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献的信息化是指将艺术作品和文字艺术文献,借助计算机、视频技术,转移为数字信息的过程。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处理,是保护珍贵艺术作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需要的重要途径,敦煌石窟艺术的数字化处理,数字化故宫的建成,就是艺术作品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步骤。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建成的数字化故宫博物院,人们不但可以看到故宫藏品,而且可以在未到故宫的情况下,体会一下“身临其境”的感觉。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为艺术作品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已经非常普及。
纸质载体文献是古典艺术文献的主要形式,也是艺术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类艺术文献的载体转移与数据库的建立,一是为了保护文献,避免纸张损坏而造成文献资源的损失;二是为方便检索、研究和利用。文字艺术文献的数字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建立在古典文献学基础上。其一,必须以现代艺术概念为出发点,弄清古典艺术文献的分布范围;其二,利用校雠、辨伪、辑佚等文献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的客观化;其三,利用目录学和版本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建立艺术文献综合目录和版本目录;其四,文献载体转移和建立数据库,形成古典文献的“数字化版本”。
根据艺术文献实际情况和艺术学研究需要,艺术文献载体转移和数据库建立,可以选择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第一,建立艺术文献综合数据库,按照艺术分类的方法,以时间先后为序,对在不同时期出现的艺术文献或刊印的各种版本,进行客观真实的原样数字化处理,同一种文献可能因版本差异多次出现。目的是为艺术文献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可以通过扫描等手段直接把古籍文献转移到计算机中,形成设计艺术文献、书法文献、绘画文献等数据库。
第二,建立校勘本数据库。利用校勘、版本学的方法和成果,建立权威客观的校勘本数据库,并对艺术文献进行断句和字体繁简转化。
第三,广泛搜集重要艺术文献的各种版本,原样录入计算机,以便进行文献版本对照研究,如《考工记》版本数据库、《古画品录》版本库、《历代名画记》版本库等。
第四,建立艺术家数据库,将某个艺术家,在不同文献中信息如实录入,注明出处,以便对艺术家思想和生平进行客观研究,某一个艺术家都会从各种文献辑录出若干条信息。
第五,根据艺术学研究需要,建立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题跋等文献数据库。
六、建立各种途径的艺术文献索引,如以艺术文献语句、篇目、著作名、艺术家、作者等为检索途径的索引数据库。
结合艺术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和艺术文献自身特点,文字艺术文献数字化和数据库建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如表二:
表二:艺术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检索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是息息相关的,本章涉及的方法和目的是针对艺术文献本体的客观化、真实化,与方便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如艺术文献的系统化一一目录、结集、分类整理;艺术文献的客观化一一版本、校勘、辨伪;艺术文献的现代语释一一断句、注释、翻译;艺术文献的信息化一一载体转移与数据库的建立。这项工作是满足艺术学研究需要的前提和保障,目的是为艺术学研究提供科学、真实、系统和方便检索的艺术文献。而艺术文献学研究成果与艺术学研究关系的问题是本书第四章、五章所探讨的内容。
图39 [宋]马远《踏歌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0 [元]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1]张舜徽:《广校雠略》,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3]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编:《目录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页。
[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导读”、第3页。
[5]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例言,第3页。
[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4页。
[7]陈垣:《与毕业同学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中国青年》1961年第16期。
[8]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3-4页。
[9][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4页。
[10]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1]梁江:《美术学探索》,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12]据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统计。
[13]据邓实、黄宾虹编:《美术丛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影印本统计。
[14]据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统计。
[15]据梁江:《美术学探索》,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统计。
[16]据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统计。
[17]据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统计。
[18]据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统计。
[19]据杨家骆编:《艺术丛编》,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版统计。
[20]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2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22]熊笃、许廷桂:《中国古典文献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23]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9-170页。
[24]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第3册,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版,第1179页。
[25]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6]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7]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28][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4页。(www.xing528.com)
[29]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6-184页。
[30]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1]写本之一种,照底本影摹的本子,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2页。
[3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4页。
[33]熊笃、许廷桂:《中国古典文献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34]《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页。
[35]《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36]雷梦水:《古书经眼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87页。
[37]雷梦水:《古书经眼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89页。
[38]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39]王重民:《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页。
[40]《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480页。
[41]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4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4页。
[43]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例序,第5页。
[44]《木经》是我国最早的建筑学著作,相传3卷,原作已佚,其内容可以从沈括《梦溪笔谈》和李诫《营造法式》中了解,李诫在撰写《营造法式》时参照了《木经》。通过文献的辑佚工作,也可以获得文献的某些内容。《木经》作者喻皓,是北宋著名建筑工匠,擅长建塔,曾督造开封宝寺塔,先作模型,再施工,根据地处平原,多西北风情况,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风力,预计百年后被吹正,后果然得到证实。在建造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用“布板”“实钉”来解决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稳定性问题,这一事例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梵天寺木塔》中有记载。
[45]《梦溪笔谈》是我国宋代一部笔记体科技著作,成书于11世纪末年,共26卷,又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与《齐民要术》《营造法式》《东鲁王氏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以及地学名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一起被列为我国古典八大科学名著之一。著名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异、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目,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学、音乐和美术等。其设计(工艺)、音乐、书画、服饰方面的内容主要分布在如下章节:卷一·故事一:扇筤、衣冠制度、胡服、幞头;卷二·故事二:方团球带、凉衫;卷三·辩正一:阳燧照物(聚光取火铜镜)、丧服、玄色、炼钢;卷五·乐律一:《汉志》言数,近乎“胫庙”、靖边凯歌、演唱之技巧、协律、《广陵散》考、琴材;乐律二:同声相应;卷八·象数二:改进铜浑仪;卷十六·艺文三·耳鉴(书画鉴藏);卷十七·书画·吴育识画、书画之妙在画意、中国画之散点透视、画格日进秘诀、纠错字、“黄徐”之画、意在笔前、《乐毅论》轶事、赏画常识等;卷十八·技艺:《木经》、軎术和缀术、隙积术和会圆术、造弓术、梵天寺木塔、活版印刷;卷十九·器用:古器、吴钩、矢服、凹凸镜、唐肺石、透光镜、铜匝、锻造铁甲、藻井;卷二十·异事·铜镜奇音;补笔谈卷一·音律·音韵得于声外、声律差舛之因、琴瑟应声、徐衍奏稽琴;补笔谈卷二·官政·古器曲意。
[46]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67页。
[47]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48]《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4页。
[49]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序例,第3-4页。
[50]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7页。
[51]汤垕为宋末元初人。
[5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52-267页。
[5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72页。
[54][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73页。
[55][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76页。
[5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9页。
[5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5页。
[58]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2页。
[59]管敏义:《怎样标点古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60]管敏义:《怎样标点古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2页。
[6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3页。
[62]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3页。
[63]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序,第21页。
[64]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65]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66]广陵书社编:《中国历代考工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58页。
[67]温肇桐:《古画品录解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68]中华书局编:《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前言。
[69]中华书局编:《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