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一词,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征,征验、证明之意。)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说的是“文献”的作用。东汉郑玄、北宋朱熹等则对“文献”内涵进行了阐释,以“典籍”解释“文”,以“贤人”解释“献”。郑玄云:“献,犹贤也。吾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以“文章”“贤才”来解释“文献”,其意义独到而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与今天“文献”的内涵相似,而把“献”与“贤才”“圣人”相联系是今天的“文献”内涵所不具备的。在郑玄看来“贤人”也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将其归入“文献”的范畴就不足为怪了。朱熹也持类似观点,他在《论语集注》解释《八佾》时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吾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朱熹《论语集注》)因而“贤才”是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宋末元初马端临以“文献”命名其著作《文献通考》,并在总序中对“文献”作了如下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商周甲骨文、金文算起,文献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其内涵、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丰富多彩的文献形式,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目前学术界对“文献”的涵义观点不一,《文献》杂志于1985年第4期曾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文献’看作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名词性词组,‘文’指文章,‘献’指贤人;另一种认为‘文献’是指图籍和文物。”《辞海》曰:“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2]中国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概念进一步宽泛,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一切馆藏图书,而且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在国际上,例如美国,已经将“文献”(document)改为“情报”(information)。“文献”是一切“情报”的载体,而“情报”则是一切文献的内容。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文献”,因而确定“文献”内涵是“文献学”研究的前提。《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文献是记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包括4个要素: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借助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的并为人们所感知的;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是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记录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3]该定义属于广义文献的范畴,对“文献”涉及的要素作了全面系统考虑。包括艺术文献学在内的专科文献学研究,在考虑广义文献内涵基础上,应该更多注重本学科的文献特征。(www.xing528.com)
“艺术文献是记录各个门类艺术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作品、论著、资料等。”[4]“艺术文献”是“文献”的子概念,具有一般文献的共性。但由于艺术学知识的特殊性,以及艺术作品记录信息的功能,“艺术文献”又具有自身特征。艺术文献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记录艺术信息的载体。艺术文献载体具有特殊性,与普通文献有很大差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艺术家的表演本身就是艺术信息的载体,而这种载体更合乎古代“献,宿贤”的概念。艺术界的“宿贤”应该是知名的艺术家和学者,古人把“宿贤”当作知识的“活载体”,而看成是“文献”的一部分,包括他们生平事迹、艺术主张、艺术表演和创作过程的记录。其二,文字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文献传达信息的符号就是艺术语言和文字语言,如音乐语言、舞蹈语言、绘画语言等。其三,文献载体及记录形式。艺术文献载体有的是艺术作品本身,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摄影,有的则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如音乐的磁带、光盘、CD,舞蹈、电影、电视的录像、VCD等,还包括艺术家本人及其艺术创作或表演过程的真实记录形成的载体。艺术文献的记录方式则包括艺术创作或表演过程如绘画、书法,以及铸刻、书写、印刷、录音、录像等;其四,艺术文献的内容。通过对艺术文献的载体、记录方式以及艺术语言的研究,利用文献学方法,如校雠、版本、目录,以及金石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成果,对艺术文献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艺术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加以利用,是艺术文献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与其他文献相比,艺术文献的特殊性表现在:(1)记录手段多样,除了文字语言记录外,还有大量的艺术语言、符号、图像,以至于艺术作品本身形成的艺术文献,如音乐文献中的乐谱、舞蹈文献中的舞谱等。(2)文献载体多样,非书资料丰富。古典艺术文献,除了艺术作品本身之外,还有图书文献,而文献学研究重点就是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类型不断地增加,以磁带、胶片、缩微、磁盘、光盘、录像带、网络为主体的文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3)艺术文献的价值具有经久性,一些古典艺术文献属于文物范畴。(4)艺术作品本身属于信息的载体,具有文献属性,并且传达的信息具有多学科性。或者说艺术作品是文献,还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艺术作品传达艺术信息,如艺术风格、艺术内涵,以及艺术家的审美思想等,同时再现社会相关信息,如生活方式、伦理观念、社会政治事实等。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编钟,甬钟上的铭文标出的音高,如宫、羽、宫曾、宫甬、宫反等22个名称,还铸有律名、调式和音高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的对应关系,钟铭错金共2800余字,通过铭文记载和编钟测试,曾侯乙编钟有七色音阶。编钟本身及其上面的铭文是研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依据。[5]艺术文献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存在密切关系。“文献是记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不论其形成途径、制作方式如何,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可以感知的对象。图书是记录知识的载体,地下出土的骨骼化石或没有文字的各类文化遗存,本身并不是文字资料,但蕴藏的文献价值可以通过古生物学家、文物考古专家鉴定、诠释转化成文字文献。甲骨文、青铜器、石碑等除了上面铭文属于文献范畴之外,本身所蕴涵的信息,对于艺术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而言也是重要的文献。文物是考古学家的文献。文物考古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是历史学家的文献。文献学的着眼点是文献的整理,文物考古的着眼点是文物价值的鉴定与阐释,艺术文献学除了完成一般文献学的研究目的外,还要从文物学、考古学、金石学研究成果中,挖掘古代艺术信息,为艺术学研究服务。
从文献基本要素“被固化于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出发,艺术文献更具有广义文献的特征,但艺术文献学是从广义文献概念探讨艺术文献特点的,而不是把广义艺术文献当作其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