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②,仰天而嘘③,苔焉似丧其耦④。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⑤,曰:“何居乎⑥?形固可使如槁木⑦,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⑨!今者吾丧我⑩,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⑪,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⑫!”
子游曰:“敢问其方⑬。”子綦曰:“夫大块噫气⑭,其名为风。是唯无作⑮,作则万窍怒呺⑯。而独不闻之翏翏乎⑰?山林之畏隹⑱,大木百围之窍穴⑲,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濠者、宎者、咬者㉑,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㉒,泠风则小和㉓,飘风则大和㉔,厉风济则众窍为虚㉕。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㉖?”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㉗,人籁则比竹是已㉘,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㉙,而使其自己也㉚。咸其自取怒者㉛,其谁邪㉜?”
【注释】
①《齐物论》反映了庄子哲学的又一重要思想,包括“齐物”和“齐言”两部分。庄子认为,世上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夭、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都是“齐一”而无差别的。诸子各家的论争,都是出于偏见的彼此是非之争。《齐物论》阐述的是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事物有相对的一面是对的,但庄子把它夸大了、绝对化了,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中。②南郭子綦(qí):虚构人物。隐机:凭靠几案。③嘘:吐气。④“荅(tà)焉”句:意谓好像是丧失掉他的形体。荅焉,解体的样子。耦,通“偶”,指形体。神与形为耦,忘其形,即“丧其耦”。⑤颜成子游:姓颜名偃,字子游,谥成,子綦弟子。立侍乎前:站立侍奉在子綦面前。⑥何居(jī)乎:为何会这样。居,故。⑦“形固”句:意谓形体诚然能够使它像枯木那样吗?固,诚然。槁木,枯木,意谓块然不动。⑧“今之”两句:按:“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均系子綦一人,谓其往时隐机而坐,未尽玄妙;今之隐机,寂泊无情。因此颜成子游发此惊疑之问。⑨“不亦”两句:即“而问之也,不亦善乎”的倒装句,意谓你问此事,不是问得很好吗?而,犹“汝”,你。⑩“今者”句:谓今天我忘掉自己。丧,忘。⑪“女闻”句:谓你只听到人吹竹管的声音,而没有听到风吹洞穴发出的响声。女,通“汝”,你。人籁,谓人吹竹管发出的声响。地籁,谓风吹洞穴而发出的声响。籁,箫。⑫天籁:自然界的音响。⑬敢问其方:意谓请问三籁的含义如何。敢,表示谦敬的副词。方,道术,指三籁的含义。⑭大块:大地。噫气:吐气。⑮是唯无作:意谓此风不刮起则已。是,此,指风。唯,唯独。作,起,指刮风。⑯万窍怒呺(háo):谓千万个穴孔都怒吼起来。呺,亦作“号”,吼叫。⑰“而独”句:意谓你没有听到大风之声吗?独,特。翏翏(liáo):象声词,大风声。又作“飂飂”。⑱畏隹:通“㟪崔”,高峻的样子。⑲围:两手合抱之圆度称围。窍穴:指树孔。⑳(jī):梁柱横木。圈:指羊豕栏圈。臼(jiù):舂捣器具。洼:池沼。污:泥塘。按:“似鼻”云云,是说窍穴的各种不同形状。㉑激者:如激流之声。謞(xiào)者:如飞箭之声。叱者:如叱咤之声。吸者:若嘘吸之声。叫者:若叫喊之声。濠者:若嚎哭之声。濠,通“嚎”。突(yāo)者:若沉吟之声。咬(jiāo)者:若哀叹之声。按:以上是说窍穴发出的各种不同声音。㉒“前者”句:意谓风吹树动,前后相和。于、喁(yú),皆指应和之声。㉓泠(líng)风:小风。㉔飘风:大风。㉕“厉风”句:谓暴风停止,众窍寂然无声。厉风,暴风。济,止。虚,寂静。㉖“而独”句:意谓你没看见大风刮起时树木摇曳晃动的情况吗?调调,树枝大动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树枝微动的样子。㉗“地籁”句:意谓地籁是众窍发出的这样的不同声音。已,同“矣”。㉘“人籁”句:意谓人籁是从并列的竹管发出的不同乐声。比竹,并列在一起的竹管,指竽之类乐器。㉙吹万不同:谓风吹千万个窍穴所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按:此句以下,是指“天籁”而言,故有的治庄学者在“吹万不同”前,加上“天籁者”三字。㉚“而使”句:意谓从自己本身发出。㉛“咸其”句:意谓皆自取其怒号者。㉜其谁邪:意谓是谁使它这样的呢?按:以上两句大都读为:“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非是。今据清代林云铭《庄子因》、清代胡文英《庄子独见》正之。
大知闲闲①,小知间间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其寐也魂交⑤,其觉也形开⑥。与接为构,日以心斗⑦。缦者、窖者、密者⑧。小恐惴惴⑨,大恐缦缦⑩。其发若机栝⑪,其司是非之谓也⑫;其留如诅盟⑬,其守胜之谓也⑭;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⑮;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⑯;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⑰;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⑱。喜怒哀乐,虑叹变慹⑲,姚佚启态⑳。乐出虚,蒸成菌㉑。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㉒。已乎㉓,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㉔!
