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训练文献阅读的具体方法,尤其适用于入门级别的研究者们。在刚开始阅读文献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章里的每一字都认识,可是全读下来几乎跟没看一样——这是所有行业入门者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刚读博士的时候因此苦恼了很久,苦恼的主要原因是要读的东西太多,量太大,而我疑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①为什么我要读这些东西;②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③我读了又能怎么样?(so what?)
其实没搞懂这三个问题的话,恐怕读再多文献也没用。挣扎了一年有余,懵懵懂懂读了几百篇课上教授要求必读的文章,仿佛略有所感,然而领悟零零星星,成不了系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选了一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教授是教了这门课几十年的研究方法专家,给我们每周留的作业多到要上天。半年训练下来居然却有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些文献在那里是要我们去批判和进一步建设的!
该教授用了什么神奇的办法呢?简单来说,就是每周都在阅读的任务里放两三篇专门让我们批评其研究方法有什么漏洞以及应该如何进一步改进的期刊论文,要求我们每周提交一份反馈论文(response paper),叙述你对每篇文章的批判性看法,上课时再带着我们进一步讨论,听每个学生说自己都找出来哪些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这样一学期的训练下来,我发现自己有了新的领悟:①开始理解为什么论文的作者如此详细地叙述数据收集、变量测量、数据分析等方法;②能够用怀疑的眼光而不是全盘接受的眼光来读学术论文;③读文章觉得更有趣,跟自己更有关系,更能让大脑兴奋起来;④读文章研究方法部分的启发和对此的记忆都要更加深入。另外,这种训练也让我意识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原来不是不可仰望和完美无缺啊——一篇学术论文永远会有某方面的缺陷,这也让领域内持续不断的学术更新和建设变得有意义。
这样一种带着批判眼光、有针对性地阅读学术论文的方法之所以对学术新人有用,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者必须具备的一种核心基本功——批判性思维。作为学者,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都很重要。但对于学术新人来说,批判性能力尤其重要,因为它既能带动我们把文献理解得更深入,又能启发我们在有价值的方面产生创新的想法。
这种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的方法,我把它总结为“挑战式阅读法”。简单来说,挑战是要求你在读文献的时候,不要把任何一篇文章当作权威、模板、经典、定论来读,哪怕它们确实是被行业内认为是经典。相反,你在读的时候,要带着点“挑事儿”的架势、挑毛病的眼光,每读一段都要想一想,你说的不一定对吧?如果要是我能找到反例呢?如果要是发生在另一种国情、另一种组织框架、另一个时间段、另一个地点、另一个个体的身上呢?我能不能找出你的破绽呢?你有没有把重要的地方忽略了呢?你的设计方法的每一步,都有哪些局限性呢?我有没有比你更好的办法呢?
