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是调研(survey),包括问卷(questionnaire)和访谈(interview)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除去调研方法,不同学科的学者还会使用实地观察(observation)、实验(experiment)、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等很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要是具体展开说的话每一种都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讲一下问卷和访谈这两种最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的基本要点。
图2-16 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基本类型
(1)问卷。“问卷”这个东西相信大家都见过,它的常见形式有纸质问卷(print-out questionnaire)、邮寄问卷(mail questionnatiore)和线上问卷(web questionnaire)这三种。问卷是现在很多社会科学学科中最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高效、便捷,为研究者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自从有了电子问卷以来,用问卷来收集数据的方法就更广为被使用了,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让四面八方的参与者自己把数据报上来并汇聚到一处。电子问卷的网站还能帮你自动整理出里面的描述性信息(比如平均值、数据基本分布等信息),这很便于实现大样本、可量化的研究。如果你想要调研全国各地的五千名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你应该首先想到电子问卷这种方式,它要比实地考察、做面对面访谈都实用、有效得多。
但使用“问卷”也有一些局限。首先,问卷属于“自我管理式调研”(self-administered survey),因为没有人协助,我们在给别人发问卷之前要首先保证对方有读写能力、看得懂问卷、并且会认真对待问卷。比如,我做的一些网络分析的研究经常有非常复杂的网络主体问卷表格,一个表格中还经常问三四个不同类型的主体关系。我发现在实际数据收集中如果只是把问卷交到参与者手里让他们填,好多人会因为看不懂又懒得问就把很多问题空着,或者随便填一些答案。这就是问卷局限性的体现。后来我们的改进方式是把这种复杂的问卷嵌入到面对面的访谈中,确保参与者在想问问题的时候旁边有人回答,这就让数据的完整性提升了很多。
因为问卷要靠参与者自己来完成,相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件挺无聊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想问很多深入的、开放式的问题,那问卷就不是最佳选择。比如,在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study)中我们常常想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从四面八方探索一个问题的外延和可能,这种情况是很难通过使用问卷收集上来的数据得出深入结论的。问卷最适合使用的问题是封闭式问题(closed-ended question),比如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些问题对于参与者来说都比较容易回答。开放性问题(open-ended question)可以有那么几个,但最好能够让参与者在三言两语内就能回答清楚。一份合适的问卷长度一般不应该超过三十分钟,否则你可以预期到后面的问题会有很多缺失数据,因为参与者没耐心了,甚至会提前退场。
问卷的另一大局限是问卷反馈率(response rate)常会不理想。对于量化研究来说,问卷反馈率达到70%以上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一般40%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再低下来,就会有样本不具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之嫌。样本为什么需要具有代表性呢?举个例子,我想调查国内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我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发了10 000份问卷却只收上来100份(问卷反馈率=1%),假如我得出的结论是我调研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10个小时,那么我是否可以说国内大学生平均使用手机的时间就是10个小时呢?我应该非常没有底气这样下结论,因为这100个人可能刚好90个都来自北京,也可能刚好大部分都是男生,或者刚好大部分人都长时间用手机玩游戏——总之这个样本没有办法准确地反映出我的总体人群(全国大学生)的状况。因为问卷反馈率太低,我的结论的可推广性(generalizability)就太低,那么作为量化研究的意义就会被质疑。
社会科学的学者们为了提高问卷的反馈率可真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常见的办法是给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参与者填完问卷可以给一张几块钱到几十块钱的礼品卡作为回报。你也可以使用“抽奖式”的方法,在所有答完问卷的参与者中随机抽取三个人送出一个稍大一点的礼包。此外,为了增加问卷反馈率,研究者还需要多次联系参与者,提醒参与者问卷的截止日期,鼓励参与者在截止前完成。这个提醒的方式和次数也要把握好,少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多了会招人烦。
(2)访谈。第二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是访谈,包括个人访谈和多人访谈两种,其形式可以是面对面访谈(face-to-face interview)、电话访谈(phone interview)、视频访谈(video interview),以及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
访谈中因为有研究者的介入,随时能引导参与者回答不理解的问题,因此常能帮助数据收集得更完整、更深入、更准确,从而提高测量的效度。访谈还能使研究者得以根据参与者的思路去问一些后续问题(follow-up question)、深挖问题(probe question)和临时想到的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都是问卷没有办法实现的。因为访谈只需要参与者说话而不用写字或打字,它能够更好地问出一些开放式问题,让参与者有充分的空间来思考和回答。比如,你作为研究参与者在一次网络问卷调研和面对面访谈调研中分别被问到了以下同一个问题,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分别会怎样作答:
请描述你跟你父母的关系。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是需要填问卷,我们可能会在问卷里简单填一下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好还是不好,顶多写一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补充一下。但如果是访谈,对面坐着一个访谈者,我们在对话的环境下很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补充更多的细节,甚至想到一些可能跟问题不是直接相关,但对研究者理解我们跟父母的关系有帮助的背景信息。(www.xing528.com)
这就是访谈的最大优势——能够深入地、全面地、细致地了解某个问题。因此访谈也最适合用在质化研究当中的,比如案例分析等需要进行深入和丰富分析的研究问题。
访谈这种数据收集方式对于访谈者有一定的要求。访谈的方式通常有结构化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和非结构化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三种,访谈人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来确定要不要准备一份结构化的访谈大纲(interview guide)。在结构化访谈中,这份访谈大纲里问题的提问方式、问题的顺序、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确定下来的,访谈者基本上只需要照着这份访谈大纲来读就可以完成访谈任务。这种方式有些类似于问卷,它对访谈人的要求最小,给访谈人的灵活空间也最小,比较适合用来问封闭式的、非常具体的或量化的问题。在非结构化访谈中,访谈人的访谈大纲只会列出一些将要讨论到的话题,至于这些话题的先后顺序以及询问问题的语言都不是完全确定的,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即时调整和变化。折中的方法是半结构化访谈,也是我自己用得最多的访谈方式——访谈者既会有一份准备好的问题列表,又会允许访谈在进行中少做变化和调整,比如加进去几个补充问题,或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调整一下问题的顺序,从而让访谈更顺利地进行下去等。
表2-1 按结构化程度分类的三种访谈
在半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中,尤其要求访谈人能够非常熟悉要问的问题,有清楚的表达能力,有能深入挖掘信息和了解到某个问题是否真正被回答了的能力。访谈人需要整体把控访谈的气氛、推进的节奏和逻辑顺序,确保问题没有遗漏,确保访谈的长度合适,并尽量让受访者以比较舒服的状态、全面真实地回答问题。访谈人有时还非常需要共情的能力,但又不能过于沉溺在受访者的情绪中。我曾做过一个项目是调查洛杉矶一些家里有残疾儿童的家庭的生活状况,其中在对残疾儿童父母的访谈中,受访人经常需要描述自己生活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说着说着就落泪了。这个时候作为访谈人,你如果完全忽视受访者的情绪而按照自己的节奏马上进入下一个问题是不合适的,一方面非常缺乏人文关怀,一方面也没办法在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好效果。但另一个极端情况可能是访谈人被受访人的情绪所严重影响,也陷在这种情绪中,跟着受访人一起哭泣,甚至影响了访谈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我们之前对森林火灾受灾人群的访谈经常有受访人谈及自己的家人、宠物、房屋、财产在火灾中受到巨大损害和影响,在面对这生命的惨剧时做到不动容是很困难的事情,如何掌握好其中的分寸也是访谈人需要不断在训练和练习中得来的能力。
访谈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它能极大地满足一个学者天然的好奇心。我相信做研究的人都是对世界有巨大的好奇心的人。脑子里搞不懂的事情,没见过的人或事,现在有机会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去得出一个解答,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访谈能一次又一次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带你进入别人的世界、别人的思考方式、别人的生活和工作。与人的交流其实是编码在人类基因中的社会需求,而访谈给我们的满足是结合了对知识的获取和跟人的交流两者而得来的。
那有没有什么研究不适合访谈呢?当然有。首先,可量化的研究,可以让参与者自己来完成的问卷就不需要访谈的形式,毕竟访谈是非常耗费访谈人时间的工作。假如一个访谈是30分钟,再加上需要去见访谈人而消耗在路上的时间以及出门的准备时间,平均一个访谈至少要花1个小时。那么在一个研究中如果要访谈30个人就是30个小时,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这还不包括提前去联系受访人、跟受访人预约访谈时间和具体访谈事宜所要花费的时间。
另外,访谈也并不适合用来调研一些比较敏感的、私人的话题。比如,我曾有一个研究是需要收集一个组织里面员工互相之间信任度的数据,也就是要求员工把自己对其他同事的信任度分别从0到10打个分。这种问题对于受访人来说可能比较敏感,他们不愿意让同事知道自己不信任他们,也不愿意在一个陌生的调研者面前谈论自己跟同事的不信任。再比如,美国一些研究调查受访者吸食大麻的经历或违反交通规则的经历,这样的问题,如果由一个陌生的访谈人问出来,很有可能受访人是不会真实作答的。为了避免受访人有追求社会称许(social desirability)的倾向,这一类问题最好用问卷来问,让受访人独立完成。
在几种不同的访谈形式里,面对面访谈最能够建立访谈人和受访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让谈话丰富而顺利;电话访谈和视频访谈则能节省很多路上奔波的时间,也不失为好的选择。另外,我们除了个人访谈外还可以进行群组访谈(group interview)或焦点小组访谈。这种以一群人为对象同时进行访谈的方式能够让访谈人在同一时间里问出多位受访人的想法,还能通过观察受访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来深入了解事情的完整信息。但群组访谈的一大风险是若整个访谈的过程被几个话多的受访人霸占,而他人的意见没办法得以充分发挥和表达,会导致研究人员得到的数据其实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
最后,访谈这种数据收集方式所收集到的“数据”是什么呢?跟问卷不同,问卷里的数据是写下来或填出来的文字或数字,而访谈里进行的是对话,所以为了分析访谈所收集到的数据,我们一般会在访谈的时候进行全程录音,在访谈结束后把录音转文字(transcribe),然后对这些文本数据进行分析。这也是访谈比问卷要多出来的一个步骤。
关于数据收集我们就先讲这么多。其实数据收集方法丰富而有趣,等到你真的从自己精心设计的研究中亲手捧回热乎乎的数据,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作为研究者的幸福和荣耀。
祝你早日体会到数据带来的美与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