非彼无我㉕,非我无所取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㉗。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联㉘。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㉙。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㉚,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㉛?其有私焉㉜?如是皆有为臣妾乎㉝?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㉞?其递相为君臣乎㉟?其有真君存焉㊱!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㊳。与物相刃相靡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㊵,不亦悲乎!终身役役㊶,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㊷,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㊸!其形化,其心与之然㊹,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㊺?其我独芒㊻,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㊼?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㊽?愚者与有焉㊾!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㊿。是以无有为有[51]。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52]!
【注释】
①大知闲闲:意谓大智者率性虚淡,广博安详。知,通“智”。闲闲,广博安详的样子。②小知间间:意谓小智者性灵固执,琐细偏狭。间间,固执偏狭的样子。按:以上两句,是说智力不齐。③大言炎炎:意谓诠理大言,雄辩激烈。炎炎,言辞猛烈。④小言詹詹:意谓浅薄小言,啰里啰嗦。詹詹,言辞啰嗦。按:以上两句是说言论的差别。⑤“其寐”句:意谓人梦寐时,精神无故与外人外物交接。⑥“其觉”句:意谓人睡醒时,目开神悟,比较清醒。形开,指头脑清醒。⑦“与接”两句:意谓与外人交接时,出于爱憎,便陷入勾心斗角。构,合。⑧缦者:有的宽心。窖者:有的深沉。密者:有的精心。按:这里是表现辩论者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情态。⑨小恐惴惴(zhuì):意谓小的惧怕表现为不安。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⑩缦缦:惊恐失神的样子。⑪“其发”句:意谓辩者出言骤然,犹如机栝疾发。机,弩牙,弩上发射部位。栝(kuò),箭栝,箭末端扣弦部位。⑫“其司”句:意谓在乘机挑起是非。司,通“伺”,伺机。⑬“其留”句:意谓辩者留言不发,如同誓约。留,谓持言不发。诅(zǔ)盟,誓约。⑭“其守”句:意谓在等候机宜,以战胜对方。⑮“其杀”两句:意谓神情衰沮,犹如秋冬之时,物色日丧殆尽。杀,衰,指神情渐趋沮丧。日消,谓物色日丧。⑯“其溺”两句:意谓沉溺于言辩,无法恢复自然本性。所为之,指所为辩论而言。⑰“其厌”两句:意谓辩者心灵闭塞,如同绳索束缚,说明他们已经衰老枯竭了。厌,闭塞。缄,束箧绳索。老洫(xù),如多年沟洫壅闭,泉尽水涸(刘凤苞说)。⑱莫使复阳:谓不能恢复生气。阳,生。⑲虑叹变慹(zhé):意谓多思、多悲、反复、惶怖(林云铭说)。⑳姚佚启态:谓轻浮、纵逸、狂放和装模作样。姚,同“佻”(tiāo),轻浮。㉑“乐出虚”两句:意谓音乐产生于虚空的乐器,朝菌由地气蒸发而生成。按:这里比喻“喜怒哀乐”等十二种心态和情绪乍起乍灭,皆不足为凭。㉒“日夜”两句:谓以上各种心态和情绪日夜更替出现,而并不知从何萌生。㉓已乎:算了。㉔“旦暮”两句:意谓若一旦得知此种情态是哪里产生的,就会明白它们所产生的根由了。此,指以上情态。㉕非彼无我:谓没有以上种种情态,就没有我自己。彼,指以上种种情态。㉖“非我”句:谓没有我,它们就无从显现。取,资,显现。㉗“是亦”两句:意谓人们能够认识此种相互依存关系,是近乎道的,不知是谁所使然。是,此。指人们对“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这种道理的认识。所为然,所使之然。㉘“若有”两句:好像另有“真宰”主持此种关系,而却又看不到它的迹象。真宰,指人的天然本性,身心的主宰者。特,独。联,通“朕”,征兆。㉙“可行”三句:意谓真宰的行动是能够验证的,而并看不到其形体,但它确实是存在而没有形迹的。情,实。㉚百骸:谓许多骨节。百,约数。九窍:指双目、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六藏:六脏。心、肝、脾、肺、肾称五脏,肾有二,故称六脏。藏,通“脏”。赅而存焉:谓其皆完备存于我身。㉛“吾谁与”两句:意谓我与谁最亲?你都同样喜欢它们吗?谁与,即“与谁”之倒词。说,通“悦”。之,指百骸、九窍、六脏。㉜其有私焉:谓还是有所偏爱呢?㉝“如是”句:意谓假如同样喜爱它们,皆把它们当作臣妾吗?如是,如此,指同样喜爱它们。㉞“其臣妾”句:意谓把它们当作臣妾,它们就不能够互相统治了吗?㉟“其递相”句:谓轮流作君臣吗?㊱“其有”句:谓是否还另有“真君”主宰着呢?真君,即前面所说“真宰”。㊲“如求”两句:意谓无论寻求到“真君”与否,对其自然本性都不会有所增减的。真,指“真君”的“本然真性”(明代释德清《庄子内篇庄》)。㊳“一受”两句:意谓世人一旦形性形成,不知保住“真君”,虽不即死,却也是在坐等死神的降临。亡,郭本作“妄”,误,今据德清《庄子内篇注》。待尽,等死。㊴“与物”句:意谓与外物相逆相摩擦。刃,逆。靡,清孙诒让《间诂》:“靡,䃺之假字,今省作‘磨’,谓消磨也。”㊵“其行”两句:意谓驰向死亡,尚不知停止下来。行尽,将要死亡。㊶役役:奔忙的样子。㊷苶(nié)然:疲顿的样子。疲役:疲倦困顿的意思。㊸奚益:谓有何益处。㊹“其形”两句:意谓其形骸丧失活力,其精神也随之消亡。㊺固若是芒:意谓本来就如此暗昧。芒,通“茫”,暗昧。或训作“昏惑”(明代陈深《庄子品节》)。㊻其:抑或。㊼“夫随”两句:意谓若根据个人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谁能没有标准呢?成心,成见,偏见。师,作动词,取法的意思。且,句中语气助词。㊽“奚必”两句:意谓何必懂得事物变化更替之理的智者,才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呢?