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入门:如何找到研究灵感,让科研变得有趣

科研入门:如何找到研究灵感,让科研变得有趣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是一片巨大的宝藏,我们又回到这个老话题,不读文献哪里也去不了。从学术会议中获取研究灵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你不仅能听到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个领域高手的最新研究和最新关注重点,还能大大节省自己阅读文献的时间。我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源于两门课上的两篇结课论文,为了写这些论文就需要读文献、找研究问题、设计研究过程,最终以此为基础才有了毕业论文的题目。从同学或同事的研究中找到研究灵感。

科研入门:如何找到研究灵感,让科研变得有趣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在了解了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之后,我们到底应该从哪里寻找选题的灵感,又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研究想法呢?

(1)多发展学术兴趣,并允许自己用研究兴趣来引领研究问题。你的研究问题一定要配合你自己的个人学术兴趣。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往小了说这能帮你在研究中面临重重困难时顶住压力,始终保持对研究的兴奋感和好奇心;往大了说,人生短暂,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枯燥而让你痛苦的事情上?既然你有选择,就要选择让你想起来有兴奋感,有好奇心,有冲动想知道答案的学术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来自你自己从前的某些独特的个人经历,比如你的一次非洲交流活动让你开始关注非洲的志愿者行动,或者你在某公司的实习经历让你开始关注员工激励问题,或者你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你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制度的革新。说到这一点,顺便想到了美国社科类博士生里经常有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重返学校来做学术,他们的一个优势就是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博士和到底想研究什么,这来自他们多年工作和生活积累的兴趣和灵感。要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正是因为你的不同和有趣才造就了你学术产品的不同和有趣。“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真是处处适用。

(2)读文献,读文献,读文献。文献是一片巨大的宝藏,我们又回到这个老话题,不读文献哪里也去不了。学术新人可能听到“文献”二字就头大,但其实它是跟你一样对某个领域发生兴趣的人做了研究之后,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地记录了他们做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发现。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文献,我们如何能如此详尽地学习到这些高人的方法和成果呢?我们如何能如此系统地了解比我们早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辈们的思考和反思呢?我们更不可能如此方便地获取如此数量浩大、内容丰富的领域知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我们获取这些资源极其容易,美国每个高校都有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以免费使用和下载文献,不仅可以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看看有没有人研究过某个问题,还可以方便地找到每篇文章的“被引用于(cited by)的文章”和“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使用这种近似于滚雪球抽样法(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顺藤摸瓜找到一大堆类似的研究。大多数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读的东西太少了。任何人都需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灵感都是基于经历和现有知识的,你看得越多想得越多,新想法也会越多,也越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所以当年我在写博士论文初期最常听到我导师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回去读文献吧),你要相信,现在好多看似无解的困难和问题,在你读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之后都会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十分神奇。

(3)从学术会议中获取研究灵感。学术会议绝对是刚入门的学者获取研究想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你已经读了两年以上博士,或者开始对某个领域发生了很明显的研究兴趣,你一定要考虑尽快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整个领域在关注什么,大家都是怎么做的。现在很多国内外的社会科学类学术会议都非常务实、高效,非常有助于学者之间互动和产生新的想法。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你不仅能听到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个领域高手的最新研究和最新关注重点,还能大大节省自己阅读文献的时间。要知道,好的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其实很快就会变成顶级期刊上面必须要读的学术论文,而在学术会议上由于研究者们不得不把自己持续研究了几年、写了二三十页的一篇学术文章用15~20分钟的时间凝练地讲给在场的观众,你听到的都是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而同时你还能看到活的作者,一睹作者本人的风采。(关于参加学术会议的具体讨论,参见本书4.1“国际学术会议的正确打开方式——从如何高效听会到如何做学术报告”。)

(4)研究生课程里的论文作业。我们在硕士或博士阶段为了完成课程不得不写的结课论文,其实是重要有效的寻找研究兴趣的渠道。对于美国社科类博士生来说,基本上前两年的每门课都要写一篇结课论文,差不多占整个课程30%左右的分数,最后一节课还要模仿学术会议在班级里做一次报告来为自己的研究答辩(defend)。其实这些结课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我们逐渐了解在某个领域内自己的兴趣,同时积累素材和思考,从而扩大我们可以上手做研究的领域范围。教授们也知道学生们不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一门心思研究什么,即使有的学生知道,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博士生前两年的课程,一方面能帮学生了解某个学科内那几个最重要的分领域(sub-field),另一方面能为你将来专攻某一个具体领域做准备。我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源于两门课上的两篇结课论文,为了写这些论文就需要读文献、找研究问题、设计研究过程,最终以此为基础才有了毕业论文的题目。所以如果你还处在博士前两年上课的时间,建议你充分利用每一门课的结课论文来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研究兴趣。(www.xing528.com)

(5)在与行业从业者(practitioner)的交流中获得灵感。这一点基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我们管理学领域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来说,跟做管理的从业者学习和交流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灵感来源。原因很简单,管理本来就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的事,你就算坐而论道说得天花乱坠,与实践脱节而研究出来的东西价值是有限的。搞理论的学者可能自己没有做过管理者,但可以通过常跟做管理的人沟通和交流来了解管理中的困惑、组织中的困难、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新技术可能对现有管理体制带来的挑战,等等。毕竟学术理论是来自实践最终也是为了指导实践,对于像管理学这样的学科来说,跟从业者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跟从业者接触当然有很多不同方式,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时就会遇见很多从业者,可以和他们进行交流,实地访谈也是可以了解组织和管理者需求的难得机会,此外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也会在不同场合遇见很多相关的从业者并可以和他们聊天交流。

(6)从同学或同事的研究中找到研究灵感。读博士之所以能有效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铺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仅会在教授们每日探讨科研和学术进展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你更拥有一群跟你一样努力奋斗、日日精进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在几年之后可能都会成为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或者该学科的学术新秀,他们是你这几年学习中难得的成长陪伴和交流资源。你们有很多机会一起谈论各自最近的新领悟,读到了哪些好文章,对哪个题目发生了兴趣,最近参加了什么学术会议,等等。这会让你从一个人的单一信息源扩展出很多触角,你了解的学科话题就有了更多维度,你的研究想法当然也就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课上听别人的发言,看其他人的结课论文选题和课堂报告,跟一起做助研的同学闲聊,这些都是从同学处得到灵感的难得机会。等到你工作之后,你会不断地怀念那段每个人打了鸡血一样一起向前冲的日子。你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同学的研究兴趣变成了自己研究兴趣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我们从什么是研究问题开始讲起,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目的、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寻找研究灵感的渠道。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学术新人往往会忽略,其实寻找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做研究”。研究问题的形成不是灵光乍现下的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不断读文献、缩小问题、再读文献、继续缩小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见图2-2)。一旦我们形成了对某个领域比较成熟的认识,研究问题的寻找就不会再成为问题,你的研究兴趣就会随着不同研究的开展,一个一个地自己找上门来。这中间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多听多看别人的研究,需要既对外界保持开放的系统的又能反过身来安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世界,看得越多做得越多,你的雪球会越滚越大,一个又一个研究项目的开题就也变得水到渠成,你就告别了需要刻意去寻找研究问题的阶段。

图2-2 从研究兴趣到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