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艺术文献学》:艺术文献在古典文献整理和分类中的归类

《中国艺术文献学》:艺术文献在古典文献整理和分类中的归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文献主要分布在“六艺略、诸子略”中,在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中也有零星分布。艺术文献分布于经、史、子、集各部文献之中,范围非常广泛,“古今朝臣图,历代知名人画,魏晋以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名公尺题,无不毕备”。

《中国艺术文献学》:艺术文献在古典文献整理和分类中的归类

刘向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前213年)之后,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文献收集和整理的人。他先后校书19年,“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相互补充,除去重复,条别篇章,定著目次,校勘讹问脱简,写定正本”[11]。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在整理古代文献时,采用“七分法”,将古籍分为“六略”,再加上“辑略”,共七类。“六略”包括“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即六类,每类下又有小类。该分类方法是中国文献分类的鼻祖,后来出现的“四分法”“六分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班固撰《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基本延续了刘歆的做法,在形式上去掉了“辑略”。刘歆著作已经失传。姚名达撰《中国目录学史》根据《汉书·艺文志》对刘歆的文献分类体系,以及每类内容进行了辑录,从中可以大略了解今天属于“艺术文献”的分布情况: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赋、杂赋、歌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艺术文献主要分布在“六艺略、诸子略”中,在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中也有零星分布。“六艺”中“小学”“乐”等与今天书法音乐关系更密切。先秦诸子著作中,有大量音乐、美术文献资料,如《管子·地员》《墨子·非乐》《荀子·论乐》《公孙尼子·乐记》《论语·论画》《庄子·论画》《韩非子·论画》《淮南子·论画》等。刘向整理古籍文献时,共收《乐记》二十三篇,而《隋书·音乐志》中认为《乐记》取自《公孙尼子》,并且在《六艺略》中收录了《乐记》二十三篇。[12]《乐记》现存十一篇,汉司马迁撰、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乐书》中说:“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圣贤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礼貌端修,咸为之乐。《乐书》者,犹《乐记》也。郑玄云:以其记乐之义也。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一篇。十一篇者,有《乐本》,有《乐论》,有《乐礼》,有《乐施》,有《乐言》,有《乐象》,有《乐情》,有《乐化》,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之,亦略有分焉。刘向校书,得《乐书》二十三篇,著于《别录》。今《乐记》有十一篇,其名犹存也。”[13]其他十二篇仅存目录,孔颖达注疏《礼记》说:“按(刘向)《别录》十二篇余次,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招颂第二十二,窦公第二十三是也。”[14]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中国古代文献,著《别录》《七略》,在“艺术”内涵尚未明确时,艺术文献一般零星分布于诸子言论、《礼》《乐》《易》《小学》[15],以及“数术略”等类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是《书》乃“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与书画艺术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

南齐目录学家王俭[16]在编纂文献目录时,参照刘歆《七略》,撰《七志》,将文献分为:经典志,收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收诸子文献;文翰志,收诗赋;军书志,收军书文献;阴阳志,收阴阳图纬;术艺志,收方技。以上六类分别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同时又增加图谱志,收“地域及图书”,将“图”纳入文献的范畴。最后附佛经志和道经志,实际是九类。《七志》基本没有脱离《七略》的框架,然而,增加了“图谱志”对艺术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图谱志”记“地域及图书”,而“古所谓图书实为图画,图画之独成一类,得占目录之一角,自此始矣”。[17]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晋遭刘曜,多所毁散。重以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己。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刘牢之遣子敬宣旨玄请降。玄大喜,陈书画供观之。玄败,宋高祖(刘裕)先使臧喜入宫载焉。”[18]王俭所收书画名笔,大多为宋宫内所藏。“南齐高帝又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笔,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质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19]唐初魏征等人编撰《隋书·经籍志》,在整理隋代末年文献的基础上,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并附佛教道教文献,下又分四十小类。经部包括易、书、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史部包括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部包括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艺术文献分布于经、史、子、集各部文献之中,范围非常广泛,“古今朝臣图,历代知名人画,魏晋以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名公尺题,无不毕备”。[20]可见《隋书·经籍志》所收不限于书籍文献,而广泛涉及书法、绘画、金石等实物文献。《隋书·经籍志》所有书画文献大多是根据唐初内府所藏,《历代名画记》之《述古之秘图珍画》收绘画作品九十七种,有很多采自《隋书·经籍志》,如《孝经左契图》《孝经雌雄图》《器准图》《古今艺术图》等。(www.xing528.com)