代,指事物变化更替的道理。心自取,谓心有所见,即有认识。㊾“愚者”句:意谓愚蠢的人也会有判断是非的标准。㊿“未成”两句:意谓心中未有成见就先有是非,就好像今日去越国而昨日就到了那样可笑。未成乎心,谓心中尚无成见。[51]“是以”句:谓此种人是把无有当作有。[52]“无有”四句:意谓以无有当作有,虽然神明像大禹,尚且不能理解,我又能怎样呢?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③?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④?道恶乎隐而有真伪⑤?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⑥?道恶乎往而不存⑦?言恶乎存而不可⑧?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⑨。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⑩。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⑪。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⑫。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⑬。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⑭。彼是方生之说也⑮。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⑱。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⑲,亦因是也⑳。是亦彼也,彼亦是也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㉒。果且有彼是乎哉㉓?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㉔。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㉕。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㉖。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㉗;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㉘。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㉙。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㉚。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㉛。恶乎然?然于然㉜。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㉝。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㉟。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㊱。
其分也,成也㊲;其成也,毁也㊳。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㊴。唯达者知通为一㊵,为是不用,而寓诸庸㊶。庸也者,用也㊷;用也者,通也㊸;通也者,得也㊹。适得而几矣㊺。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㊻。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㊼。何谓“朝三”?狙公赋芧㊽,曰:“朝三而暮四㊾。”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㊿。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51],是之谓两行[52]。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53]。恶乎至[54]?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55]!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56]。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57]。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58]。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59]?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60]。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61],惠子之据梧也[62],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63],故载之末年[64]。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65];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66],非所明而明之[67],故以坚白之昧终[68]。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69]。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70]。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71]。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72]。
【注释】
