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科类大部分博士项目的目标就是培养科研人员,所以你从进入博士项目的第一天起,对你培养的目标就是如何能全方位、立体式地让你顺利走上做学术的道路、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和科研型人才。这种明确的目的性,意味着课程的设置是非常理论化、学术化、专业化、技能化的,所谓技能化是指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这同时也意味着,这种培养的重心不是把你培养成“从业者/实践者”(practitioner),比如不是要把管理学的博士培养成公司或整个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研究管理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培养成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所以如果你的理想是在一个组织中做真正的管理者,那么你应该修的课程是MPA或MBA,而不是博士。很多人对博士有一些误解,以为博士学位就是对本科和硕士的更高的延伸而已,其实博士学位更多的是为打造专门的学术研究能力而量身定做的学位,你如果不想搞学术也不想做科研,也不想做咨询或政策分析师等需要研究型能力的工作,那么你大概读到硕士就足够了。
我当年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跟一个朋友都学的是公共管理,唯一的区别是她是读硕士我是读博士,但你猜怎么着,我们读了大半年之后发现,我们彼此学的东西、读的文章、老师留的作业类型几乎完全不一样,就感觉像在学两个不同的专业。从这一点也许可以进一步看出来美国博士学位对培养科研能力的极大突出。而我自己当年刚入学的时候想选两门硕士生的课程,也被导师立即阻止了,说因为硕士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研究者”,所以过多地去上硕士级别的课程对培养学术性的视角和思维没裨益还有负面作用。
这种要“打造研究者”的目标明确性可以说是体现在博士课程的各个方面,比如博士课程所读的文章都是本领域近期最前沿的、最高质量的期刊文章,从而培养学生大量接触学术文章的词汇、文章行文方式、结构和内容、主流的话题,等等。你读这些文章,不是让你立刻拿里面的研究结果去管理哪个组织,而是让你学会怎么做研究、怎么写文章、怎么从这在学术领域创造价值。再比如,几乎所有博士生都有过给某个老师做助研的经历、跟老师一起做项目和一起发文章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为了帮学生以后走上独立研究之旅预热,让学生知道自己亲手做研究的时候可能遇见哪些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如何寻求帮助,等等。(www.xing528.com)
为了打造大学教授,我自己博士项目的课程设置里还有一门专门讨论职业发展的课程,主题是帮你了解以后如何应聘大学教师的工作,以及做了大学教师之后会经历哪些心路历程、面对哪些挑战,去了解高校教授是如何被评估和晋升的、教授的工作状态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在这门课程中我读到了不同教授反思什么是一份好的学术简历,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好教授、如何找教职、如何面对高校教授评估的压力,以及如何做时间管理、如何能让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等。该门课有一个作业是让我们每个人去采访一位系里的老师,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个人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们更喜欢教学还是科研,他们工作中最大的乐趣来自哪里、最大的糟心事来自哪里、当年是如何找工作的,等等。这个作业当年确实让我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到一个美国大学老师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另一个作业,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在该学期内去旁听一次我们系教授们每月的例会,去感受真正的教授在系里开会的时候都讨论什么、气氛是怎样的、以什么方式做各个层面的决策的。那一次经历真的蛮好玩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个系里重要的决定都是通过老师们举手投票表决出来的。这种培养和亲身的观察对于一个对美国文化和高校设置缺乏了解的外国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