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四部,是古典文献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方法,其代表就是《四库全书》。书画文献,以往仅取自“史部·传记·画属”“子部·艺术类·书画”“子部·谱录类”之属,而没有广泛辑录经、史、子、集四部各类文献。近年来,学者在整理古典艺术文献时,除了关注“子部·艺术类、谱录类”之外,逐渐把目光投向“经、史、子、集”各部文献。
经部主要收儒家经典及注释、阐述这些经典的文献。汉代把《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周礼》)[50]、《春秋》称为“五经”,到唐代,把“礼”[51]“春秋三传”[52]和《易》《书》《诗》合称“九经”。中晚唐之交,唐文宗大和至开成年间刻石经,加《孝经》《论语》《尔雅》,合称“十二经”。宋代又加《孟子》,便成了“十三经”。“经部”图记、图说、乐类,也属于艺术文献。明目录学家祁承烨在《澹生堂藏书目录》中,虽然不称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但其基本分类思想类似后来《四库全书》,将文献分为45类:1-11类相当于《四库全书》经部; 12-26类相当于史部;27-40相当于子部;41-45类相当于集部。1-11类分别是易类(古易、章句、注传、疏义、集解、详说、拈解、考证、图说、卜筮、易纬、拟易12目)、书类(章句注疏、传说、图谱、考订、外传5目)、诗类(章句注疏、传解、考证图说、音义注释、外传5目)、春秋类(经传总、左传、公羊、谷梁、通解、考证、图谱、外传8目)、礼类(周礼、仪礼、二戴礼、通解、图考、礼纬、中庸、大学8目)、孝经类(注疏、丛书、外传3目)、论语类(章句注疏、解说、别编、图志、外传5目)、孟子类(章句注疏、杂解、外传3目)、经部解类(传说、考订、音释、经筵4目)、理学类(性理、诠集、遗书、语录、论著、图说6目)、小学类(尔雅、蒙书、家训、纂训、韵学、字学6目)。在这11类中,其中7类有“图谱、图说、图考、图志”之类的子目,这些内容有的可视为艺术文献,或者作为研究古代艺术现象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澹生堂藏书目录》还设“礼乐”类,包括国礼、家礼、乐律和祀礼;图志类,包括统志、通志、郡志、州志、邑志、关镇、山川、览胜、园林、祠宇、梵院11目;谱录类,包括统谱、族谱、世家、试录、姓名和书目7目;艺术家类,包括书、画、琴、棋、数、射(附“投壶”)和杂伎7目。[53]“礼类”收录的与封建礼制相关的服饰文献,属于艺术(设计艺术)文献范畴,是研究古代服饰设计的重要依据。
据谢巍先生考证,《隋书·经籍志》涉及绘画作品及理论文献非常丰富,如易类:《周易新图》《周易普玄图》;诗类:《毛诗图》《毛诗孔子经图》《毛诗古圣贤图》;礼类:《周官礼图》《丧服图》《五服图》《五服图仪》《三礼图》;乐类:《乐悬图》;春秋类:《春秋古今盟会地图》;孝经类:《孝经图》《玄孝经图》《孝经孔子图》;讳谶类:《孝经古秘图》《孝经左契图》《孝经雌雄图》《孝经异本雌雄图》《孝经内事图》《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口授图》;论语类:《尔雅图》;仪注类:《晋卤簿图》《陈卤簿图》《诸卫左右厢旗图样》;杂传类:《陈留先贤像赞》《会稽先贤像赞》《东阳朝堂像赞》《蜀文翁学堂像题记》;地理类:《洛阳图》《山海经图赞》《江图》;簿录类:《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名手画录》;杂家类:《书图全海》;小说类:《古今艺术图》《鲁史欹器图》《器准图》;兵家类:《吴孙子牡八变阵图》《黄石公五垒图》;天文类:《周髀图》《浑天图》;五行类:《风角五音图》等三十六种;医方类:《本草图》《针灸图》《五藏图》《导引图》《引气图》等,数量繁多,总集类有《画赞》五卷。[54]
古典文献“史部”与今天的历史概念不尽相同,除了历史外,还包括叙述典章制度和地理方面的文献。《四库全书》“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正史记载重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历代农民起义、生产情况,科学技术重大发明创造,文学艺术源流演变,以及文化典籍的存佚流传等,如《史记》《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部”,特别是“史部·传记类”是艺术家生平和艺术思想比较集中的地方。《古今图书集成》中《理学汇编·字学典》“法书名家列传部”、《经济汇编·艺术典》“画部名流列传”、《经济汇编·考工典》“工巧部名流列传”,辑录的资料多来自于历史文献,如《汉书》《晋书》《唐书》《隋书》《资治通鉴》《宋史》等正史。除了正史外,别史、杂史、政书、地理、目录、金石、杂学、典故、类书、地方志也有大量的艺术文献。金石和目录在《四库全书》“子部”单独列类。金石文献本身属于书法、绘画、工艺等文献的范畴,甚至与音乐艺术有关系。“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55]这里说的是艺术的功能,与礼教结合,是艺术与礼教结合的最好说明。《史记·卷二十三·乐书第二》除了记述音乐艺术史实之外,还保存了《公孙尼子·乐记》内容,并深入探讨了音乐与礼教的关系、音乐的教化功能,如“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56]。
“子部”中零散的诸子言论有的是有关艺术的,属于珍贵的艺术文献。虽然这些言论大多不是针对艺术而说的,但却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对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起源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如《管子·地员》《墨子·非乐》《荀子·论乐》《公孙尼子·乐记》等都是重要的艺术文献。马采先生在《孔子与音乐一一献给1996年孔子文化节》一文中,称“孔子是一个音乐家”,并从《论语》《礼记》《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中辑录出与音乐有关的言论十余条。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对音乐艺术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对“诗、礼、乐”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用诗歌来激发志气,用礼来作为行为的立足点,用乐来完成人格的修养”[57]。《论语》《韩非子》《荀子》《庄子》等中还有与绘画有关的言论或寓言故事,包含着深刻的艺术思想内涵。
