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文献学:揭示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

中国艺术文献学:揭示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艺术作品具有承载信息的功能,自然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中论述了艺术作品(图像)与文字文献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彼特拉克将艺术作品与文字文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发现二者的差异。这与西方近代才开始意识艺术作品的文献价值相比,历史可谓久远。

中国艺术文献学:揭示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

法国历史学家伊波利特·泰纳想“以绘画而非文献为史料来撰写一部意大利历史”,本意就是以绘画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为依据撰写历史,把绘画看成了一种重要的文献,其文献价值在于美术创作的再现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艺术作品具有承载信息的功能,自然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99]认为伟大民族以三种形式记载历史,即“行为之书、言辞之书和艺术之书。只有阅读了其中的两部,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而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最后一部书”[100]德国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最值得信赖,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101]强调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并使之与文字文献共同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佐证,既是西方史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艺术史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中论述了艺术作品(图像)与文字文献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该著作第一部分论述欧洲15一18世纪,考古学家、古董学家、钱币学家如何利用雕塑、钱币上雕像、考古发现的人物图像,研究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往昔宗教仪式等。他的最主要例证就是以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研究古罗马历史时,将古罗马统治者和贵族雕塑与文字文献的人物描述进行对照,发现其中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彼特拉克将艺术作品(图像或雕塑)与文字文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发现二者的差异。该书第二部分,探讨了图像的运用问题,阐述的是到了18世纪考古学家如何让历史学家通过艺术作品所承载的信息去了解历史。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历史学家开始认识到图像文献的重要意义,以及与文字文献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并声称“比之行动与著作,人们往往在其装饰、柱头和圆顶中更清楚、更真诚地表达自己”[102],因而图像文献更真实可靠。德沃夏克在《作为思想史的艺术史》中不单把艺术作品当作历史研究的佐证,而且认为:“艺术永远是,而且首先是,支配人类观念的表现,人类历史的表现,宗教、哲学诗歌历史的表现。它是人类精神、一般历史的组成部分。”[103]将艺术作品当作历史研究的依据,赋予其文字文献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地位。艺术史家的职责以及艺术史研究方法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哈斯克尔在《艺术中的再发现》中说:(艺术史家)主要任务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赞成或反对某件特定艺术作品,而是从该作品本身的历史前提出发去理解它、说明它。唯有那些善于把艺术作品同其他历史材料结合起来研究的学者,才能对往昔的艺术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解释。西方艺术史就是与“图像作为历史文献”“包罗万象史”和“进化论”这三个19世纪以后西方史学观念结合的产物。[104]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论求知》)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后人具有劝诫和警示的作用。从艺术文献记载看,佛教传入中国以前的一段时间,艺术与礼教有密切关系。艺术作品承担着比历史文献更大的作用,“往往利用绘画以藻饰礼制,宏协教化;论者谓为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五色文彩,草诸衣冠车旗;万方事物,昭诸钟鼎尊彝;古昔圣贤,象诸垣户殿堂;至图功、表行、颂德诸类,亦无不以画”[105]。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引经据典,除了说明中国艺术起源的功利和礼教原因之外,也说明图像文献比文字文献具有更直观的教化作用,特别强调陆机所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这与西方近代才开始意识艺术作品的文献价值相比,历史可谓久远。宋朝以前,人物绘画再现先贤美德的功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文人画产生和发达之后,绘画的再现性,逐渐为修身养性、抒发胸臆的目的所取代,绘画的历史文献功能和教化功能也逐渐弱化。(www.xing528.com)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是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的和科学的四种方式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艺术史是生活这件无缝之衣的一根丝线,不可能在把它与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体制史这些丝线离析之后而不留下若干松散的线头”[106]。由于艺术所产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决定着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现代人通过艺术图像探索前人社会生活现实的重要依据,因而艺术图像的文献价值是非常大的。在西方,通过图像进行分析和阐释,获得某种信息,并形成专门的学科一一图像学(iconology),也称图像的阐释学或视觉阐释学。在20世纪30年代图像学又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1939年,潘诺夫斯基[107]在《图像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图像解释三层次论”:第一层次为组成艺术母题世界的自然题材,解释的基础是实践经验,其修正解释的依据是风格史;第二层次为组成图像故事和寓言世界的程式化题材,解释的基础是古典知识,修正解释的依据是类型史;第三层次为组成象征价值世界的内在意义,解释的基础是综合直觉,修正解释的依据是一般意义的文化象征史。显然图像学的方法与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大不相同,是一种以内容为出发点,根据传统历史知识背景解释艺术品的象征意义。[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