①“夫言”句:意谓言论出于机心,与风吹窍不同。吹,指风吹窍。②“言者”三句:意谓说话的人各持偏见,他们所说的话,并不能作为确定是非的依据。③“果有”两句:意谓果真说了什么,还是未尝说过什么?④“其以为”三句:意谓他们认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雏鸟的呜叫,是真的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呢?鷇(kòu)音,幼鸟欲出卵时的鸣叫声。鷇,即将出卵的幼鸟。辩,通“辨”,区别。⑤“道恶”句:谓大道为何隐晦不明就有真伪呢?⑥“言恶”句:谓“至言”为何隐晦不明就有是非呢?言,指真人的“至言”,即道家之言。⑦“道恶乎”句:意谓大道本来无所不在,为何去而不存呢?⑧“言恶乎”句:意谓“至言”无所不可,为何存在又不被认可呢?⑨“道隐”两句:意谓大道被偏见所隐晦,言论被浮夸不实之辞所掩盖。小成,指一孔之见。荣华,指浮夸不实之辞。⑩“故有”三句:意谓儒、墨相互非难,各以对方否定的为是,以对方肯定的为非,这就有了儒、墨的是非之辩。⑪莫若以明:意谓不如抛弃儒、墨之是非,用虚静之心去观照事物,明于大道(释德清说)。⑫“物无”两句:意谓以我观物,则物皆为彼;以物自观,则皆为此。是,此。下同。⑬“自彼”两句:意谓从彼方而观察此方,则不见此方的是处;此方而自视,则自知其全是。⑭“彼出”两句:意谓事物的彼方是由对立的此方而产生,事物的此方亦因对立的彼方而存在。⑮“彼是”句:意谓所谓“彼此”的说法,不过是惠施的“方生方死”的说法罢了。按:这里引用惠施的话,意在说明是非无定。⑯“方生”两句:意谓方生即死,方死却又复生。按:这是惠施的论题,揭示了生与死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未能表达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相对的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诡辩论的倾向。⑰“方可”两句:意谓刚认为是时,非即产生;刚认为非时,是即开始。⑱“因是”两句:意谓是非皆因与对方的相互依存而产生。⑲“是以”句:意谓因此圣人不用分辨是非,而让自然天道去鉴别事物的本然。不由,不取。照,鉴别。灭,指自然天道。⑳亦因是也:意谓圣人就是顺应是非的自然发展。㉑“是亦”两句:意谓若从事物相互转化的观点而言,则此即彼,彼亦即此。㉒“彼亦”两句:若从事物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言,则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㉓“果且”句:意谓若是非融合于大道,果真还有是非存在吗?彼是,彼此,即是非。㉔“彼是”两句:意谓超脱了是非,就叫掌握了大道的枢要。偶,对,指矛盾的对立面。㉕“枢始”两句:意谓掌握了道的枢要,就好像进入环的中心,便可以顺应是非的无穷变化。环,门的上下两横槛之洞,圆空如环,能承枢旋转。㉖“是亦”两句:意谓按照是非的观点而论是非,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㉗“以指”两句:意谓以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以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按:这几句,是针对当时名家公孙龙所说“指非指”“白马非马”的论题而发。㉘“以马”两句:意谓以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以非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㉙“天地”两句:意谓若从道通为一的观点而言,天地与一个手指,万物与一匹马,都是没有区别的。㉚“可乎可”两句:意谓人谓可,我亦谓可;人谓不可,我亦谓不可,即“因其所然而然之”(《秋水》篇)。㉛“道行之”两句:意谓道路是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叫出来的。㉜“恶乎然”两句:意谓为何说是这样的?它本来是这样的,所以我就认为它是这样的。㉝“恶乎不然”两句:意谓为何说不是这样的?它本来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就认为它不是这样的。㉞“物固”两句:意谓事物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可以的。㉟“无物”两句:意谓没有事物不是这样的,没有事物是不可以的。按:王先谦说:“‘不然于不然’下,似应更有‘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四句,而今本夺之。”(《庄子集解》)可参。㊱“故为”四句:意谓从道的观点而言,小草与屋柱、丑妇与美女、万物的恢恑憰怪之异态,都是一样的,并无不同。莛(tíng),草茎。楹(yíng),屋柱。厉,病癞,指丑女。恢,宏大。恑(guǐ),通“诡”,诡秘。憰(jué),通“谲”,欺诈。怪,怪异。㊲“其分”两句:意谓一事物的分解,即另一事物的形成。㊳“其成”两句:意谓一事物的形成,即另一事物的毁灭。㊴“凡物”两句:意谓其实所有的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都是浑然一体的。通,浑然相通。㊵达者:指通达大道的人。㊶“为是”两句:意谓“达者”知道万物浑然一体,因此不会去区分事物的形成与毁灭,只是随从众人的看法罢了。为是,因此。不用,不执己见,区分成毁。寓诸庸,随从众人的看法。寓,寄。诸,之于的合音。庸,众。按:此句旨在说明“达者”是无是无非的。㊷“庸也”两句:意谓用众人的好恶为好恶(释德清说)。㊸“用也”两句:意谓用众人之好恶为好恶,就能通达于大道。㊹“通也”两句:意谓能通达于道,无往而不自得(释德清说)。㊺“适得”句:意谓能达到自得,则近于大道了。适,至。几,近于(释德清说)。或训作“尽”,“尽乎道”(清代宣颖《南华经解》),亦可。㊻“因是已”三句:意谓能了无是非,顺物忘怀,浑然为一,则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叫作“道”。因是,谓顺物忘怀,即老子“道法自然”之意。㊼“劳神明”三句:意谓未得大道者费尽精神想求得事物的一致,而不知万物本来的同一性,这就叫作“朝三”。㊽狙(jū)公:养猴的老人。赋芋(xù):分发橡子。赋,给。㊾“朝三”句:谓早上给三升橡子而晚上给四升橡子。㊿“名实”三句:意谓三、四之名及其总数(七)并未改变,而猴子却迷惑于颠倒的现象妄施喜怒,养猴老人也就顺着众猴的意思。名实,谓橡子的名与数。未亏,未损。按:作者是用猴子不懂“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妄辨是非的徒劳无益。[51]“是以”两句:意谓因此“圣人”混同是非,任凭自然均调。和,混同。休,息,止。天钧,天然均调。钧,通“均”。[52]“是之”句:意谓这就叫作物与我并行发展。两行,谓物我内外并行。[53]古之人:谓古时的真人,即悟道者。知:通“智”。有所至:谓其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至,极,指最高境界。