先秦诸子涉及艺术的言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诸子大多是哲学家,与艺术相关的言论哲理性非常强;二、诸子言论大多并非针对艺术而谈的,而是为阐述其哲学思想所作的比喻。当然也有少量的言论直接与艺术有关;三、诸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里面融合了丰富的艺术思想;四、诸子与艺术相关的言论大多结合“礼教”功能;五、一些诸子言论与设计艺术(造物艺术)相关,含有丰富的设计艺术思想,对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从下面几则寓言或言论中可了解诸子文献的艺术学价值:“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不)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孰易孰难”其实是绘画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艺术再现和表现角度上说,强调再现。“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58]“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造物艺术观念,从艺术造型上是“象形”,而“使民知神奸”正反映了当时青铜器的“礼教”功能,而非实用功能。“铸鼎象物”“孰易孰难”反映的是早期写实主义艺术思想。(www.xing528.com)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这则故事是借助绘画创作讲述“任自然”的道家思想,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理解,则是:在真正的自我状态、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59]说的是雕刻人物时,鼻子先刻得大一些,眼睛先刻得小一些,为后期加工修改留下余地,做事情也是这样,要有回旋的空间,韩非子借助人物雕刻的一个简单原则,阐述的是处世哲学,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的技法。
《论语》中除了与音乐相关的言论外,也有工艺、绘画方面的内容,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篇》)“绀”,为稍微带红的黑色;緅为青赤色。孔子阐释的是色彩与封建伦理关系的问题,由此引申为色彩搭配的规律。中国古代把红、黄、青(绿、蓝)、黑和白列为“正五色”,它们之间的混合称为“下五色”,黑色是庄重的礼服颜色,而绀和緅与黑色比较接近,所以孔子认为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不能用“绀和緅”来装饰其他颜色衣服的边。红色和紫色有特定的封建伦理内涵,在封建社会这两种颜色是一定品级官员的官服色彩,所以红紫不能是内衣(亵服)的颜色。在《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之“冠服部、冠冕部、衣服部、袍部、裘部、衫部、袄部”中,有大量涉及色彩与官员品级之间关系的记录,朝廷明文规定各级官员所穿衣服的色彩和纹饰,“贞观四年八月丙午诏: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从夫色”(《旧唐书·太宗本纪》)[60]。画史上也有类似记载,说明色彩不单纯是艺术要素,而具有特定伦理内涵。明李开先《中麓画品·后序》记载:宫廷画师戴进向明宣宗进呈一幅画《秋江独钓图》,上画一红衣渔夫垂钓。另一宫廷画家谢环(廷循)一旁奏曰:红乃品官服色,钓鱼人安得有此?斥之为“野鄙失体”,戴进于是被流放,贫穷致死。
“四部”之中,“子部·艺术类”是艺术文献最集中之处,但艺术概念的差异,古人把今天不属于艺术的内容也归入艺术文献,如《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包括农、医、卜、星象、术数、堪舆,以及画、奕、商贾、佣工、优伶、娼妓等内容;《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包括书画、琴谱、篆刻和杂技4目;“子部·谱录类”,包括金石文献。“子部·类书类”辑录有大量艺术文献,并提供检索原始文献的途径。按照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书,始于《皇览》。”“类事之书”是类书最早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设“类事类”,而《新唐书·艺文志》则改为“类书类”,王应麟认为,《皇览》是第一部类书。类书中收集的艺术文献有两种情况:其一,辑录相关文献中的言论,并注明出处;其二,对相关艺术文献整篇收录,但这种情况很少。《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画部》涉及谢赫《古画品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熙《林泉高致》等绘画著述60余种,而仅有一小部分为全文收录。类书对艺术文献而言,除了辑录文献片段外,重要的是提供查找艺术文献的线索,起到索引的作用,并辅助艺术文献的辑佚。这一点从前面有关《古今图书集成》内容可以看出。“子部·小说类”[61]也有一些琐言、成篇或成卷的艺术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