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原以古代的青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到了清末,甲骨、简牍、印章、封泥、瓦当等的大量出现,其研究对象大大丰富,因而金石学和艺术考古学、艺术史研究对象有相同的地方。笔者认为从艺术学研究角度以及艺术文献的概念看,金石作品及研究金石的文献当属于艺术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对金石作品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如戴延之《西征记》、郦道元《水经注》等对今山东汉画石刻都有记载。从北宋开始,出现了专门研究金石的著作,如宋刘敞著《先秦古器图》、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和《隶续》、王象之《舆地碑目》;元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潘昂霄《苍崖金石例》;明曹昭《格古要论》;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王昶《金石萃编》、叶昌炽《语石》、李遇孙《金石学录》、叶铭《金石书目》等。《佩文斋书画谱》所征引的文献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金石著作,如欧阳修《集古录》、欧阳棐《金石录目》、赵明诚《金石录》、郑樵《金石略》、洪适《隶释》《隶续》、曾悙《石刻铺叙》、李中祐《坛山石刻记》、杨文禺《周秦刻石释音》、潘昂霄《苍崖金石例》、顾元庆《瘗鹤铭考》、孙桢《金石评考》、赵宦光《金石林绪论》、郭朞伯《金石史》、《古今碑帖考》、于弈正《天下金石志》、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和《求古录》、顾苓《汉碑目》、《古林金石表》、《吉金贞石志》、《嵩阳石刻记》、吕大临《考古图》、刘敞《先秦古器图》、李公麟《李氏古器录》、王黼《宣和博古图》、《绍兴古器评》、陶弘景《刀刃录》、董逌《钱谱》等,书画文献或其他文献中也有金石的记载。“乙鼎一右得于邺郡亶甲城,按鼎铭乙下一字,不可识考,其形制文字及所从得,盖商器也。”(《考古图》)[85]“执干父癸卣一一上为人形,两手各持干,铭曰父癸。”(《宣和博古图》)[86]“仲作辛鼎一一仲作辛鼎,其可考者以名知之,辛壬丁甲惟殷为序,而伯不配甫者,亦殷道也。”(董逌《广川画跋》)[8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金石著述分为三类:“以集录古刻,条其名目者,从《宋志》入目录;其《博古图》之类,因器具而及款式者,别入谱录;石鼓文音释之类,从《隋志》别入小学。”[88]张之洞《书目答问》“史部”列“金石文”,分目录、图像、文字和义例四种。从金石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看,笔者认为金石文献可分为:金石作品、金石著作(包括金石题跋)、金石作品目录(金石图谱目录)、金石拓片和金石文献目录五类。
金石作品是研究古代器物造型艺术、书法艺术以及绘画艺术的重要依据,本身可以当作艺术作品(工艺美术品、雕刻艺术等)。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赣榆刻石一一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八寸一行十二字。”[89]如果能看到该石刻作品,其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不可低估的。金石著作是以金石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人的金石研究著述,包括对金石本身形制和上面内容的研究,如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摹录铭文511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说:“所录篆文,虽大抵以《考古》《博古》二图为本,而搜集较广,实多出两书之外。至其笺释名义,考据尤精。”金石作品目录(金石图谱目录),是记载金石作品信息的文献,包括文字记载和图文结合两种,在金石著作中所占比例最大。如宋王俅《啸堂集古录》记载鼎、尊、彝、卣、壶、爵、角、印、镜、等,共345种器的铭文、形制等,但无图形考证;《宣和博古图》收宋朝宫中所藏商到唐铜器839件,分类记录,每器都有摹绘图像。《西清古鉴》则是清宫所藏铜器的大型图录。金石拓片是间接了解金石上文字及图像信息的重要文献,有的将一定范围的金石拓片装订成册,形成拓本。传世金石拓片是重要的艺术文献,是研究绘画、书法、印章等艺术的重要依据。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拓本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就是代表,所拓内容是第一石的上半部,有七个帝王图:伏羲、祝诵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桀;孝子四图:曾子质、闵子骞、老莱子、丁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经被火烧,除了孝子四图基本完整外,伏羲、祝诵氏、神农氏三图烧毁,其他诸图不同程度损坏。在清朝黄易发现原石以前,仅存此拓本。上面有题跋和收藏印,可知被许多人收藏。最早追溯到明朝武进唐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归马思赞,后归马曰璐,乾隆四十年(1775年)马氏赠送汪本,后转赠黄易。后为济宁路氏所得,之后由李汝谦所有,后归吴乃琛,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除了直接考察现存的武氏祠画像石之外,这一拓片资料也是研究汉朝石刻、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经过辗转收藏,上面印章等信息也有重要艺术文献价值。金石文献目录是“金石著作、金石作品目录、金石拓片”的目录,如同治年间沈涛撰《金石著录考》、宣统二年(1910年)叶铭撰《金石书目》,以及后来的田士懿撰《金石名著汇目》、黄立猷撰《金石书目》、容媛撰《金石书录目》《金石书录》[90]、林钧撰《石庐金石书志》等。