[54]恶乎至:怎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呢?[55]“有以为”四句:意谓古时的真人能认识到,在宇宙形成之初,不曾存在任何东西,可谓认识得极其深刻而透彻了。[56]“其次”两句:意谓比古代真人次一等的人,虽然认为宇宙之初有事物存在,而并没有彼此界限。封,域,即彼此界限。[57]“是非”两句:意谓是非出现,而大道就亏损了。彰,彰明,显现。[58]“道之”两句:意谓大道亏损了,私爱就形成了。爱,偏爱,私爱。[59]“果且”两句:意谓果真有所形成与亏损吗?还是无形成与亏损呢?[60]“有成”四句:意谓有形成与亏损,就像昭氏弹琴;没有形成与亏损,就像昭氏没有弹琴。故,则(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昭氏,姓昭,名文,善鼓琴。鼓,弹。按:作者以鼓琴作比,认为声音是不能全部弹奏出来的,就像昭氏鼓琴,弹奏出来的乐声叫成,被遗漏的乐声叫亏;昭氏没有鼓琴,也就不存在成与亏的现象。言外之意,是在说明“无成与亏”,便无是非。[61]师旷:我国春秋时晋平公之乐师,聪明,目盲,善解音律。枝策:谓持杖击打乐器。枝,犹持,持而击曰“枝”。策,击乐器之物,或谓“杖”。[62]“惠子”句:意谓惠施倚靠梧桐树而辩论。据梧,倚靠梧树。按:庄子意谓惠子辩论虽成,而大道已亏(释德清说)。[63]“三子”两句:意谓昭文、师旷、惠施三人的技智可谓都极为精熟高超了。按:这两句,古来句读不同,今据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林云铭《庄子因》断。“几乎”二字属下。[64]“故载”句:意谓三子都以他们所好的事业而终身。载,事,从事。末年,晚年。[65]“唯其”两句:意谓三子自以为其所好,不同于天下之人。[66]“欲以”句:意谓想用自己的爱好去教诲他人。[67]“非所明”句:意谓并非别人必须明白的,而却强制性地要人明白。[68]“故以”句:意谓坚持“坚白”的暗昧论题而终其身。坚白,即“坚白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论题之一。以公孙龙为首的一派,主张“离坚白”,认为人的视觉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而看不到它的坚硬,触觉只能摸到石头的坚硬而摸不到它的白色。因此,认为石头的坚硬和色白是分离的(《公孙龙子·坚白论》)。以墨子为首的一派,则主张“盈坚白”,认为坚硬与白色同是石头的属性,是不可分离的(《墨经·经说》)。按:以上两句,独指惠子而言,谓其本未明道,而强自以为明,而又明之于他人,故无大成,竟以坚白昧之,以终其身(释德清说)。或谓两句指三子,或谓另指公孙龙而言,皆与文义不符。[69]“而其子”两句:意谓昭文之子,又以学习鼓琴技艺而终其身,但却终身没有学会昭文鼓琴的本领。纶,琴瑟之弦,代指鼓琴。按:林云铭、胡文英等以“其子”为惠施之子,或谓“其子”为后世学子,皆非。《文子·自然》篇说:师文“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云云,即可证“其子”指昭文之子。[70]“若是”四句:意谓若三子之技(鼓琴、枝策、据梧辩论)也算是有成功的话,虽像我这样也算有成功了;若是他们不算是有成功的话,物与我浑同,乃为大道,皆归无成。我,作者自称。按:此四句,旨在说明,以大道观察,此三子小技,非但无成,反而有害大道。[71]“是故”两句:意谓如此不明之明,正是圣人所崇尚的。滑疑,不明的样子(宣颖说)。耀,明。图,崇尚。[72]“为是”两句:意谓因此圣人不用夸说是非,只是顺随众人自用,这就叫作“以明”。以明,谓明于大道,了无是非。按:此段说明,古之真人,能领悟大道,了无是非;后人由于有了是非好恶,因此也就使大道日以亏损,终生无成。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①?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②。虽然,请尝言之③。有始也者④,有未始有始也者⑤,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⑥。有有也者,有无也者⑦,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⑧。俄而有无矣⑨,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⑩。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⑪?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⑬。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⑭?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⑮?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⑯。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⑰!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⑱!无适焉,因是已⑲!(www.xing528.com)
夫道未始有封⑳,言未始有常㉑,为是而有畛也㉒。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㉓,有分有辩,有竞有争㉔,此之谓八德㉕。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㉖;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㉗;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㉘。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㉙;辩也者,有不辩也㉚。曰:何也?圣人怀之㉛,众人辩之以相示也㉜。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㉝。夫大道不称㉞,大辩不言㉟,大仁不仁㊱,大廉不嗛㊲,大勇不忮㊳。道昭而不道㊴,言辩而不及㊵,仁常而不成㊶,廉清而不信㊷,勇忮而不成㊸。五者园而几向方矣㊹!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㊺。孰知不言之辩㊻,不道之道㊼?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㊽。注焉而不满㊾,酌焉而不竭㊿,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51]。
