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伪书,就是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著者与时代。”也就是说凡是作者姓名和时代不可靠的文献,都可以称为“伪书”。中国古代伪书甚多,朱熹曾慨叹:“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朱子语类·卷八十四》)明胡应麟在《四部正讹》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并根据伪书的不同情况分为20类,即“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掇古人之事而伪者;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传古人之名而伪者;蹈古书之名而伪者;惮于自名而伪者;耻于自名而伪者;袭取于人而伪者;假重于人而伪者;恶其人,伪以祸之者;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书本伪,人补之益伪者;伪而非伪者;非伪而实伪者;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四部正讹》卷上)[47]。十分之七的比例虽然不一定准确,却说明古代伪书的严重性。清人张之洞也指出:“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輶轩语·语学》)
“辨伪”是对古代典籍真伪的鉴别,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与版本学和目录学密切相关;其二,关于古籍文献内容的考辨,如事实和论说的真伪问题,与校雠学、考据学密切相关。[48]“辨伪”根本目的是求真,弄清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内容和年代,使读者正确判断其文献价值,避免学术研究的“以讹证讹”,而不是从古籍文献中剔除伪书。辨伪是随着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开始的,东汉班固在《七略》基础上编《汉书·艺文志》有许多“依托”“非古语”“后世所加”之类的评语,隋僧人法经编《众经目录》中专门设“辨伪门”。明清是古籍辨伪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专门研究辨伪的著作,如胡应麟《四部正讹》、万斯同《群书疑辨》、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并把辨伪看成“读书第一要义也”(《古今伪书考》)。清末民初时,不但辨伪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对辨伪方法和目的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一一“辨伪学”。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提出了辨别史料真伪的5种方法;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论述了辨伪的重要性、伪书的种类,并总结了13种辨伪方法;张心瀓《伪书通考》则系统总结了前人辨伪的成果和方法,成为一部辨伪学工具书。
艺术文献同艺术作品一样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即存在大量“伪书”。南宋以前艺术文献伪书,如旧题欧阳询《三十六法》、旧题王维《山水诀》之类,“半为历来相传口诀,后人特附益成文以图行远,非尽出于臆造。其中不无精义,未可黜其书,幸读者勿以列入伪托而轻视之”[49]。艺术文献辨伪的目的在于确认“艺术文献的真实性,为艺术学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文献资料”。与一般文献一样,艺术文献辨伪也是伴随文献工作发展起来的,一般文献的辨伪方法和原则同样适用于艺术文献。下面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书画书录解题》为例阐述艺术文献辨伪的成就。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文献的辨伪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收录被辨定或怀疑为伪书的达570余部,而朱熹、宋濂、胡应麟、姚际恒四家辨出的伪书总共不过173部。[50]其中“子部·艺术类”收录的120余种书画文献,就笔者粗略统计,下面几种几乎被判定为伪书:陈姚最撰《续画品》、旧本题梁孝元帝撰《山水松石格》、唐释沙门彦悰撰《后画录》、旧本题唐韦续撰《墨薮》、旧本题唐李嗣真撰《续画品录》、旧本题唐王维撰《画山水赋》、旧本题唐王维撰《画学秘诀》、旧本题唐王维撰《山水诀》、旧本题郭思撰《续画品》、旧本题宋东楚汤垕[51]撰《画鉴》、旧本题宋僧仲仁撰《华光梅谱》、旧本题宋李澄叟撰《画山水诀》、旧本题元李衎撰《竹谱详录》、旧本题明朱存理撰《赵氏铁网珊瑚》、旧本题明释莲儒撰《画禅》、旧本题明释莲儒撰《湖州竹派》等。对于这些文献,《四库全书》都一一进行辨证。杜泽逊先生将《四库全书》辨伪方法总结为20种,即从授受源流上辨伪、从被依托的人辨伪、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从文体上辨伪、从文章风格辨伪、从特殊词语的起源上辨伪、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上辨伪、从因袭上辨伪、从称引上辨伪、从佚文上辨伪、从史实的先后辨伪、从称谓上辨伪、从制度上辨伪、从地理沿袭上辨伪、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52]如:“《山水松石格》,旧题梁孝元帝撰。案是书宋《艺文志》始著录。其文凡鄙,不类六朝人语。