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学其构成主体是艺术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美术学是艺术学的一个门类,也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美术批评在美术学,乃至艺术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美术批评”和“美术”的概念一样是舶来品,中国古代没有“美术批评”一词,即使“批评”一词在古典美术文献中也很少出现,但“依据一定审美标准对美术现象(包括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思潮)作出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评论却异常丰富”[55],大多以“品”“评”“论”“议”等字眼出现。在文献名称上,则大多是“评”“品”“断”“议”“赞”“录”“谱”“序”“题跋”“记”“随笔”等,如谢赫《古画品录》、张怀瓘《画断》、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董逌《广川画跋》等。
中国古典美术文献,一般是“史、论、评、品”四者合一,很难将美术批评文献与其他文献强行分开,只能根据研究需要、内容侧重点进行分类。同一文献在不同文献学著作中划分为不同类,如米芾《画史》在《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中入“画品”类,而《书画书录解题》则入“著录”类“鉴赏”目。《书画书录解题》列“品藻”类,专门收录有关美术批评的单篇或著述文献,并根据内容进一步分为“品第、评骘、比况和杂评”四目。最早的美术批评文献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有关美术的言论和寓言故事,以及后来的书画赞。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就是一篇比较早的绘画批评文献,评论了魏晋时期卫协、戴逵等的21幅作品,即《小列女》《周本纪》《伏羲》《神农》《汉本纪》《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文章的开头提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56]阐述的是绘画题材的难易与绘画品评的标准。
中国古代以美术批评为主要的著作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确定美术评价的标准,并对画家及作品进行等级评价,如谢赫《古画品录》、陈姚最《续画品录》,以及被怀疑为伪托之作的唐李嗣真《续画品录》、释沙门彦悰《后画录》等。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宋刘道醇《宋朝名画录》、《五代名画补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等确定的“神、妙、能、逸”等概念范畴,是绘画等级评定标准的延续。到了明清,美术批评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出现新的评价形式,这集中体现在明李开先《中麓画品》、清黄钺《二十四画品》、许玉年《廿四画品》、潘曾莹《红雪山房画品》等著作上;其二,中国美术批评,明显体现了美术的功利色彩,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主旨的传统儒家思想,在美术批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三,鉴赏、题跋类文献,是美术批评思想比较集中的地方。(www.xing528.com)
从目前专门美术批评文献研究看,于安澜编《画品丛书》是比较系统的。该书收入自谢赫《古画品录》(《津逮秘书》本)、姚最《续画品》(《津逮秘书》本)、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百川学海》本)、释沙门彦悰《后画录》(《津逮秘书》本)、李嗣真《续画品录》(《津逮秘书》本)、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氏书画苑》本)、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王氏书画苑》本)、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王氏书画苑》本)、米芾《画史》(《津逮秘书》本)、李廌《德偶斋画品》(《顾氏文房小说》本)、董逌《广川画跋》(《翠琅轩馆丛书》本)、周密《云烟过眼录》(十万卷楼本)、汤垕《画鉴》(《学海类编》本)共13种。每种都有提要,提要来源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目录学著作,后附“各书校勘记”。该书非常注意版本研究,选择比较早的版本为主体,再选择两三个版本进行对照校勘,如《古画品录》以《津逮秘书》本为毛本,以《百川学海》本和《王氏书画苑》本为校本,相互补充。《唐朝名画录》《五代名画补遗》《圣朝名画评》取自《王氏书画苑》本,没有与其他版本校勘。
美术批评文献的分类研究,着眼点应该放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分散的美术批评文献进行辑录和系统整理;其二,对专门的美术批评文献著作进行校勘、辨伪、断句、汇编成集;其三,系统研究美术批评文献中概念范畴,为建立中国美术批评体系奠定基础;其四,借助艺术文献学研究成果进行进行美术批评史的研究。前两个方面是文献本体研究,而后两者则是目的和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