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应对R&R的本质

研究方法:应对R&R的本质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R&R有可能连续出现好几轮,最后编辑得出结论该文章是应该被接受还是应该被拒掉。对于大部分期刊来说,R&R之后第二遍提交的文章被接受的概率都要远高于第一轮。所以R&R是非常好的结果,它意味着你的文章现在有更高的可能性会被接收,是值得庆祝的事情。收到R&R之后应该怎么办呢?事实上,我认为R&R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和跟业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研究方法:应对R&R的本质

所谓R&R,全称“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后重新提交),是指编辑告知投稿人他的稿件在现在的状态下不能被直接接收,但是该期刊愿意给作者一次机会来按照审稿人的评语修改文章,修改完之后再次投到该期刊来进行新一轮的审阅。

R&R不是拒稿,因为期刊给了作者修改后重新提交到期刊的机会;R&R也不是一定会接收该文章的承诺,如果作者修改后的论文还是没办法让审稿人满意,那么最后的结果还会是拒稿。R&R有可能连续出现好几轮,最后编辑得出结论该文章是应该被接受还是应该被拒掉。

收到R&R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投稿之后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当然是“接受”或者“校正后接受”,然而现在社会科学类稿件第一次提交就被直接接受的概率小之又小,尤其是投稿给好期刊的时候。所以对大部分投稿人来说,如果投稿之后收到的是R&R,也就是修改之后重新提交,那么其实就应该看成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对于大部分期刊来说,R&R之后第二遍提交的文章被接受的概率都要远高于第一轮。我听不少编辑说,自己期刊现在几乎完全不会给直接的“接受”选项,而是都会先给R&R。所以R&R是非常好的结果,它意味着你的文章现在有更高的可能性会被接收,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收到R&R之后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你应该找一个自己心情不错、头脑清楚、心态平稳的时间,安下心来去读审稿人的意见。之所以要找状态好的时候去读,是因为我们知道审稿人意见里指出文章问题的内容一定会多于表扬文章的内容。由于学者的论文都是通过少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时间写成的,这些批评性、评判性的语句常常会让写作者感到气愤、不服气、不同意甚至委屈。这种情绪本身对写出好的修改文章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了类似情绪,你应该先把它缓解掉再来看审稿人的意见。

事实上,我认为R&R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和跟业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术不是一家之言,不应该是闭门造车,你的这篇文章也不会成为你最后一篇文章,而应该是通向将来更好研究的开始。一般一篇论文会有2~4个审稿人每个人花数个小时认真来审读你的文章,这些时间和意见不应该被白白浪费,这就跟我们做审稿人时提出意见,希望对写作者有所帮助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我们之所以有时候对审稿人的意见有情绪,常常是由于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审稿人逼自己把论文改成某个自己不想改或不应该改的样子,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你其实完全不必也不应该毫无保留和毫无思考地把审稿人的意见当成指令去执行,而是应该去理解审稿人提出某个意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论文中是不是真的有这个问题,审稿人是不是有某种误解,如果是的话能有什么办法改进,如果审稿人说的不对你应该如何通过解释让他理解。事实上,任何审稿人都不会预期作者必须接受自己所有的意见,大部分的审稿人都是希望通过提供自己的意见和问题来引起作者对某个方面的思考和重视,从而能够解决掉文章的某个缺点或短板,让文章变得更好。真正好的修改是去解决这个问题来提升文章质量,而不是对审稿人的意见唯命是从。

当然,另一种极端也是不行的,即对诸多审稿人的意见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这种做法很可能会激怒审稿人——人家花了好几个小时好不容易给你提出一些意见,你完全无视且提都不提,这是对别人付出的不尊重。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要在这两种情况中找到一种平衡。我们应该记得,作者和审稿人最终的愿望是一致的,就是把这篇论文改得更好,为现有的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不应该把审稿人看成发表路上的绊脚石,而应该看成是提升文章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好帮手,这种心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改稿。

接下来我们来说具体的操作方法。R&R是让我们修改后重交,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类期刊的R&R,大部分时候我们除了重新提交修改的论文稿以外,还需要提交一个叫作“Response to Reviewers”的东西,就是一个去回答审稿人意见的文稿。这个文稿可长可短,结构也没有固定限制,但是却常常对论文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文稿的作用是对审稿人提出的意见一一进行回应,告诉审稿人他提出的某个建议你是否采纳了、修改了,如果没有采纳是为什么。你还可以在文稿中引用其他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解释。在回应当中表明某一点在新的改稿当中哪一页哪一段有更改的体现。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份Response to Reviewers文稿。其一,审稿人一定会看这份文稿,而且往往会先看,因为他们想知道作者到底改了哪些方面,有没有按照他们的建议改;其二,这篇文稿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作者尊重审稿人付出、尊重学术严谨性的态度,写得好的话能够大大提升文章被接受的概率。有些情况下,一篇对审稿人的回复文章的长度甚至会大于原来论文的长度,当然学者们对长度问题没有统一的偏好,但是一份认真、详细、清晰的反馈文稿至少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尊重审稿人时间、重视审稿人意见,以及对学术问题严谨的态度,拿到一个印象分。

每个学者对文章修改的步骤都会有自己的习惯,这里简单分享一下我个人认为比较有效的几个步骤,供大家参考:(www.xing528.com)

(1)第一步,通读每个审稿人的意见,把重点语句做标记。

(2)第二步,在读过所有审稿人意见之后,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拿出来,以审稿人的视角从头到尾看一遍,从而真正理解审稿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意见。

(3)第三步,把审稿人的意见分成不同的小点,根据其关于文章哪部分的意见进行分类,比如有关于增补文献、概念重述、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结果讨论等各个部分的意见,你可以使用一个表格,每一纵列是文章的一个部分,每一横行标出是出自哪个审稿人的。这种归类方式的好处是,可以让你直观地看到审稿人对文章的哪一部分的意见最多,并且审稿人之间有没有相似的意见,如果有的话这些方面是可以在写反馈文稿的时候合并来回应的。

(4)第四步,把比较根本性、改动会比较大、比较重要的审阅意见先挑出来,考虑先改这一部分。改稿应该分主次、分先后,重要的部分改动之后有可能次要的部分已经变化了,所以我个人感觉应该先改大问题。比如,你可能需要重新更改一个研究设计,那么跟这相关的所有意见可能就不再相关了。

(5)第五步,开始写Response to Reviewers文稿。你可以以“第一审稿人—第二审稿人—第三审稿人”的顺序一一回复,也可以按照相同的主题为顺序进行回复,这有时候要看审稿人在多大程度上有一致的意见,如果类似的意见很多,那么可以按照主题归类,统一回复。

(6)写Response to Reviewers文稿可以跟改稿工作同时进行,也就是两个文件都打开,在改稿的同时就在Response to Reviewers文稿里面写上我在第几页针对这个问题做了怎样的修改。

(7)回应完所有的意见之后,再重新逐条确认一下,保证对审稿人提出的重要意见全都给了回应。

对于学术新人来说,这里尤其要注意回应用语的使用,对审稿人应该是尊重的、感谢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不礼貌的、傲慢的、轻视的。初次写Response to Reviewers文稿的话,写完之后最好拿给自己的导师或学术前辈看一下,确保自己写得没有大问题,然后再发出去。

改稿和写Response to Reviewers文稿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但你要知道改稿是学者正常工作的一部分,你应该永远留一部分时间给改稿。而改稿本身也是学术交流和个人学术成长的重要工具。所以摆正心态,做能做的事情,以提高文章质量为目标,总能慢慢地把稿子改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