古典文献分类整理,第一次列“艺术”专类的是北宋李淑撰《邯郸书目[21],该书现已失传,其内容、分类体系仅能从宋晁公武[22]撰私家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陈振孙[23]撰《直斋书录解题》等文献中了解。该书在《隋书·经籍志》四分法、四十类基础上,增加到五十七类,在“经、史、子、集”,“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和画志,通为八目”。[24]虽然无法了解李淑“艺术志、书志、画志”的内容,但“艺术志和画志”或许与今天“艺术”有关系。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列“杂艺类”,王尧臣、欧阳修撰《崇文总目》列“艺术类”,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列“杂艺”,尤袤撰《遂初堂书目》列“杂艺类”,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杂艺类”“音乐类”,郑樵撰《通志·艺文略》列“艺术类”,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考》列“杂艺术”,《宋史·艺文志》列“杂艺术类”,《明史·艺文志》列“艺术类”并将“医书”归入此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艺术类”“谱录类”和“词曲类”等。郑樵撰《通志·艺文略》,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收艺术文献能够代表中国古代“艺术”概念及“艺术文献”的分布情况。

郑樵(1104一1162),字渔仲,今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所著《通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体例与《史记》类似,只不过改“表”为“谱”,改“书”为“略”。《通志》的“略”共包括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二十略。在“略”中有大量艺术文献,如七音、地理、都邑器服、乐、艺文、图谱、金石等略。“校雠略”“艺文略”最能够体现郑樵的文献学思想,并且在《通志·艺文略》中单独列“艺术”一类,从现存目录文献中看,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艺术”这一专门的目录类别。《通志·艺文略》是一部通史式文献目录,也可以看成是专门的目录学著作,其中把文献分为经类、礼类、乐类、小学类、史类、诸子类、天文类、五行类、艺术类、医方类、类书类和文类十二大类,下分155小类,284目。乐类和艺术类是艺术文献最集中的地方。“乐类”包括“乐书、歌辞、题解、曲簿、声调、钟磬、管弦、舞、鼓吹、琴、谶纬”十一小类;“艺术类”分射、骑、画录、画图、投壶、弈棋、博塞、象经、樗蒱、弹棋、打马、双陆、打球、彩选、叶子格、杂戏格16类。其他类中也有艺术文献分布,如“经类”中“易”“书”“礼”“尔雅”等的“图”目;“礼类”“周官”的“图”目,“丧服”的“谱、图、五服图仪”等目;“小学类”的“文字”“神书”“蕃书”等目,与书法艺术有关;“史类”的“传记”目;“地理”的“都城、宫苑、图经、塔寺”等目;“诸子类”的零散艺术言论;“五行类”的“堪舆、易图”等目;“文类”的“别集、箴铭、碑碣”等。[25]郑樵对艺术文献的贡献,还在于特别强调“图谱”的文献功能,《通志》特列“图谱”略。王俭在《七志》中已列“图谱志”,但真正认识到它的文献价值,《通志》则非《七志》所能及的,“其可贵者,亦在议论。自古提倡图画表谱,意识最清,出力最大,固未有逾于郑樵者”[26]。在《通志·图谱略》中,郑樵详细记述了古今图谱的名称,并将图谱分成“记有类”和“记无类”两类。“记无类”又分“地理、会要、纪运、百官、易、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经学、小学、刑法、天文、时令、算数、阴阳、道家、释氏、符瑞、兵家、艺术、食货、医药、世家”二十六目。明万历年间孙能传、张萱、秦焜等编《内阁书目》,将文献分为十八类:圣制、典制、经、史、子、集、总集、类书、金石、图经、乐律、字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未列“艺术”类,但特设金石、乐律、字学三部,是在前人文献分类整理中未见的,而金石、乐律、字学、技艺、图经是书法、绘画等艺术文献比较集中的部分。[27]清顺治年间钱曾撰《读书敏求记》,虽然严格地讲并非文献学著作,但里面体现了文献分类思想,也可以发现“艺术”的位置。该书分四卷,第一卷包括经、礼乐、字学、韵书、书、数书、小学;第二卷包括史、时令、器用、食经、种艺、豢养、传记、谱牒、科第、地理舆图、别志;第三卷包括子、杂家、农家、兵家、天文、五行、六壬、奇门、历法、卜筮、星命、相法、宅经、葬书、医家、针灸、本草方书、伤寒、摄生、艺术、类家;第四卷包括集、诗集、总集、诗文评和词。在此基础上,他又编撰了《述古堂藏书目录》,将文献分四类。卷一为经、易、书、诗、春秋、礼、易数、儒、小学、六书、金石、韵学、史、杂史、传记、编年、年谱、杂编、姓氏、谱牒、政刑、文献、女史、较书;卷二为子、子杂、文集、诗集、词、诗文评、四六、诗话、类书;卷三为小说家、仪注、职官、科第、兵家、疏谏、天文、占验、六壬、太乙、奇门、历法、军占、地理总志、舆图、名胜、山志、游览、别志、人物志、外夷;卷四为释家、神仙、医书、卜筮、星命、相法、形家、农家、营造、文房、器玩、岁时、博古、清赏、服食、书画、花木、鸟兽、数术、鸟兽、艺术、书目、国朝、掌故,共七十八类。[28]值得注意的是,在卷四中“营造、文房、器玩、服饰、书画、艺术”等单独列类,“书画”独立于“艺术”“数术”,体现了艺术概念的发展。营造、服饰单独列类,突显了设计艺术文献的重要性。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代表中国古代文献整理和目录学的最高成就。《四库全书》是清中叶在朝廷主持下编撰的一部大型丛书,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七年(1773一1782)完成,对古籍整理、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在《四库全书》的基础上,由编撰《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写的收入和未收入的文献提要汇编而成,它著录了《四库全书》收入的文献3461种,79309卷,以及未被《四库全书》收入的存目文献6793种,93550卷。《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出现,完善和树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基本体系,所收文献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

