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平台的日益多元以及移动终端的几何级数量增长,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以下简称“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今天的高校宣传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互联网+”产生与发展的脉络梳理,结合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的现实境遇,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者应该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素养,以期利用新的途径,适应新的形势,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与传统工作有机融合,形成“互联网+宣传工作”的有机交互,从而增强思想内涵,提升高校宣传工作的工作水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着力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要促进校园网站联盟建设,推进高校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这为全媒体语境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可循之章。
“互联网+”将跨界融合、平台化、大数据及用户体验等一系列相关概念提上议题,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快、对网络环境下的媒介语言接受度高的特点对于今天的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创新高校宣传工作,理应从“人”入手,作为对高校文化及思想进行有效传播的主体,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也应是十分重要的议题。
(一)坚定政治素养:坚守正向舆论引导底线
高校宣传工作者理应坚守党性,积极发掘校园文化中的闪光点,传递正能量,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做好校报、校刊、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等宣传阵地,打造符合高校气质的富含文化涵养的校园文化名片。
(二)提升人文素养:眼界与情怀
宣传队伍应该是一支具有人文涵养的高素质队伍,宣传者也应是一名“人文宣传者”。人文素养既要求宣传工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策划出具有创新性的宣传选题,也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深沉的情感和将这种情感以具象化的形式与对校园文化的认同结合并进行传播,此外,高校宣传工作者也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各类知识的涉猎,因此,高校宣传工作者应该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个人素质及眼界,提倡“情怀意识”。
(三)提升新媒体素养: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意识 (www.xing528.com)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者要不断加深个人与新媒体宣传的参与度,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掌握运用新媒体传播校园资讯、宣传校园文化、弘扬高校精神内涵的能力,唯有主动适应趋势,才能做好全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才能跳出一味“等风来”的惯常思维,实现真正的“乘风而为”。
(一)改善高校宣传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接受度
高校宣传工作要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学习生活、贴近师生需求、贴近高校文化。而与之相应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具有实效性的资讯及能够令师生产生强烈共鸣的校园文化。高校宣传工作者在立足国家方针政策大势的基础上,也应对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投注关怀,发掘他们关心的人与事,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做宣传工作。高校要在校园内多开展相应活动,并通过全媒体的形式打通宣传的各个环节,以期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名片,树立校园先进典型,增强校园的凝聚力。
传统媒体虽囿于固定的管理模式,有限的发布版面及出版周期,有可能导致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稍显古板。而新媒体的时效性、趣味性、互动性能够迅速迎合受众口味,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令主流文化及传统内涵的时尚化、年轻化呈现成为可能。因此,高校宣传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塑造与传播,利用传统媒体强化新媒体的文化内涵与深度,利用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时效性及趣味性上的缺憾,并且强力联合形成校内媒体的互推,加大宣传覆盖面,提供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校友与学校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校园文化关注度,增加师生认可。
(三)完善舆情监测控制机制:注重疏导
新媒体的介入与师生校友的广泛参与都有可能为高校宣传中加强舆情监测带来难度。舆情监测一方面需要倚重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需讲求工作方法与策略。控制舆情的最好方式并非说服,而是疏导。高校宣传工作者在面对舆情时需要具有较为灵敏的触觉,掌握舆论引导的先机,实现从源头将问题及时化解。另外,对高校的舆情还要做到及时跟踪与分析,对相关舆情进行科学研判,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与师生思想动态,面对引发校园舆论的热点事件,提前布置并做好校园宣传工作。
高校的核心要义在于育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价值就是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注宣传典型、热点人物,贴近校园及师生生活,整合社会资源,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为高校的文化建设及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精神助力和人文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