这种“挑毛病”的视角当然不是要提倡大家整天对别的学者的作品没事找事——我相信大家都没那么闲。使用这种“挑战式”的视角,可以说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入门学术时找到读文献的感觉,而有意为之地“矫枉过正”。中国的孩子最不欠缺的是应试能力、记忆能力、接受能力。然而,在我们从小的训练当中缺乏的是“批判能力”——为什么这个理论未必对?为什么这段文字逻辑不通?为什么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法?为什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权威的方法也可能进一步改进?——这种批判式、挑战式的能力。不全听全信,而通过自己理性思考做出有逻辑判断的能力,恰恰是做好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硬功。使用“挑战式”阅读的训练方法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心态上逐渐养成不盲从于文献、经典、权威的思维模式,又能够有效达成我们想要的阅读效果。(此处建议阅读本书的1.3“为什么说好的研究者都有做自己‘假想敌’的能力?——借用律师辩护思维理解社科类论文构建思路”。)
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学术文章不是“圣贤书”,不是“教义”,不是“守则”,甚至不是“定论”——所有同时代的社科类学术文章,都是在对某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探讨。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为了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让你把它的研究结果当作不可撼动的终极真相。而且,每个好的研究者都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研究,所以这些作者们在文章写出来的时候压根就是带着被挑战、被不同意、被指出各种弱点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好的读者绝不是那些逆来顺受、百依百顺、你说什么我就信什么的人,而一定是不断挑战、不断建设、不断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更伟大作品的人。
对于在美国读博士的学生来说,其实这种对“挑战式”思维的培养早已经深深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每周对于阅读文章老师会留反馈论文(response paper)或综合性论文(synthesis paper),在论文里你光总结概括文章大意是不行的,更核心的是要明确指出自己的分析、反思、判断,比如指出文章间的异同、设计上的优劣、对领域的贡献、改进的方法等。再比如,在课堂上,老师会经常让你表达属于你自己的观点,教授看你不吱声还可能主动问你——“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什么?”“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这篇论文你觉得它有什么问题?”“这周留的文章里哪一篇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为什么?”“如果换你来做这个研究,你会做得有什么不一样吗?”“如果让你改进这篇文章变量测量的效度,你会用什么方法?”……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作为我们训练自己批判性思维的好工具。
以下我们再来说说具体使用挑战式阅读的训练方法:
第一,打印出来一篇学术文章,准备好一支笔。(在电脑上阅读的话,需使用能够标志笔记、划重点的PDF阅读器)。
第二,开始阅读第一遍,10~15分钟,把文章从头到尾扫一遍,读完之后开始用几句话总结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整体而言写得易懂还是艰涩?你,而不是别人,喜不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第一遍读的时候要把文章里重要的、反映文章主题及核心观点的句子划下来,以方便后面再次查找,比如这样的句子:
(a)这篇研究的目的是……(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b)引导我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The research question that guides our study is...)
(c)这篇论文的关注点是……(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d)我们的目的是……(Our goal is to...)
(e)这篇研究的主要贡献是……(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is...)
第三,第二遍阅读:50~90分钟(具体时间不一而足,因人而异),细读,记笔记,挑战具体观点和段落。第二遍的目的是一边继续划重点一边记笔记——记笔记就是要记你读到某处的想法、疑问、困惑、联想、对比、挑战。这时候可以考虑结合文献笔记法(此处建议阅读本书的1.2“文献阅读第一利器:文献笔记法”)。挑战的方面有很多,我们要记得,一开始要带着“事事看不顺眼”的态度即“矫枉过正”的态度去刻意练习才能逐渐把这种能力训练出来,所以哪怕是你看着写得很好的段落也多停留一下,多问问自己能不能找到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些可以“挑战”的方面具体包括:
(1)文章把研究问题说清楚了没?——文章明确讲出了自己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吗?研究问题阐述得具体而清晰吗?研究问题跟后文所解决的问题一致吗?有没有更好的阐述同一个研究问题的方式?(www.xing528.com)
(2)文章把重要的文献都讨论充足、讨论正确了没?——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有没有涵盖最重要的一些文献和最新发表的研究?文章里提到的文献有没有涵盖可能在同一问题上得出不同研究结果的文章?文章里对所转述的其他研究的理解准确吗?读完文献综述部分,读者是否能感到对这一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哪些文章应该被加到文献的讨论中?哪些文章可以拿掉?
(3)文章把研究假设描述清楚了吗?——研究假设的描述是否具体而明确?是否明确阐述出了核心变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更好的阐述研究假设的方法?
(4)文章里体现的研究设计从整体来看合理吗?——研究设计是否能够成功验证文章提出的假设?这个研究设计的局限性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研究设计?比如,如果某一个研究用了问卷调研(questionnaire)的方式,它能有效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吗?再比如,如果论文里描述了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研究者设置对照组的方法合理吗?是否应该使用纵向研究的思路?是否应该使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
(5)文章里使用的数据和样本能有效地用于验证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吗?——研究里的样本量(sample size)够大吗?抽样的过程(sampling process)清晰吗?找到的受访人合适回答相关问题吗?问卷反馈率(response rate)足够高吗?研究结果的可推论性(generalizability)足够大吗?
