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章被拒怎么办?科研入门笔记帮助解决问题

文章被拒怎么办?科研入门笔记帮助解决问题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刚开始写论文的人似乎认为他们是世界上唯一遭到拒稿的人。然而,常年发表大量论文的研究者也必然会收到大量的拒稿。你能避免因为被拒稿而影响自我效能的判断吗?有些期刊的编辑对于被拒稿后换汤不换药地又投过来是有意见的,容易造成不好的学术名声。但是拒稿后重新提交新稿则是从零开始。

文章被拒怎么办?科研入门笔记帮助解决问题

在《文思泉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们为了躲避失败而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拒绝了我的论文可怎么办?”,他们当然会拒掉你的论文。你写论文的时候就应该假定他们会拒掉你的论文。如果一个期刊会拒绝掉80%的投稿,那么一篇论文被接受的概率就是20%。从理性上思考,你的论文被接受的概率就是20%。由于没有哪个期刊的拒绝率会低于50%,所以我在投稿的时候就会假定我投出去是会被拒的。这是唯一理性的结论,而我被拒的次数又证明了我的这个被拒稿的预期的正确性……刚开始写论文的人似乎认为他们是世界上唯一遭到拒稿的人。然而,常年发表大量论文的研究者也必然会收到大量的拒稿。心理学领域最著作等身的学者们在一年时间里收到的拒稿信数量比普通学者十年内收到的拒稿信还多。

这段话放在这里与大家共勉。漫漫学术路,我相信你会跟我一样,多次把这段话找出来重读,不断提醒和鼓励自己。

我刚开始学术工作的时候脑子里面有一个迷思:优秀的学者都不会被拒稿。因为有这个害人的迷思,一方面非常怕被拒(因为被拒了就说明自己不够优秀嘛),另一方面写论文的时候容易犯完美主义焦虑症以及拖延症,迟迟不敢投出去,其实是害怕收到拒稿的潜意识在作祟。

后来随着了解了更多的学者,慢慢地信服了保罗·席尔瓦的这个观点——越是高产的学者,经历的拒稿次数也就越多。由于我们通常了解到别人发表的都只是在看到论文上线和刊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自然形成一个认知偏差,默认别人都能很顺利、很快速地发表一篇高质量文章,默认这就应该是成功学者的常态。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去跟这些作者坐下来聊一聊,你会发现很多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的稿子经常是在收到多个期刊的多次拒稿信之后才被某个期刊接收的,这不仅不是罕见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学术发表的常态。一个成熟的学者面对一篇稿子被多个期刊连续拒绝四五次、不断地改稿和重投新期刊,这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坦诚而自信的学者会告诉你,他们平均每篇文章被拒的次数都不下三五次,有些时候甚至高达十次。可是这样的连续被拒的文章在发表出来以后,却有时能成为某个学者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如果你是这位学者,在不知道最后论文能不能被某个期刊接受,并且已经被不同期刊拒绝五次以上的情况下,你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吗?你会心态上完全不受影响吗?你能做到耐心看不同审稿人的意见,不断地继续修改文章吗?你能避免因为被拒稿而影响自我效能的判断吗?

所以在学术圈里越久,你就越会佩服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因为你不仅知道创作一篇好论文的难度,也理解了他们必然是那些最能坚持、最坚韧、最不放弃的一批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学术圈还是在其他任何领域都不会做得差。

说完了心态上应该摆正,我们来说说行动上该怎么做。

拒稿的情况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编辑给你发信说,由于某种原因,我们的期刊不能接受您的文章,祝您接下来好运。这种拒信的意思是,我们不准备再考虑您的文章了,请不要再把同一篇文章改完之后投给我们了,我们期刊对此不看好。遇见这种拒信,我们应该转去投其他期刊,而不应该换个题目、换个方式又投给这个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对于被拒稿后换汤不换药地又投过来是有意见的,容易造成不好的学术名声。(www.xing528.com)

