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学者,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面对着外国人用英语做学术报告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自己起步比较晚,博士到了第三年才第一次去会议上做报告。当时和我的一个美国同学共同报告一个20分钟的研究,她讲前10分钟我讲后10分钟。我记得那份PPT在会议前一个月内改了很多次,在报告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俩一直在会议宾馆的屋子里面演练、计时、修改、互相提建议。那一次我们向来严厉的导师也在会议现场,给这次演讲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紧张度。我记得当时看见我的美国同学一遍又一遍地操练和重新组织语言,我在心里偷偷地想,原来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即便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人来说也是一件需要学习和练习才能做好的事情。
不但如此,要想做一个高质量的报告,即便是有丰富的报告经验、有多年研究背景的资深学者,也同样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认真准备和操练。做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1)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要把可能做了一两年甚至更久的庞大项目讲清楚,研究者拥有的信息往往浩如烟海,一不小心就可能没完没了地讲起了数据收集中的某个小细节,而听众需要看到是这个项目完整的一个缩影。如何站在观众角度,站在对该项目毫无了解的角度把故事讲清楚,这是挑战研究者同理心和角色转化的一个过程。
(2)在一个口头报告里面所有的词汇和语句都需要使用得正式、规范、准确。学术报告跟学术写作一样要求我们对研究的描述精准而专业,比如两个变量的关系到底是相关性的还是因果性的,显著程度是0.05还是0.01,你用的检验方法是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还是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最终结论说明假设是完全支持还是部分支持……这些具体的表述都需要做到专业、标准、到位。专有名词和固定用法的使用也能体现一个学者的成熟度。
(3)你演讲的时候台下坐的都是业内同行甚至业内大牛,面对同行们的提问如何能不卑不亢地回答、得体从容地回应、客观准确地解释,既表现出专业性又不失礼貌和从容,这对于新人学者也会是一大挑战(此处请同时思考该如何恰如其分地回应小概率情况下出现的粗鲁性发问)。
从本质上想想,“presentation”这个词虽然中文翻译成“学术报告”,然而它的英文意思更多的是指“展示”——你自己闷头做了很久的研究,现在给你个机会用十几分钟时间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听取众人的意见。既然是个展示就要考虑听众的情况,因为归根到底你是为听众服务的。你研究里面很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对于观众来说未必是重要的,所以很多细节都需要狠狠心省略掉。
从内容结构上看,一个好的学术报告的PPT里必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在各个部分之间合理分配时间:
(1)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一个连研究问题都没说清楚的报告多半会让听众全程一头雾水。
(2)重要性(significance):吊胃口环节,以前的研究有什么不足,现有的文献没有解决这般那般的疑问,那么我的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就呼之欲出了。
(3)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展现研究的主题绝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你看谁谁谁曾经发现了什么研究结果,以及哪些学者曾做出了什么推论和假设,然而都还不到位和有欠缺,我的研究就是为了推动这个话题的文献,弥补这些欠缺。
(4)研究假设(hypothesis):立靶子环节,如果是定量研究那么就需要列出重要的研究假设,这是你整个研究的靶心。
(5)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样本是什么,哪里收集的数据,使用了什么数据收集方法(这里要去繁就简,不影响观众听明白的内容一律跳过)。
(6)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展示分析结果,如果是定量研究多用数字和表格,如果是定性多用引用或观察笔记。
(7)研究发现(findings):总结分析结果说明什么。(www.xing528.com)
(8)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简要指出自己研究可以改进的方面,展望未来研究可以怎样做,或者接下来自己相关的进一步研究计划。
(9)研究结论(conclusion):回顾研究问题,研究的创新性,以及有什么重要的发现、结论、贡献。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学术报告的结构其实和一篇正规学术论文的主要结构是完全一致的。而这恰恰是学术报告要做的事情,即把一篇论文最重要的环节都挖出来凸显给大家看。虽然涵盖的内容需要包括以上的方面,但很多学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对顺序和详略稍加调整,比如2和3融合在一起说,7和9合并在一起,或者省略掉8,等等。但无论形式上如何,要想做好一个学术报告,我认为涉及以上九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算一算时间,一张PPT一般至少要给1~2分钟时间,以上九个方面就已经至少9分钟了。准备学术报告PPT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基础,先搭9张最重要的内容,其中需要更多描述的再多给1~2张。总体而言我觉得核心的PPT有15张左右就够了,如果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占张数,总数也不应超过20张。多出来的一些舍不掉的东西可以放到最后作为附件,回答学者提问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再随时找出来。
对于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同学,以下是我的一些小经验和小教训,供参考:
·如果是英文学术报告的首秀,建议你提前把要说的话写成逐字稿,反复照着念几遍甚至背下来,上台之后会从容很多。
·请注意,虽然是提前把要说的话记在脑子里了,但切忌背课文式的照本宣科。你要记得你是在给大家展示,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好像向人介绍你自己的某段特别的经历和发现一样。试想,如果你用背诵式方法做展示,那么就失去了“你”在这个研究呈现中最重要的作用。
·练习、练习、再练习。要想做好第一次国际会议的学术报告除了反复练习别无他法。练习时请母语是英语的同学、朋友或者老师至少听一遍,纠正使用错误的语句和发音不准的词语,然后再操练。此外,还要至少有一遍计时练习,保证没有超时也没有过短。人紧张的时候说话容易变快,但多练几次时间就可以把握得很好。
·PPT不必太花哨,不必太多图片,不要使用动图,会干扰听众对你核心内容的注意力,也会显得不专业。
·每一张上面不宜放太多内容,字体也不宜太小,这些基本规矩到网上搜一下能找到很多好的建议。如果觉得网上说法太多无所适从,就模仿你导师的风格,多看大牛的报告。毕竟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一些规则。
·你在报告的时候场地里一般会有人进进出出,这是非常正常的,你要有所预期,不要受到干扰。
·美国博士课上几乎每一门课教授都会要求你为期末论文做学术报告,所以你其实早已经在为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做准备了。课上多留心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常用的语句和词汇、报告者的体态和手势、PPT的模板和风格,等你在会议上报告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了很多份模板。
·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想明白这是第一个学术报告而已,而无论谁的第一次都会有点尴尬。做了三五个之后保你不需要背诵、不需要紧张,做了十个以上学术报告你就是游刃有余的报告达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