]唐寅《孟蜀宫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4 [明]唐寅《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

【注释】

[1]张道一:《艺术学研究之经》,2002年6月6日在浙江大学“艺术学研讨会”上的讲演。

[2]张之洞(1837一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竟居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湖北学政,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著有《輶轩语》和《书目答问》,前者讲治学方法、科举时文和有关程式的书,后者主要收录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以来到当时的学术著作,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部之中分若干类,每类书以时代为序。

[3]张之洞指的读书,是指经史之学、词章考据之学。

[4]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5]该文见张道一主编:《艺术学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该文同时收入《张道一文集》。《艺术学研究》于1995、1996年共出两期,1996年5月更名为《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由汝信、 张道一主编。

[6]见《文艺研究》1997第4期。

[7]张道一:《张道一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8]刘梦溪:《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新华文摘》2002第10期。

[9]张道一:《张道一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10]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1]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12]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13]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14]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15][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6页。

[1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5页。

[1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页。

[18]《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75页。

[19]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20]《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69页。

[2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0页。(www.xing528.com)

[22][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7页。

[23]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194页。

[24][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版,122页。

[25]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26]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27]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

[28]李泽厚、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10页。

[29][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何永祥译:《什么是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30]刘梦溪:《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新华文摘》2002年10期。

[31][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467页。

[3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8页。

[33][清]陈梦雷主修、蒋廷锡重校:《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79164页。

[3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5][清]陈梦雷主修、蒋廷锡重校:《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79164页。

[36]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7]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8]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39][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55页。

[40]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4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78-79页。该书根据《诸子集成·吕氏春秋》辑录。《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相传为春秋末年秦国吕不韦召集幕僚所编,其版本有《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中华书局出版的蒋维乔《吕氏春秋汇校》,以及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等版本。书中有众多音乐文献,《吕氏春秋·论乐》包括《大乐》《侈乐》《适乐》《古乐》《音律》《音初》诸篇。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经出版过吉联抗注释的《吕氏春秋音乐文字译注》本。《古乐》篇有大量关于音乐起源的论述。

[4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3]《礼记》,又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传说为西汉戴圣辑录,记载秦朝以前礼仪制度,共49篇。《乐记》是谈论音乐的内容,涉及礼乐起源及关系问题,是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文献。

[4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5页。

[4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5页。

[46]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47]《广雅》是三国时魏张揖撰写的训诂学著作。

[48]《尔雅》是由汉初学者辑录周到汉有关解释训诂方面的文献而成,也是我国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事物分类系统编排的词典,全书4300余词条,共计13113字。

[49]《释名》东汉刘熙撰的训诂学著作,全书分释天、释地、释山、释水等27篇。

[50][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5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5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5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54][南齐]谢赫、[隋]姚最撰,王伯敏点校:《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版,第1页。

[5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56]季,末也,指桀、纣、幽三个亡国之君。

[5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58][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第2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