经部十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议、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史部十五类: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奏议)、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记、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子部十四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释家类、道家类;集部五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调)。

《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艺术文献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经部”的“礼类”“乐类”[29];子部的“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小说类”,以及集部的“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是艺术文献比较集中的地方。据谢巍先生统计,《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收录自南朝齐谢赫撰《古画品录》到清蒋骥撰《传神秘要》,特别是元朝以前的著名绘画专著,都有收藏,计46种;子部“杂家类”收绘画或与绘画有关著作40余种,子部“小说类”收绘画相关著作20余种。集部“别集类”,自唐到清文人别集中,有大量题画诗、词、跋,也是宝贵的艺术文献。根据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艺术类”收入美术文献包括:宋释适之撰《金壶记》[30];元庄肃撰《书继补遗》;明张绅撰《法书通释》,黄瑜辑《书学会(汇)编》,王世贞辑、詹景凤补辑《王氏画苑》《画苑补益》,李开先撰《中麓画品》,徐渭撰《笔玄要旨》,王稚登撰《国朝吴郡丹青志》,王显节辑《绘林题识》,释莲儒撰《画禅》《湖州竹派》,李日华撰《竹懒画媵》《续画媵》,李肇亨、李日华撰《墨君题语》,莫是龙撰《画说》,朱象衡撰《笔道通会》,张泰阶辑《宝绘录》,陈继儒撰《书画史》,黄凤池撰《唐诗画谱》,沈与文撰《画志》附《评画行》(宋叶梦得撰),佚名撰《草书集韵》;清孙承泽撰《研山斋珍赏历代名贤墨迹集览》《研山斋珍赏历代名贤法书集览》,姜绍书撰《无声诗史》,万斯同辑《书学汇编》,陶南望辑、侯昌言等补辑《草韵汇编》,孔衍栻撰《画诀》,孙承泽撰《研山斋珍赏历代名贤图绘集览》,戈守智撰《汉溪书法通解》,张庚撰《国朝画征录》,王樑撰《读画录》。此外还有明来行学撰《宣和集古印史》、徐官撰《古今印史》、王常辑《集古印谱》、何通撰《印史》、胡正言撰《印存初集》、胡正言篆刻并辑《印存玄览》等,另外音乐、博弈、射、壶等类文献都在艺术类。“子部·谱录类”收入文献包括茶饮、金石、墨谱、墨品(书画用具)等方面的文献,有的与艺术有关系,如宋吕大临撰《考古图》、张抡撰《绍兴内府古器评》;明程大约撰《程氏墨苑》、方于鲁撰《方氏墨谱》、郭子章撰《蠙衣生剑记》、钱希言撰《剑筴》;清宋荦撰《漫堂墨品》、曹圣臣辑《曹氏墨林》、王士禄撰《焦山古鼎考》等。[31]