【注释】
①“今且”三句:意谓现在我想在此说几句话,不知和其他论者的话是相同,还是不同呢?②“类与不类”三句:意谓不管相同还是不同,既然彼此都是说话,那就和其他的论者没有区别了。彼,指别的论者。③“虽然”两句:意谓虽然说无区别,还是请让我试着说一下。尝,尝试。④有始也者:意谓宇宙万物有有形象可见的时候。⑤“有未始”句:意谓宇宙万物有未有形象显现的时候。未始,未曾。⑥“有未”句:指宇宙万物形体未曾显现之前的浑沌虚寂状态,即谓无形大道之原体(释德清说)。⑦“有有”两句:意谓宇宙万物之初有“有”,也有“无”。⑧“有未始有无”两句:意谓宇宙万物在未曾有“有”和“无”之前,还有未曾有未曾有“有”和“无”的时候。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指空洞虚寂状态,即大道玄同之域(释德清说)。⑨“俄而”句:意谓突然产生了有和无。俄而,突然。⑩“而未知”句:意谓而不知“有”和“无”果真是“有”“无”否。⑪“今我”三句:意谓现在我已经有言说了,而不知我的言说果真有言说呢,果真无言说?按:意谓“合于道为言,不合则有言与无言等”(王先谦《庄子集解》)。⑫“天下”四句:意谓宇宙未曾产生万物时秋毫就成为最大的东西,当宇宙出现了万物而泰山自然就显得很小。当宇宙未曾有生命时殇子就算长寿者,当宇宙出现更长寿者而彭祖就变成短寿的人。秋豪,即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比喻极纤小的事物。大山,即泰山。殇子,死在襁褓之中的小儿。指极短命的人。彭祖,见《逍遥游》注,指长寿的人。夭,夭折,谓短寿。⑬“天地”两句:意谓以道观察,万物一体,所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释德清说)。为一,浑然一体。⑭“既已”两句:意谓既然万物浑然一体,物我两忘,还有什么可说呢?⑮“既已谓之”两句:意谓既然称之为一体,则还能说没有言说吗?⑯“一与”两句:意谓浑然为一体的万物为一,加上我的话,就成为二;二再加上言说者“彼”,就成为三。⑰“自此”三句:意谓以此类推,善于计算的人也不能计其数,而何况是凡夫之辈呢!巧历,谓善于计数的人。历,历数,计算。凡,指凡夫,平庸的人。⑱“故自”三句:意谓从无可推至有、推至三,何况从有推算到有呢!适,谓推算。⑲“无适”两句:意谓没有必要如此推算下去,还是顺应自然吧!因是,谓顺应自然。⑳“夫道”句:意谓大道本来未曾有人我、是非、彼此等界限。㉑“言未”句:意谓“至言”本无不当,未曾有是非之定说。常,恒常,在此有执定不化之意(释德清说)。㉒“为是”句:意谓只因为有了一个“是”字,而才划出许多界限。畛(zhěn),界限。㉓“有左”两句:意谓有上下尊卑之序,有亲疏之理和贵贱之仪。有左有右,古以右为尊,言左右实为谓尊卑。伦,理序。义,通“仪”,仪则。㉔“有分”两句:意谓因有伦仪,则便有分辨、有争竞(释德清说)。分,剖其大端。辩,通“辨”,辨其细微曲折。竞,并逐为竞。争,角胜为争。㉕“此之”句:这就叫作儒、墨等争辩的八种才能。德,谓能(释德清说)。㉖“六合之外”两句:意谓六合之外的事,圣人不去论说。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圣人,指“心与道合”的智者(释德清说)。㉗“六合之内”两句:意谓六合之内的事,圣人只论其大纲,而不议其所详(释德清说)。议,评议。㉘“春秋”两句:意谓古史是先王治理世事的记载,圣人只议其内容,而不辩难其是非曲折。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即“春秋先王经世之志”。春秋,泛指古史,如“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等。经世,谓治理天下。志,记载。㉙“故分”两句:意谓天下事理,其中有能区分的,也有不能区分的。㉚“辩也”两句:意谓天下事理,其中有能辨别的,也有不能辨别的。㉛圣人怀之:意谓圣人不分不辨,葆光敛耀,怀之于心,不示于人。㉜“众人”句:意谓众人则斤斤于辨别,以夸示于人。㉝“辩也者”两句:意谓辩论的发生,是因为没有看到道的广大(王先谦说)。㉞大道不称:意谓大道是本无称谓的。按: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㉟大言不辩:意谓善于辩论者是不用言说折服他人的。㊱大仁不仁:意谓最有仁爱者是泛爱无心的,并非有意为仁。㊲大廉不嗛(qiān):意谓最有节操的人是不特意表现谦逊的。嗛,通“谦”,谦逊。㊳大勇不忮(zhì):意谓最勇敢的人是不害他人的。忮,害。㊴“道昭”句:意谓大道昭昭,则并非真道。昭,明。按:《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庄子此句,即是此意。㊵“言辩”句:意谓逞言肆辩,就会有表达不到之处。㊶“仁常”句:意谓仁者常爱,常爱必有不周。成,“周”字之误。郭象说:“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庄子注》)可见郭象所见《庄子》,“成”即为“周”。周,普遍,周全。㊷“廉清”句:意谓以节操自清立名,则往往并无实德。信,实。㊸“勇忮”句:意谓自逞血气之勇而到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道义之勇。㊹“五者”句:意谓出现以上五种现象,犹如慕圆而却几乎近方了。园,通“圆”。㊺“故知”两句:意谓能知道止于其所不能知者,就是达到其知的极点了。按:《庚桑楚》篇作“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㊻不言之辩:意谓不用言说的辩论。按:此句承接上文“大辩不言”而来。㊼不道之道:意谓不用称说的大道。按:此句承接上文“大道不称”而来。㊽天府:谓以自然为府藏。府,储存财物的地方。㊾“注焉”句:意谓大道体虚,任其注入而不满。㊿“酌焉”句:意谓任其酌取都不会枯竭。[51]葆光:谓包藏光亮而不露。按:开篇至此,“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的宗旨,已经完全表述出来。下面所设三喻,又用巧比曲喻手法,曲折而深入地阐明此旨。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①,南面而不释然②。其故何也③?”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④。若不释然⑤,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⑥,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⑦!”
