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的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的作用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理解自然科学中“理论”的作用的呢?社会科学中,比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我们能不能找出哪条规律是像物理学中的“重力理论”一样能够具有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地实现“描述—解释—预测”这三大目的呢?不得不说,跟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百分之百自信地实现这三个目的。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也是未来一直会出现的情景。

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的作用

让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理解自然科学中“理论”的作用的呢?

比如在物理学里面,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定理?什么是定律?又为什么要有这些定律?

比如“重力理论”(gravity theory),我们都知道如果扔出去一个东西它会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这是物理学中的理论和定律。在某种条件设定下,一个现象一定会发生。在自然科学里,人们把某种情况下的规律总结起来——满足情况A,现象B就会发生。不仅如此,通过理论模型概括出重力加速度与时间和高度的公式,这样一来无论你掉的是苹果苹果树还是苹果手机,只要给我需要的相应参数,我都能知道它在某个点的速度或是用了多久掉到地面。这就是借助理论这个法宝,使得我们无需再解释每个物体为什么以某个时间长度落到地面上;只要你在地球上,我就可以用这个理论来圈下落的物体。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重力理论就是“宗”。

我们再转过头来看,重力理论其实完美阐释了我们刚才说过的每个理论都追求达到的三个目的:

·描述:重力理论描述了一个地球上的物体如果悬空就会往地面上落,它还描述了下落的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解释:重力理论能够解释是什么导致物体会向下落,而不是往天上飞或者悬在空中。

·预测:重力理论可以用来预测任何地球上的物体在下降时某个时点的速度、多久掉到地面等因素——无论你掉的东西是一磅重还是一吨重,无论是塑料制成还是金属制成,无论是用来吃的还是用来玩的,都能依据该理论预测出想要的变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社会科学中的理论。

社会科学中,比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我们能不能找出哪条规律是像物理学中的“重力理论”一样能够具有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地实现“描述—解释—预测”这三大目的呢?比如经济学中的经济定律、心理学中的人类心理规律、人类学对某种人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或者管理学中的定理,我们能从多大程度上有把握地总结和预测出,只要符合A这种情况,就一定会发生B这种现象呢?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自信地说,给我一些我想要的相关因素,我就能一定预测出某个经济现象、个人行为、组织行为、公共政策、国家军事行动等社会现象及结果呢?

不得不说,跟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百分之百自信地实现这三个目的。我们在这一点上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硬气,我们的理论没有自然科学的理论那么高的预测性,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社会科学算不上“科学”,或是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意义有限。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而人是多变的、发展的、复杂的、多样的,这就致使所有跟人有关的社会现象都难以用归纳、总结、定律、定理的方式去提炼出来。

然而,既然永远没办法得出像自然科学一样功能强大的理论,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了呢?

当然不是。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并不意味着这些社会现象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意味着既然得不到普遍性定律就不必去做任何研究了,并不意味着就该放弃去探索的意义了,否则我们就将走上不可知论的知识观。

既没办法像自然科学一样有规整的范式和理论框架,又不能因此而走上不可知论的道路,面对社会研究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学者们于是各选道路、各立门派,循着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去靠近并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哲学知识论,比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J.K.Tebes,“Community Science,Philosophy of Science,and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i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35(3-4),2005,pp.213-230.其中有对每一种不同研究哲学的具体讲解]:

·实证主义(Positivism)

·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www.xing528.com)

·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

·自然主义(Normative Naturalism)

·科学现实主义(Scientific Realism)

·视觉中心主义(Perspectivism)

目前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里最主导的认知论是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是实证研究背后的基本逻辑——它强调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和测试可证伪的假设来构建理论。如果某个社会现象没有办法通过实证性的体验进行检验,那么依实证主义的知识论来看,就等同于无法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依托这种认知论产生的研究方法,也就产生了我们最常见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也就有了我们前几篇说的要通过合理抽样、收集数据、验证数据结果等步骤做出结论的研究步骤。

然而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当然不是完美的,它的一大缺陷就是不太适用于艺术性较强的社会科学门类,而更适用于科学性较强的社会科学门类。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性越强,实证主义就用起来越容易。图2-17是不同的人文社会学科中科学性和艺术性强弱的图示,顺着横轴向右,各个学科的艺术性越来越强,科学性越来越弱。比如,我们看到经济学、心理学是科学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科学性次之。而最右边的人文和艺术类就几乎全是艺术性,那么使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视角也就受到了更多局限。但相比而言,我们会在经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中看到大量的、成为主流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

图2-17 学科连续性:从科学到艺术

(引自Riccucci,2010)

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社会科学一般没有统一的范式,这就导致学者们研究的方法、视角、重点都千差万别,谁都别想说服谁,就像是盲人摸象时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都是大象的一部分,然而都不是整个大象,又怎么能说服对方呢?但其实这正是社会科学不得不面对的双刃剑,即学者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也不约而同地为社会科学贡献了从四面八方集中而来的持续进步——有人研究头、有人研究身子、有人研究尾巴,最终让人类对这只大象的认知推进一点,再推进一点。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也是未来一直会出现的情景。

因为没办法找到一个统一的范式,所以从不同知识论出发、不同理论出发、不同研究视角出发的每一点点推动就都变得有了意义。你的研究、我的研究、他的研究,一点一点积累、创造、叠加,才能构建出无限接近真相的全景图。总结来说,这节主要想表明:

(1)社会科学的理论并不是用来解释所有现象的,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范式和研究哲学。

(2)社会科学的理论往往只关注一部分现象,如果能把这一部分现象说清楚、讲明白,体系完整、逻辑通顺就已经是非常不小的贡献。

(3)因为没有统一的范式,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研究哲学下的学者会提出不同视角的描述、解释和预测,也就是你会发现并行的理论,常常没有办法说哪个对、哪个错,只有哪个理论在哪种情况下最合适、最适用。

(4)好的社会研究者需要了解领域内的各种主要理论,就好像腰间别着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没有一把工具是万能的,没有一把工具能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因为你拥有这些工具,你知道他们各自的用处,能知道何时需要扳手何时需要钳子,还能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从包里拿出来。这就是社科研究者对理论应具备的技能。

文献读多了我们会发现,好的学术文章从来都是紧靠现有理论而反过来贡献现有理论的。你的数据与领域内的理论如何有效、清晰、合理的连接就成了写好文章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