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想要开始写论文却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灵感或没有状态而迟迟没有动笔?如果你困扰于如何靠灵感来写作,那么以下这个研究尤其能够帮助到你。
在1990年,一群研究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去研究了大学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更有写作效率(详见《教授如何写作》一书)。为了验证“灵感”对学者的产出到底有多大影响,研究者找来了一群大学教师,并把他们随机分成了三组进行实验对比:
·被随机分到第一组的教师被称为“限制写作组”(abstinent),研究者告诉他们被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只能在有紧急需求的情况下(比如有具体的截止日期要求)才可以写作,没有这种紧急的外界需求就不要动笔。
·被随机分到第二组的教师被称为“顺其自然组”(spontaneous),研究者告诉他们要在50个已经安排好的写作时段去写作,但是他们在这些时间里只需要在感觉到“有灵感”的时候去写作,否则不要动笔。
·被随机分到第三组的教师被称为“附加干预组”(contingency management),他们同样被安排了50个写作的时段,但是跟第二组的区别是,研究者要求他们在这些固定时段里无论想不想、有没有灵感都必须写作,否则就要罚款。
这个研究中使用了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的机制,也就是说可以假定这三组教师的写作水平、个人自我激励的能力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都是没有显著区别的。(www.xing528.com)
针对这三组教师使用不同方式进行写作的结果,实验数据如下图:
图4-1 三组不同风格写作教师的产出比较
(引自《教授如何写作》。)
研究结果惊人地显示出,第三组(被强制要求在固定时间写作的老师)每天的写作产出是第二组(只在感到有灵感才写作)的3.5倍,是第一组(在紧急需要下才写作)的16倍!更有趣的是,这个研究还发现,强迫人们去写作居然会让人更有可能产生有创意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认为“有灵感了才能写出东西来”这个想法对于学术写作来说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迷思;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要强迫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然后灵感才更有可能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换句话说,不要等“想写了”才“开始写”,而要通过“开始写”去创造出“想写”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