下面是几种典型的金石文献,从中可以了解其特殊的艺术文献价值:(www.xing528.com)
《考古图》十卷,宋吕大临撰,成书于1092年。收录当时官家和私人收藏器皿234件,按照器形分类编排,摹绘图形、铭文,标记尺寸、重量和容量、收藏者和出土地,卷一至七为商周礼器143件,卷七收乐器15件,卷八收玉器9件,卷九、十收秦汉器67件。《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宋徽宗命王黼编撰,收录宋宫中宣和殿所藏商至唐朝铜器839件,每件摹绘图形、铭文,附释文,记尺寸、重量和容量,出土地、收藏家,对器名、铭文作简略说明。卷一至五为鼎、鼐,卷六至七为尊罍,卷八为彝、舟,卷九至十一为卣,卷十二至十四为瓶、壶、爵,卷十五至十七为斝、觚、斗、卮、觯、角、敦,卷十八为簠、豆,卷十九为鬲、鍑,卷二十至二十一为盦、鐎斗、冰鉴,卷二十二至二十五为钟,卷二十六为磬,卷二十七为弩机、辕、辂等兵器及车具,卷二十八至三十为鉴。该书汇萃了宋收藏青铜器之精华,绘图精致,保存了北宋末年大量的青铜器型、铭文等资料,所定器名如鼎、尊、爵等被沿用下来。《集古录》十卷,北宋欧阳修撰,成书于1055年。在该书自序中说:“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以为《集古录》。以谓转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盖其取多而未已,故随其所得而录之。又以谓聚多而终必散,乃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也就是说《集古录》是当时石刻拓片的目录,并把“正史记传正其谬缺者”,以跋尾的形式一并记载。《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年。根据赵明诚自序所言:“上自三代,下迄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仓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钟鼎簠簋尊敦甗鬲盘杅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夫残章断画,磨灭而仅存者,略无遗矣。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该书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及碑刻拓本目录,按时代先后排列,石刻注明立碑年月、撰书人名。后二十卷收题跋502篇。《金石书目》为容媛所撰,收录金石文献823种,并附地方志之金石志,以金石器物为纲,体例为目,将金石文献具体分类如下:总类,包括目录、图像、文字、通考、题跋、字书、杂著、传记8目;金类,包括目录、图像、文字、通考、题跋、字书、杂著7目;钱币类,包括图像、文字、题跋、杂著4目;玺印类,包括图像、文字、通考、字书、封泥5目;石类,包括目录、图像、文字、通考、题跋、义例、字书、杂著8目;玉类,包括目录、图像、通考3目;甲骨类,包括图像、文字、通考、义例、字书5目;匋类,包括图像、文字2目;竹木类,文字之属;地志类,包括目录、图像、文字、题跋、杂著5目。
虽然金石学研究目的在于“证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考文字之变迁”,似乎与艺术学没有关系,但从艺术学研究角度看,金石作品、金石文献,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石作品本身就是书法、雕刻艺术品。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将金石文献入“书”(书法)目,强调的就是金石的书法艺术价值。石刻画像的绘画艺术价值就更重要了;(2)金石作品目录(金石图谱目录)是了解古代器物造型、审美问题的重要直观资料;(3)金石的上铭文具有重要艺术文献价值;(4)金石作品,如古代乐器,是辅助破解古代艺术之谜的重要工具;(5)金石图谱是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文献;(6)金石学和艺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共同之处,决定了金石文献的艺术考古学价值。金石学和艺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有相同的地方,但二者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是“著录、摹写、考释和评述,用以证经典之同异,证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考文字之变迁”。[91]艺术考古学则采用考古学手段和方法,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对艺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分类及断代,而是需要透过古代艺术品所表现的各种艺术形式,分析它所表现的艺术题材,探究隐含在古代艺术品造型与装饰图案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寻觅隐含在题材中的古代人类的世界和方法论,找出推动中国古代人类文化创造的发展规律”[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