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工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文献,记载了“百工”之事,涉及工艺技术及设计理论等。该成书于春秋时期,是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西汉河间王刘德整理先秦文献时,因《周官》缺《冬官》而以《考工记》补入。刘歆将《周官》改为《周礼》,因而又称《周礼·考工记》。《考工记》入《周礼》自有其道理,《周礼》是记载先秦政治制度的文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六篇。“冬官”管“百工之事”,《冬官》篇散失,以《考工记》补充,顺理成章。按照《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记载:“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摶埴之工仍皆隶于冬官。……《周礼·冬官》则记考工之事,与此不同,盖本缺《冬官》,汉儒以《考工记》当之也。”[113]《考工记》内容包括:总论,叙述“百工之事”原由及特征,尔后几篇主要叙述古代官营手工业及家庭手工业的工种、作法及规则;攻木之工,木工艺,包括轮、舆、弓、庐、匠、车、梓,共七工;攻金之工,金属工艺,包括筑、冶、凫、栗、段、桃六工;攻皮之工,皮革工艺,包括函、鲍、韗、韦、裘五工;设色之工,染织工艺,包括画、缋、钟、筐、巾荒五工;刮摩之工,雕刻工艺,包括玉、楖、雕、矢、磬五工;摶埴之工,制陶工艺,包括陶和旊两工。《考工记》记载的技术大多已经失去其实用价值,但对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工艺)史、科学技术史、美学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该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文献”,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该书是“研究中国美学史的重要资料”,科学史家钱宝琮认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应该上抓《考工记》,下抓《天工开物》”。[114]《考工记》的学术价值早已受到重视,并出现了一些研究《考工记》的专门著作。从《考工记》的文献属性出发,其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利用文献学知识对《考工记》进行版本、校雠、注疏等研究,建立《考工记》版本目录。因《考工记》被收入《周礼》,《周礼》版本的增加,使得《考工记》版本增多,重要的版本包括《十三经》《十三经注疏》《唐开成石壁十二经》等本。历代研究《考工记》的文献比较多,一般采用“释、注疏、图解”等不同方式。自汉以来,对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就开始了,对《考工记》的文献学研究也始于此。在现存有关《考工记》文献中,经常出现“郑注”,就是东汉时期“郑氏”文献学家所注释,包括经学家郑兴(郑大夫)、郑众(郑司农)父子,世称“先郑”。现存的文献“郑注”大多是稍后郑玄所注,称“后郑”。郑玄(127一200),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遍注经书,是汉朝经学集大成者,世称“郑学”,留存下来所注文献有《周礼注》《礼记注》《仪礼注》和《毛诗注》四种。郑玄所注《周礼》在版本选择、辨伪、纠错、注释等方面都很出色,历代对《考工记》的辑录、征引大多都记载郑玄注释。他在注释《周礼》时都注明“有故书今书的区别”,指明错误,“某当为某,声之误也”,因而对《考工记》版本、辨伪等具有重要价值。[115]魏晋隋唐研究和校点《考工记》的著作,主要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贾公彦《周礼注疏》;宋元明出现了王安石、林希逸、徐光启的同名著作《考工记解》;清朝是校雠学、考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考工记》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绩,出现了戴震《考工记图》、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孙诒让《周礼正义》等。甚至研究《考工记》的著作,如戴震《考工记图》也出现了不同版本。《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对《考工记》的辑录分布于考工总部、工巧部总论、木工部、土工部、金工部、陶工部、染工部、规矩准绳部、城池部、宫室总部、宫殿部、仓廪部、窗牖部、阶砌部、车舆部、爵部、勺部、玉瓒部、杂饮器部、甑部、鬲部、甗部、簠簋部、笾豆部、盆部、几案部、机杼部、梳栉部、耒杷部、锹锄部等部,每条《考工记》原文都注明相关注释。虽然不是全文收录,读者无法了解《考工记》全貌,但可以提供众多《考工记》版本信息,除了“郑司农曰”“郑康成曰”等“郑注”外,还有“郑锷曰”“王昭禹曰”“赵氏曰”“贾樊所言”“贾氏曰”(贾公彦)、“毛氏曰”等,这说明研究《考工记》的人非常多,而根据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郑锷曰”当不属于前面提到的“郑注”。如:“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埶 ,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康成曰:五材各有工,言百众之言也。”“王昭禹曰:五材者,民器资之以有成也。一材不可缺,一器不可废,则百工之事乌可废哉。然欲辨民器,必先乎饬五材,欲饬五材,必先乎审曲面。”[116]郑康成和王昭禹从不同角度对《考工记》同一内容进行解释,一个是从百工的职责,一个则是从设计的过程。“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赵氏曰:此段是推原制器本末先后之序。无所不通谓智,惟智者明物灼理,所以世间原无此器,智者以心思之妙,理致之精,自我创出来。巧谓工巧之巧者,见智者之创体立而不备法具,而未详以其心术之巧,又依旧制上继述而增修之。创是开端造始之意,述是继述不作之意。巧者因仍增益之功。至于自祖及孙世世守而勿失,如函人之子常为弓之类,流传愈久,则技艺愈精,然后为之工焉。”[117]这里说的是器物发明者和制造者之间的关系。“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郑锷曰:世之不明寒暑燥湿之理,徒谓吾有美材矣,有工巧矣,不患乎器之不良也。而器之成,卒不甚善者,上不得天时,下不得地气而已。故斩木者必顺其阴阳。阳木必斩于仲冬,阴木必斩于仲夏。……”[118]这里阐述的是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设计与材料的关系。
从以上所引用的材料看,《古今图书集成》涉及《考工记》版本非常多,古代对《考工记》原文注疏和解释都形成了《考工记》的不同版本。对这些文献的系统整理,是了解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个案艺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www.xing528.com)
其二,以文献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阐释《考工记》设计艺术思想。《考工记》除了设计史、美学史、科技史研究的价值外,其包含的设计思想对当今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挖掘其设计思想,是《考工记》文献研究的任务之一。前面提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结合今天的设计实践,可以阐释为:设计与材料、设计与工艺、设计与环境(可以拓展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现代设计理论所关注的,可以理解为“生态设计”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