从刘歆撰《七略》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古典文献分类从七分法到四分法,“四分法”逐渐占了统治地位,形成了“经、史、子、集”古典学术分类体系。中国学术思想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重视对学术的现代学科分类,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法,在晚清西方学术思想传入时,逐渐被现代学科分类方法所取代。王国维在这一点上觉醒得最早,他非常重视学术分类,认为“现代的世界是分类的世界”。[32]在现代学科分类思想影响下,西方文献分类概念、方法和体系也传入中国。1895年,康有为在介绍日本现代科学书籍时,编写《日本书目志》,将西方“美术”概念引入中国。该书将文献分为生理、理学、宗教、图史、政治法律农学、工业、商业教育文学、文学语言、美术、小说和兵书共十五类。1899年,徐维则撰写《东西学书录》,将文献分为史志、法政、学校、交涉、兵制、农政、矿务、工艺、商务、船政、理化、象数、地学、全体学、博物学、卫生学、测绘哲理、宗教、体操、游记、报章、议论、杂著和小说,“工艺”单独列类。[33]《中国丛书综录》也设“工艺”类,包括日用器物、文房器物、食品制造、格致四属。日用器物之属又分陶瓷、饮具、几、锦、绣、衣服、香、游具、船、琉璃、髹饰、雕刻等。[34]

1902年徐树兰编撰的《古越藏书楼书目》将文献分为“学”和“政”两部。“学部”分易学、书学、诗学、理学、春秋学、四书学、孝经学、尔雅学、群经总义学、性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天文算学、黄老哲学、释迦哲学、墨子哲学、中外各派哲学、名学、法学、纵横学、考证学、小学、文学二十三类;“政部”分正史兼补表补志考证、编年史、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谱录、金石、掌故典礼、乐律、舆地、外史、外交、教育、军政、法律、农业、工业、美术、稗史二十四类。[35]“谱录、金石、乐律、美术”是艺术文献最集中的部分。1907年杨复、胡焕编《浙江藏书楼书目》,将文献分为“新学”和“旧学”,设“甲编”和“乙编”。“甲编”参照张之洞《书目答问》,收古典文献;“乙编”则收新学文献,“各行其是,两不相师”,将新学文献分为法律、政治、宗教、教育、图史、文学、文字、理学、算学、美术、杂志、工业、商业、兵书、生理、农业,共十六类。1911年编《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借鉴《浙江藏书楼书目》分类体系,将新学文献分为哲学、教育、文学、历史地理、政法、理科、数学、实业、医学、兵事、美术、家政、丛书、杂书十四类。每类标明文献范围,如“实业”收农业、工业、商业;“美术”收音乐、绘画、游艺、写真;“戏曲”文学则归入“文学”类。[36]从“美术”类所收文献来看,该目录是借用新学中“美术”的概念,但与古典文献中“艺术”内涵相似,将“音乐”纳入“美术”范畴。

辛亥革命之后,各地纷纷设立图书馆,“旧学”和“新学”文献大量收集整理,有的新学文献入“旧学”分类,有的则另辟“新学”部类,与传统主流“四部”分类并列。陈乃乾编《南洋中学藏书目》借鉴杜威《十进分类法》[37],将“旧学”和“新学”文献进行统一处理,分为:“周秦汉古籍、历史、政典、地方志乘、小学、金石书画书目、记述、天文算法、医药术数、佛学、类书、诗文、词曲小说、汇刻十四类。”“金石书画”的一同单独列类,接近今天的美术概念。一些公共图书馆在收藏整理现代学科文献时,大多都设有“美术”类,如广西图书馆“新书部”分教育、政法、军学、实业、哲学、医学、修身、经学、国文、外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理科、体操、图画、乐歌、杂志和小说十九类;云南图书馆“科学部”分法政、财政、军事警察、教育、伦理、文学、历史、地理、博物、理化、算学、乐歌、体操、图画、手工、农业、工艺、商业、杂著二十类。当代图书馆在整理古籍时,对古典艺术文献的分类处理大多将“书画、音乐、工艺”等放在一起。1989年9月四川省图书馆编写《古籍目录》,整体按照传统主流“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子部·十二”是“艺术”:一、总录;二、书画,包括总录、目录、谱帖(分“书画总、书、画、作法、题赏、史考、杂录”七小类);三、乐律,包括通论和记述;四、工艺,包括刻印、版画、陶瓷、刺绣;五、游艺,包括棋类、文具和杂技。现代对古籍文献分类基本都使用类似分类方法,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善本书提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