齧缺问乎王倪曰⑧:“子知物之所同是乎⑨?”曰:“吾恶乎知之⑩!”“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⑫?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⑬?且吾尝试问乎女⑭: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⑮?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⑯?三者孰知正处⑰?民食刍豢⑱,麋鹿食荐⑲,蝍蛆甘带⑳,鸱鸦耆鼠㉑,四者孰知正味㉒?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㉓。毛嫱、丽姬㉔,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㉕,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㉖?自我观之,仁义之端㉗,是非之涂㉘,樊然淆乱㉙,吾恶能知其辩㉚!”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㉛,河汉沍而不能寒㉜,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㉝。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㉞,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释】
①宗、脍、胥敖:古代三个小国名(林云铭说)。②南面:君位,指临朝听政。不释然:谓放心不下。③故何:即“何故”。④三子:指三国之君。存乎蓬艾之间:意谓三国皆处偏小卑微之地。按:以蓬艾比喻其处地,意谓其不足芥蒂于胸中。⑤若:通“汝”,你。⑥十日并出:此乃神话传说,《淮南子·本经训》云: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按:庄子是说十日普照万物,无所偏私,与《淮南子》所写不同。⑦“而况”句:意谓何况你的道德超过太阳的光辉呢!进,胜过。按:此句意在劝说尧应宽容三个小国。⑧齧(niè)缺、王倪:《天地》篇说:“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⑨“子知”句:意谓你知道宇宙万物有共同之处吗?⑩恶乎知之:谓怎么会知道呢?恶,何。⑪“然则”句:意谓你对宇宙万物都不知道吗?⑫“庸讵(jù)”句:意谓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庸讵,怎么,哪里。庸,何,安。“讵”与“庸”同意。⑬“庸讵知”句:意谓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⑭女:通“汝”,你。⑮“民湿寝”两句:意谓人们睡在潮湿处,腰部就会患病或造成半身不遂;泥鳅常在泥中,也像人这样吗?偏死,谓半身枯死,即半身不遂。偏,通“㾫”,半枯。⑯“木处”两句:意谓人在树上居住,就会惊恐战栗,猿猴也会这样吗?木处,谓登树高处。惴栗恂(xún)惧,惊恐战栗的样子。⑰“三者”句:意谓人、泥鳅和猿猴,究竟谁知道居住在什么地方最好呢?正处,指真正安适的居处。⑱民食刍豢(chú huàn):谓人吃家畜的肉。刍豢,指家畜。食草者谓刍,食粮者谓豢。⑲荐:美草。⑳蝍蛆(jí jū)甘带:谓蜈蚣爱食蛇。蝍蛆,蜈蚣。甘,这里用为动词,爱吃。带,蛇。㉑鸱(chī)鸦:即指猫头鹰。耆:通“嗜”,喜好。㉒正味:谓可口的味道。㉓“猿猵狙(biān jū)”三句:意谓雄性猵狙喜与雌猿作配偶,麋喜与鹿交配,泥鳅喜与鱼交合。猵狙,猿类,多毛,头似狗。游,谓交合。㉔毛嫱(qiáng)、丽姬:皆古代美女。或谓丽姬为西施之误,可备一说。㉕决骤:疾驰。㉖“四者”句:意谓人、鱼、鸟和麋鹿究竟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按:以上说明,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下面便说明仁义和是非,也是无法辨别的。㉗端:端倪,头绪。㉘涂:通“途”,途径。㉙樊然淆乱:纷然杂乱。㉚辩:通“辨”,辨别。这里指事物间的差别。㉛泽:水泽,即积水的洼地。泽中灌木丛生,故能焚烧。不能热:谓不能使其感到炎热。㉜河:指黄河。汉:指汉水。冱(hù):冻。不能寒:谓不能使其感到寒冷。㉝疾雷:炸雷。飘风:大风。按:“飘”字郭本原缺,据宋代陈碧虚《庄子阙误》增补。成玄英疏云:“雷霆奋发而破山,飘风涛荡而振海。”可见成本亦作“飘风”。㉞“死生”句:意谓生死对于“至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己,自身,指至人。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①:“吾闻诸夫子②:圣人不从事于务③,不就利,不违害④,不喜求,不缘道⑤,无谓有谓,有谓无谓⑥,而游乎尘垢之外⑦。夫子以为孟浪之言⑧,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⑨。吾子以为奚若⑩?”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⑪,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⑫,见卵而求时夜⑬,见弹而求鸮炙⑭。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⑮。奚旁日月⑯,挟宇宙,为其吻合⑰,置其滑涽⑱,以隶相尊⑲。众人役役⑳,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㉑。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㉒。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㉓!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㉔!
“丽之姬㉕,艾封人之子也㉖。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㉗,与王同筐床㉘,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㉙?梦饮酒者,旦而哭泣㉚;梦哭泣者,旦而田猎㉛。方其梦也㉜,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㉝,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㉞。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㉟。君乎!牧乎㊱!固哉丘也㊲!与女皆梦也㊳,予谓女梦,亦梦也㊴。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㊵。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㊶,是旦暮遇之也㊷。