且元帝之画,《南史》载有《宣尼像》,《金楼子》载有《职贡像》,《历代名画记》载有《蕃客入朝图》《游春苑图》《鹿图》《师利图》《鹣鹤陂泽图》《芙蓉湖醮鼎图》,《贞观画史》载有《文殊像》。是其擅长,惟在人物。故姚最《续画品录》惟称‘湘东王殿下工于像人,特尽神妙’。未闻以山水树石传。安有此书也?”[53]这就是根据作者的专长和所著书内容的矛盾,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辨伪。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旧题宋李澄叟撰《画山水诀》,考据和辨伪尤其详细,并基本确定该书为元李澄叟所著,并可能已经散佚,后人伪托李澄叟而作,题宋李澄叟。“《画山水诀》旧本题李澄叟撰。澄叟始末不可考。惟序末自称湘中人,序题嘉定辛巳六月,而中称盘礴乎闲者六十余年。则高宗末年人,至宁宗时犹存矣。其论画谓南渡以后有李、萧二君。考南渡后画手李姓者不下数十人,萧姓者则无所考,莫详所指。又澄叟仅及绍兴之末,而泛说一条中乃称绍兴中有一晚进,亦殊矛盾。考《画史会要》载:元有李澄叟,湘中人。自幼观湘中山水,长游三峡、夔门。或水或陆,尽得其态,写之水墨,甚有妙悟,作《山水诀》一卷。人名、书名与此皆合,惟时代与书中违异。今勘验书中所载,皆世传李成画《山水诀》之文,而小变其字句。始原本散佚,妄人剿李成之书,伪撰此本,又误以为宋人。故全然牴牾。《王氏画苑》乃与成书并收之,亦失于互勘矣。”[54]
《湖州竹派》则根据内容“因袭上辨伪”。“《湖州竹派》旧本题明释莲儒撰,记文同画竹之派凡二十人。莲儒在明中叶以后,而书中称:山谷为余作诗,云云。又称余问子瞻,云云,而后及金元诸人。时代殊相刺谬。今以所载考之,其李公择妹、苏轼二条乃米芾《画史》之文。黄斌老、黄彝、张昌嗣、文氏、杨吉老、程堂六条乃邓椿《画继》之文。刘中怀、王士英、蔡珪、李衎、李士行、乔达、李倜、周尧敏、姚雪心、盛昭十条乃夏文彦《图绘宝鉴》之文。吴璜、虞中文、柯九思、僧溥光四条乃陶宗仪《画史会要》之文。皆剽窃原书,不遗一字。惟赵令庇、俞澄、苏大年三条未知其剽窃自何书耳,可谓拙于作伪。陈继儒收之《汇秘笈》中,亦失考甚矣。”[55](www.xing528.com)
《书画书录解题》卷,专列“伪托”类,包括书部、画部和书画部。书部被列入伪托文献包括:旧题晋卫夫人撰《笔阵图》、旧题晋王羲之撰《笔势论》等;画部包括旧题梁元帝撰《山水松石格》、旧题唐释沙门彦悰撰《后画录》、旧题唐李嗣真撰《续画品录》、旧题唐李成撰《画山水诀》等;书画部包括旧题明都穆撰《铁网珊瑚》等。三目共收文献37种。余绍宋先生对每种伪书,综合目录学研究成果,结合文献内容进行考辨,甚详。如旧题唐李嗣真撰《续画品录》:
“此书《四库》以为原本已佚。作伪者剽姚最之书,为之嗣真所作。《后画品》甚佳,不应作《画品》如此草率。(《后画品》)所论甚为精当,今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征引是书者,见于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鲧、张善果、展子虔、郑法士、郑法轮、郑德文、孙尚子、董伯仁、杨契丹、刘乌汉、王元昌、阎立本诸传。文辞之妙可见一斑,《四库》以为是明人伪托。叶德辉谓得明嘉靖间翻雕宋本《唐宋书画九种》,则断为宋时坊本。既属伪托,不必深论。嗣真尚有《画人名》一书,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朱景玄讥其空录人名者,当指是书而言,必非指《续画品录》也。至于今本卷后有附语讥其尽剽姚最之说不愧于人,云云。当为王弇州刊《画苑》时所记,未加深究,遂肆讥弹不足论矣。”[56]
艺术文献的辨伪对于艺术文献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献真实可靠与否,直接决定了利用艺术文献进行艺术学研究的科学性,但被判定为“伪书”的艺术文献,对艺术学研究也有一定价值。如《画山水赋》及所附《笔法记》,旧题唐荆浩撰,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断为“伪书”,但同时认为“其论颇有可采者”,“备画家一说”。[57]
艺术文献辨伪必须利用文献学基本知识,如版本、目录;艺术学基本知识,如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并充分利用一般文献学辨伪的成果和方法,如逻辑学、语言学方法等。首先,必须充分了解目录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不同时代目录对某种文献记载来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是否存在该文献。《书画书录解题》“辨伪”就充分利用了目录学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考证,并作为判断文献真伪的重要依据。以旧题唐李嗣真《续画品录》为例,余绍宋参照了《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崇文总目》等目录著作,以及《说郛》《王氏画苑》《津逮秘书》等文献。其次,艺术文献辨伪必须了解艺术文献在古典文献中分布,通过不同时代文献对某文献辑录、征引、结集情况确定真伪。某种艺术文献是否被某个时代的相关文献所征引,是确定该文献时代、作者,以及一定历史时期有无该文献的重要依据。古典文献结集、辑录、类书,是查找某种文献是否真实的重要线索。《书画书录解题》有关王羲之《笔阵图》的辨伪,除了借助目录、版本研究成果之外,还考证了相关文献对《笔阵图》的辑录,“此书出于依托,孙过庭《书谱》具言之。张彦远《法书要录》有录无书或亦因出于伪作。《墨池编》与《书苑菁华》载之,两本互异”[58],又利用了《墨池编》《书苑菁华》《说郛》《汉溪书法通解》《崇文总目》等的辨伪成果。第三,艺术学知识是辅助艺术文献辨伪的重要条件。单纯通过一般文献辨伪知识方法,很难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文献辨伪的目的。对艺术家生平、艺术思想、作品风格等的全面系统把握,是发现伪托文献漏洞、失实及相关逻辑错误,从而判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