(6)文章里对变量的测量方法合理、准确吗?——变量测量是否体现出足够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文章是否合理地引用、参考、借用了其他文章中测量同样变量的方法?这些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有没有经过测试(pilot)?作者如果自己重新构建了某个变量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比以前的测量方式更优吗?
(7)文章对数据收集部分描述得清晰全面吗?——文章有没有具体而清晰地阐明具体的数据来源?如果是一手数据,这些数据收集的时间、地点、过程是怎样的?使用的是问卷、访谈、实验、田野观察还是其他的方法?如果是二手数据,那么数据的来源可靠吗?数据的质量可信吗?数据的局限性在哪?
(8)文章对数据的分析方式合理吗?——文章使用的什么分析工具?定性还是定量?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什么?一般想要使用的话需要满足哪些假设条件(assumption)?在这份研究中这些条件是否具备?这些分析方法足以回答作者提出的研究问题吗?
(9)文章的解读和讨论(interpretation or discussion)合理吗?——数据分析的结果能够得出解读部分的结论吗?文章有没有在表述的语言上夸张了研究的结果或者其含义(implications)?文章有没有清晰地总结哪些假设得到了验证,哪些假设并不成立?
(10)文章有没有列出其研究局限性(limitation)和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future direction)?——这些局限性的讨论完整而准确吗?文章有没有遗漏研究中重要的设计或执行局限?比如,因果关系不明,样本量过小,数据效度过低,缺失数据过多等。
总之,训练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暂时进入一种时时从反方向思考的状态,仿佛身后总有个老师在不断地问你,这篇文章说的真的都对吗?这个研究有哪些大大小小的局限?同样的研究问题你应该如何改进?经过大概半年的训练,就会发现我们不需要刻意挑战了,看文章知道关注什么方面了,也慢慢理解作者为什么要长篇累牍地讨论一个初看并不重要的小细节了,也明白高质量的文章该是什么结构、什么特点、什么设计了。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再写文章和设计研究的时候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以下有几点注意事项:
(1)首先,为了训练这种能力,建议先使用实证研究(此处建议阅读本书的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基本功”)来做练习,如果能用英文文献就更好。高质量的文章看多了,你才知道怎么批判其他文章。
(2)再次强调,我们不是为了“挑战”而“挑战”,不是为了让大家没事就去挑别人毛病——而是为了集中强化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最核心的目的只有一个: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我们在自己做研究的时候搭建出强大、合理、缜密的研究构架来。
(3)训练的时候不宜用于有紧急任务期限的情况。在练习上保证足够的时间才能有足够的思考和推进。从“看什么都对”到“看什么都可以提升”的进化绝对是需要下功夫死磕才能训练出来的成果。假如你每周都有很多阅读任务要做,建议你每周只用这种方法去读一到两篇文章就好了,否则会花太多的时间。
(4)“刻意的挑战”应该是阶段性的,练习做够了以后就会转为“潜移默化的挑战”,转为读文献时自然而然地批判性、辩证性思考。
最后,其实聪明的你大概已经意识到,要想做好对文献的“挑战”,我们自己脑中必须首先有一个什么是好的研究的框架。所以,我要说(敲黑板)——其实大部分我们读不懂文献的时候,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研究方法的知识储量不够、理解不深入、知识结构不成体系、具体该如何使用的知识不扎实。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我们光去研究如何能读明白文献我们就永远都读不明白文献——我们要先去搞明白研究方法每一个重要部分里都是些什么、都应该如何设计[例如,如何写研究假设、什么是分析单位(unit of analysis)、效度和信度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al analysis)、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每一种分析结果如何解读,等等]。
不断挑战别人的武功会促进我们去学好自己的武功,学好自己的武功我们才能更好地挑战别人的武功——恭喜你,从此可以进入良性成长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