第二种情况是有一些期刊的编辑会跟你说“reject and submit as a new manuscript”——我们现在拒掉你的这篇文章,但是我欢迎你大改一下再投过来,但是你再投过来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当成一篇新文章来给新的审稿人去看,注意这跟R&R是有根本性不同的,R&R是在现有审稿人意见的基础上让你去改稿,改完了(理论上)还是给同样的审稿人来看,所以就像是双方签了一个半封闭的合同,你做到以下这些点我就发表你的文章。但是拒稿后重新提交新稿则是从零开始。遇见这种情况,你可以选择改稿后再试一下,也可以选择投给其他期刊,最终选择要取决于你有多想在这个期刊发表,以及你觉得这个期刊有多合适。

这里强调一点,在双盲审阅下,编辑的决策权限往往是有限的。审稿人是一个期刊的重要资源,如果一个编辑每次都逆着审稿人的意见给出最后的决定,很显然会让审稿人不开心,导致丧失审稿人资源。但编辑到底会在一个稿件的结果上起多大作用,不同领域、不同期刊貌似情况有很大差别。有一些期刊的编辑是完全尊重审稿人意见的,直到所有审稿人都亮出绿灯才会同意一篇稿子被接受。另一些期刊的编辑会介入得更多一些,尤其是在多轮改稿后,会做出一个到底是接受还是拒稿的最终决定,以节省大家的时间。

无论你收到的拒稿是以上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我们首先要做的一步应该是去仔细读一下审稿人的意见,看看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为什么觉得我们的文章不能被接受,是因为跟这个期刊的主题不契合、研究的设计不完备、对现有文献贡献有限,还是审稿人其实没有看懂、有严重的误解等原因。有时候虽然审稿人的意见未必都对,但你依然能看到可以在哪些方面去改进现有文章,从而尽量避免造成接下来审稿人看不懂、容易误解等问题。有的时候这些意见会促使增加某一方面文献的论述、调整文章导入部分的论述逻辑、减少几个研究假设从而让文章更简单,或者尝试另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总体来说,审稿人的意见虽然给你带来了“拒稿”这一结果,但是这些意见依然可以对你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在我们收到一个期刊的拒稿信后,能不能不做任何更改地直接转投给另一个新期刊呢?理论上讲你可以这样做,但是有两重风险:其一,任何领域研究某个顶尖问题的专家往往就那么几个,你的文章有可能在新的期刊又被送回给了原来的某个审稿人,而人家一看你的文章居然没有对第一轮意见做出任何更改,显然仍会直接拒掉你的稿子;其二,如果第一轮审稿人的意见是有道理的,那么相同的审稿意见很可能出现在第二轮新期刊的审稿人意见里,即便审稿人有所更改。

综上,收到拒稿意见后我们不能完全无视拒稿信,最聪明的办法是平静客观地听取意见,思考审稿人说得对不对,有建设性地思考这些意见如何能帮自己提升这篇文章的力量,列出可以做修改的方面,认真改稿,然后再重新投出。

以上过程说得容易,在做的过程中如何不掺入过多的内心戏,如何能不因为被拒而沮丧,如何能始终保持信心,如何能把发表好论文而不是快速被接受作为首要目标——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学者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学习、不断磨练的。

最后,无论是被要求改稿还是被拒稿,当你感到沮丧、失落、一蹶不振的时候,不妨走出去跟其他人聊聊,无论这些人是你的导师、教授、同学,还是在某个会议上认识的其他领域的学者,他们的个人经验、旁观者视角、更客观的反馈,都能够帮你从个人情绪中走出来,去用更成熟而宽广的视角看待这个结果。我们很多的内心挣扎其实说到底都来自过分把自己的事当回事,而忘掉了更广阔的世界。只要稍微放开眼光,你会发现在人类智慧不断演进和积累的长河里,你的被拒和小挫折甚至小于苍穹中的一朵小浪花。如果你有推动知识车轮向前行进、用自己的研究帮助改进人类生活、让研究结果影响到一部分认知的愿望,那么你暂时的被拒稿和由此带来的辛苦就都变得不值一提。

愿我们终有一天都能把改稿和拒稿看成学者工作中稀松平常的任务,平静而理性地去做艰难但正确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