“即使我与若辩矣㊸,若胜我,我不若胜㊹,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㊺?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㊻?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㊼,吾谁使正之㊽?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㊾?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㊿?”
“何谓和之以天倪[51]?”曰:“是不是,然不然[52]。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53];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54]。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55]。”
【注释】
①瞿鹊子、长梧子:皆为虚构人名。②夫子:指孔子。③务:事务,指俗事而言。④“不就利”两句:意谓不贪利,不避害。⑤“不喜求”两句:意谓无求于世,不践迹而行道(释德清说)。缘,践迹,踏着前人的足迹。按:大道应当无心相合,故曰“不缘道”。⑥“无谓”两句:意谓无言如同有言,有言如同无言。按:此两句本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第二章)之旨。⑦“而游乎”句:意谓超然游于物外(释德清说)。尘垢,指世俗。⑧孟浪之言:谓不着实际之言,无稽之言(释德清说)。⑨妙道之行:谓大道的表现。⑩吾子:先生。奚若:何如。⑪皇帝:又作“黄帝”。听荧(yíng):闻之而惑。荧,惑。⑫“且女”句:意谓你也操之过急了。女,通“汝”,你。大早计,谓谋虑过早。⑬“见卵”句:看见鸡蛋就想得到报晓的公鸡。时夜,司夜,谓报晓鸡。时,通“司”。⑭“见弹”句:见到弹丸就想马上得到烤熟的鸮鸟肉。鸮(xiāo),形似斑鸠而大,毛青绿,肉美。⑮妄言:随便说。妄听:姑且听听。⑯奚:何不。旁:依傍。⑰挟:怀抱。为其吻合:意谓与宇宙万物混然一体。按:此与上文“万物与我为一”同意。⑱置其滑涽(hūn):意谓滑乱昏暗,随而任之。置,任。滑,乱。涽,暗。⑲以隶相尊:意谓把卑贱与尊贵看作一样。隶,奴仆。这里指地位卑贱的人。⑳众人役役:意谓凡人论争是非,劳役不息。役役,劳役不息的样子。㉑“圣人”两句:意谓圣人安于愚昧浑然无知,糅合古今而成其纯朴。芚(chūn),浑然无知的样子。参,糅杂,调和。万岁,谓古今。一成纯,完全归真返朴。纯,纯朴。㉒“而以”句:意谓万物皆相互蕴积包裹,不分是非、可否、死生、利害。㉓说:通“悦”,乐。惑:困惑。㉔“予恶乎”句:意谓我哪里知道讨厌死不是如幼孩流落异乡而老大不知回归故乡呢?弱丧,谓自幼丧失家乡者。㉕丽之姬:即骊姬,晋献公小妻。晋献公攻打骊戎,获骊姬,纳为宠妻。㉖“艾封人”句:谓骊姬是骊戎国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㉗王:指晋献公。㉘筐床:安适之床。㉙蕲(qí):祈,求。按:这里说明人的认识本无固定,亦无固定之是非。㉚“梦饮酒”两句:意谓夜里梦见饮酒作乐的人,早晨可能会遇到悲伤的事而哭泣。㉛田猎:打猎。田,通“畋”。㉜方:正当。㉝占:占卜。㉞“且有”句:意谓只有觉醒的圣人,方能知晓人生好像一场大梦。大觉,最清醒的人,指圣人(即道的化身)。㉟“而愚者”两句:意谓好执是非的愚昧之人,自以为清醒,好像是明察的样子,什么都知道。窃窃然,明察的样子。㊱“君乎”两句:意谓愚昧之人在喊叫说:“高贵的君主呀!卑贱的牧夫呀!”牧,牧夫,即养马的人。㊲固哉丘也:谓孔丘真是固执鄙陋得很呀!固,固执鄙陋。㊳女:通“汝”,指瞿鹊子。㊴“予谓”两句:意谓我说你在做梦,我亦是在梦中说你的梦。㊵“是其”两句:意谓这样的梦话,它可称之为奇谈怪异。吊诡,至怪。吊,至。诡,怪(释德清说)。㊶大圣:指最清醒的圣人。知其解者:谓能悟出这番道理。㊷“是旦暮”句:意谓虽是万世之后的事,犹如在旦暮间就能遇到大圣。这里是说万世疾速即逝,可能很快就能遇到大圣。按:瞿鹊子和长梧子的问答,说明梦与觉并无区别,故圣人不强分是非和彼此,而与宇宙万物混同为一。㊸我:长梧子自称。若:你,指瞿鹊子。㊹若胜:即“胜若”,胜你。㊺而:通“尔”,你。㊻或是:谓有一人是对的。或非:谓有一人是错的。㊼不能相知:谓皆无从知道。人:别人。黮(dàn)暗:暗昧不明的样子。这里指不明白,胡涂(释德清说)。㊽“吾谁”句:谓我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评定呢?谁使,即“使谁”。㊾恶:何。㊿“而待”句:意谓是等待造化吗?彼,谓造化,即下文的“天倪”。“天倪”即上文的“天钧”,皆释上文“照之于天”之旨。由此亦可见庄子文章脉络首尾相贯之妙。[51]“何谓”句:意谓什么叫以自然天平来调和是非。天倪,即“天钧”,谓自然之均平。《寓言》篇:“天均者,天倪也。”[52]“是不是”两句:意谓“是”便是“不是”,“然”便是“不然”。[53]“是若”三句:意谓“是”假若果真是“是”,那么“是”与“不是”是不相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54]“化声”五句:意谓辩论中的是非就像空谷中的不同声音那样对立,假若使其不对立,就要用自然天平去调和,任其变化发展,这样便可以享尽天年。化声,无而忽有曰化。这里指空谷之响(释德清说)。相对,相对待,即对立。因,因循,顺应。曼衍,变化发展。穷年,尽年,即享尽天年。[55]“忘年”三句:意谓能够忘掉岁月和义理,逍遥于无物之境,因此终身也就能寄寓于无是非然否的自由境界了!振,振动鼓舞,这里有“逍遥”之意。竟,通“境”,境界。按:“无竟”,即“无何有之乡”之意。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④?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⑤?吾待蛇蚹蜩翼邪⑥?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⑧,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⑨,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⑩。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⑪。此之谓物化⑫。
【注释】
①罔两:影外之阴,或谓影外之影。景:通“影”,影子。②曩(nǎng):从前。③“何其”句:意谓你为何没有独立的志操呢?即谓行止不能自主。特,独。④“吾有待”句:意谓我有所依赖才这样的。⑤“吾所待”句:意谓我所依赖的又有所依赖而才这样的。⑥“吾待”句:意谓我依赖形体行止,就像蛇凭借鳞皮而行和蝉凭借翅膀而飞吧?蚹(fù),鳞皮。⑦“恶识”两句:意谓我怎么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这样的?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而不是这样的呢?按:此则寓言故事,与开篇“吾丧我”遥相呼应。⑧昔者:从前。⑨“自喻”句:意谓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喻,晓,觉得。适志,快意。⑩俄然:突然。蘧蘧(qú)然:惊醒的样子。⑪必有分:谓必定有区别。⑫物化:谓万物化而为一(释德清说)。按:万物混化而为一,则了无人我是非之辩,“物论”不齐而自齐(释德清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