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文献学:艺术文献的校勘及其重要性

中国艺术文献学:艺术文献的校勘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艺术文献的校勘必须借助一般文献校勘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其二,纠正艺术文献中有意的更改,还艺术文献真实面目,避免艺术学研究中的历史错误。在历代文献中,帝王名字的避讳是非常严格的,与帝王重名的画家都采用一些措施,如用近似音的字代替,删除某些字,艺术文献的校勘、整理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其三,艺术文献的校勘是艺术文献结集的前提。

中国艺术文献学:艺术文献的校勘及其重要性

“校勘学”是研究校勘的原则、条件、对象、方法、历史等的学科,是文献学的核心。王欣夫认为“目录、版本、校雠”三位一体构成了文献学的主体,中国古代没有文献学的概念,而以“校雠”名之。随着文献学的建立和发展,文献学的概念、体系和方法日益完善,“校雠”等同“校勘”的概念,并成为文献学重要组成部分。“校,考也。”(贾逵国语注》)“勘,覆定也。”(南朝顾野王撰《玉篇》)“校勘,指用有关同一部书的确凿材料,通过比较考核,从而订正该书由于传抄、翻刻所出现的字句篇章等有意和无意错误的活动”[22],目的在于恢复文献的原貌,正本清源。古语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抱朴子·内篇·遐览篇》)无意错误是指在传抄、刻印过程中,由于传抄者或刻工的无意疏忽而产生的错误,如文字错误、词语顺序错误、出现多余文字等;而有意错误则是特殊原因,如避讳,或者修改古代文献的内容等。杜泽逊将这些错误分“讹、脱、衍、倒、错乱”几种类型。讹即文字错误;脱即漏掉文字;衍即出现多余的文字;倒即文字顺序颠倒;错乱即一段文字乱了顺序。[23]

艺术文献的校勘必须借助一般文献校勘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校勘者必须具备一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读懂古典艺术文献的能力,对古代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法都要精通;第二,必须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如艺术史、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必须了解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如校勘的原则、方法等。最重要的是,校勘是为改正文献在抄写和刻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不是改正文献的内容、观点。

艺术文献校勘目的在于恢复艺术文献的本来面目,实现艺术文献的客观化,为艺术学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否则以非客观真实文献去论证相关的艺术理论或史实,结果可想而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纠正艺术文献的文字讹误,以及语句、段落等错乱,还艺术文献以原貌,为艺术学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并对古代艺术现象进行客观评价。“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毕具,周君大悦。”(《韩非子》)[24]“画荚与髹荚”在艺术学研究中经常被引用,或证明绘画技巧之高超,或论述艺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等。要了解这一文献的真实内涵,关键在“荚”本身,该字在大多数文献中写作“筴”。“荚”一般指“豆类植物的果实”。“筴”乃“策”的异体字,竹简;夹东西的器具,古代指箸。[25]其实无论是通过“荚”还是“筴”去解读上文,都无法获得完美的答案,或根本解释不清楚,通过“竹简、筷子、豆类果实”来解释,都有些牵强。张道一先生认为该字应该是“箧”。“箧”音为“qiè”,“荚”“筴”不会是因为通假字的原因,而是因为字形比较一致,抄写或刻印成“筴”,而后又“以讹传讹”成了“荚”。“箧”与“筴”差别细微,完全可能是刻印、抄写之误。“箧乃小箱子,如书箧、行箧。”[26]以此来解释上面的文字,就非常容易而且合乎逻辑,既可以解释绘画技巧之高超,能够与髹漆工艺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可以从韩非的造物思想出发,解释造物中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关系。《韩非子》“玉卮无当”的寓言,其实与“画箧和髹箧”之说有共同之处。(www.xing528.com)

《韩非子》还有一段与绘画创作有关的文字经常被引用:“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如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等,都为“不可类之”。这里似乎有些不妥,根据上下文所阐述的道理,应该是“不可不类之”,因为人们常见,才“不能画得不象”。也许是文献抄写或刻印过程中漏掉了“不”字,加上“不”字,更合乎逻辑关系。

其二,纠正艺术文献中有意的更改,还艺术文献真实面目,避免艺术学研究中的历史错误。这里仅以封建社会的避讳对文献影响为例加以说明。在历代文献中,帝王名字的避讳是非常严格的,与帝王重名的画家都采用一些措施,如用近似音的字代替,删除某些字,艺术文献的校勘、整理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如宋朝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将唐末画家“刁光胤”改为“刁光”。清朝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为避康熙玄烨,将著名画家“吴道玄”改为“吴道元”;为避乾隆弘暦(简化字为历),改明朝“万暦”为“万歴”,如此等等。《唐朝名画录》的作者因避讳,在历次文献整理中几经更改。谢巍先生《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在讨论《唐朝明画录》作者时说“朱景玄,一作景真,避宋讳改”[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唐朝名画录》:“唐朱景元撰。景元吴郡人,官翰林学士。《图画见闻志》作朱景真,避宋讳也。”[28]也就是说为避清讳,直接改“玄”为“元”。

其三,艺术文献的校勘是艺术文献结集的前提。艺术文献校勘则借助一般文献校勘的基本方法,杜泽逊先生将其总结为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综合考证法等。[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