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者的一大乐趣,就是可以频繁地对世界上的各种好奇的事情进行发问。但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都是好的研究问题。那么我们确定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提供以下五点。
(1)该研究问题是否是你和别人所在乎的?这一个标准是说,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重要的,应该是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建设或实践操作有贡献的、能推动知识车轮向前进展的问题。比如,我想研究我家小猫每一天的眨眼次数,或者观察邻居老爷爷每个月开多少次窗户,或者对面楼阿姨一天打多少个哈欠——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象过于单一,研究问题的意义及拓展范围很小,很难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有意义,因此并不是好的研究问题。具体来说,对于公共管理而言,研究“为什么有的公务员工作效率高,有的效率低”,就要比研究“公务员的外貌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意义。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体现出的是一个研究者对领域内现有知识、文献缺口的深入理解,也是一个研究者对于改造现有世界中某个具体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2)该研究问题是否可以争论?这一个标准是说,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尚且没有定论的,可以去争论也值得去争论的问题。一个问题如果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答案,或者这个答案很容易查到,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它意义不大。比如,“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就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因为它不值得争论,数一数就知道了;“三天不吃饭的人会不会有饥饿感?”也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正常人都会有饥饿感。对于一个具体领域而言(如管理学),也有很多相似的问题虽然最初看上去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研究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可以争论和值得研究的,而是领域内基本达成了一定共识,研究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公司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是否会影响到一个公司的业绩?”“员工的情绪是否对其工作绩效有影响?”“不同的组织是否会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些问题的提问方式使得其可争论的空间很小,而且领域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共识。但是,这些问题可以转化成更加具体的、建立在共识之上的、挖掘进一步未知空间的问题。比如,“公司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在什么情况下对公司业绩影响最大?”“什么样的工作内容下员工情绪对其绩效影响最小?”“哪些因素会导致不同的组织采用相似的组织结构?”等等。
(3)该研究问题是否过大或过小?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既具体又有研究的空间。比如,我们来看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内容为虚构):
·研究问题1:“为什么鸡会横穿马路?”
·研究问题2:“在2020年5月1日,有多少只鸡横穿了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的马路?”
上面的第一个研究问题过于宽泛,你看上去搞不清它在问什么,问哪种类型的鸡,问在哪里的鸡,问在什么时间横穿的马路;而第二个问题过于具体,由于限制住了时间地点和提问的具体内容(鸡的数量),导致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研究的空间,有监控的话数一下就好了,其研究结果对其他研究也没有很明显的推广意义。(www.xing528.com)
那么比较合适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折中一下,把上面两个问题修改成以下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哪些环境因素,导致2020年在北京多次出现小鸡横穿马路事件?”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研究问题,不会过大或过小。把研究问题修改到适中的状态往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于学术新人来说尤其困难,因为我们缺少对某个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不知道一个领域被细分到什么程度了。当年我自己在确定学术论文研究问题的时候,就被导师要求持续不断地把研究问题缩小(narrow down),前后大概持续了半年多,而具体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多读各种文献。我导师看见我初次设计的研究问题就笑了,说这些问题足够你在学校里再待十年了。她的意思是这些问题太大了(too broad),领域内的学者们研究了多少年都没研究清楚,我提的这些并不是具体的研究问题,而只是“研究主题”(research topics)。而当我更多地读到这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文献,才意识到我所以为的问题早都被细化成了各种小问题,被不同的学者深入研究着。一旦对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充分的理解,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就不再会成为一个学者的问题。
(4)该研究问题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下是否适合和可行?这一个标准要求我们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规模、所需的资源、所需的时间等因素,做一个实际的考虑。比如,一门本科生课程的结课论文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应该跟一个博士生毕业论文的研究问题一样大,因为双方拥有的资源和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通过一个学期去解决通常要两三年才写完的博士论文所解决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你是否拥有经费、合作者、现成的数据、足够的时间,这些都将影响你能回答的问题的规模。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一定是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一定是一个可以在规定条件下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一点要求我们把梦想牵回现实,脚踏实地地考虑自己的现实资源,去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5)该问题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还是“观点”问题?社会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是用来反映和总结社会规律的,它能解决“事实”类问题,比如“美国人的财富分配是否是平均的?”,而不能解决“观点”问题,比如“美国的财富分配是否应该更平均?”。前者是一个去反应“事实”(fact)的问题,是可以有定论的——你把美国人的收入数据拿来,各个阶层的家庭收入拿来,就能算出来财富是否平均分配以及在多大程度、什么情况下是平均分配的。但后者是“观点”(opinion)问题,它涉及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什么才算是“更平均分配”?现在是否足够平均分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价值问题(value question),有人可能认为现在这样就算是公平了,而有人可能认为远远没有达到公平的标准。在价值问题、偏好问题、信仰问题上,是没有办法争论和达成统一标准的。因此,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关注“事实”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不了的价值观为导向的“观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