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墓主事迹考:揭示唐朝历史背后的秘密

墓主事迹考:揭示唐朝历史背后的秘密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知吐蕃是通过金城公主向唐朝提出以赤岭为两国分界线的。志文对墓主早期的活动情况基本没有记载,有具体活动内容是从开元十八年开始的,当时墓主已39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此战之后,墓主得以升任宫闱令,赐绯鱼袋。此战之后,墓主因功升任内给事、上柱国。开元二十二年墓主奉皇帝之命前往饶乐等城,饶乐城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是唐朝所置的饶乐都督府治所之所在。

墓主事迹考:揭示唐朝历史背后的秘密

墓主刘思贤之名亦见之于记载,张九龄所撰《敕吐蕃赞普书》七云:“昨遣内常侍刘思贤送公主分物并每年国信物,见已临路,适会表来。思贤此行,量其在道迟缓,今故令刘思贤判官刘明子先行,具宣往意”云云[5]。据志文所载,刘思贤任内常侍是开元二十二年大败奚、契丹之后,而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6]。即张九龄任宰相时撰写了这篇敕书。文中所说公主,当是远嫁吐蕃赞普的唐朝公主,应该是指金城公主。据《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载:开元“二十一年,又制工部尚书李暠往聘吐蕃,每唐使入境,所在盛陈甲兵及骑马,以矜其精锐。二十二年,遣将军李佺于赤岭与吐蕃分界立碑”[7]。另据记载:开元二十一年二月丁酉,“金城公主请立碑于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许之”[8]。可知吐蕃是通过金城公主向唐朝提出以赤岭为两国分界线的。开元二十一年只是唐朝同意以赤岭为界的时间,经过一番筹备,遂于次年派将军李佺与吐蕃正式签约立碑。

因为唐蕃之间已经修好立碑,所以玄宗遂命内常侍刘思贤为使,出使吐蕃,任务就是“送公主分物并每年国信物”,所谓“分物”就是“份物”之意。因为唐与吐蕃虽为甥舅之国,但关系毕竟是对等的敌国关系,所以每年还要遣使送国信,即国书,说明两国之间尽管时有战争爆发,但仍然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国信物”即随国信赠送吐蕃的物品。大约刘思贤即将上路之时,唐朝又收到吐蕃的国书,即所谓表章,于是又命刘明子作为刘思贤的判官,先行一步,宣示此次出使的目的,并表示问候,所谓“秋冷,赞普、公主及平章事、首领、百姓等,并平安好”[9]。说明刘思贤是这年秋季出使吐蕃的,因为其一行还携带有给金城公主的份物和国信物,影响行进速度,不可能走得很快,所以又派刘明子先行一步,可见玄宗对此次出使吐蕃是十分重视的。

志文对墓主早期的活动情况基本没有记载,有具体活动内容是从开元十八年(730)开始的,当时墓主已39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志文曰:“开十八载,属林胡作寇,觇我幽蓟。上以公忠贞奉国,宽猛资身,好谋而成,临事能断,往以监抚,无何有功,制特拜公宫闱令,赐绯鱼袋。”“开”字之后漏刻一个“元”字。所谓“林胡”,就是指契丹,《玄宗实录》亦称其为林胡。《通鉴考异》曰:“盖实录以契丹即战国时林胡地,故云然。”[10]志文载皇帝遣墓主往幽蓟监军,当时在这里任主将者应为赵含章,其官职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11]。另据记载说:“契丹王李邵固遣可突于入贡,同平章事李元纮不礼焉。左丞相张说谓人曰:‘奚、契丹必叛。可突于狡而狠,专其国政久矣,人心附之。今失其心,必不来矣。’己酉,可突于弑邵固,帅其国人并胁奚众叛降突厥,奚王李鲁苏及其妻韦氏、邵固妻陈氏皆来奔。制幽州长史赵含章讨之,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北分道募勇士。六月丙子,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浚领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副之,帅十八总管以讨奚、契丹。”[12]以忠王浚为行军元帅率十八总管之事,并未成行,仅由幽州、平卢军对契丹作战,并获得了胜利。史籍没有记载此次军事行动的监军是谁,志文的记载可以补充其缺漏。此战之后,墓主得以升任宫闱令,赐绯鱼袋。

志文曰:“廿载,奉使与平卢等军截黄河而东注,凌黑山而北走,大破契丹三部落。制又加公内给事、上柱国。”文中所谓“黄河”,或指“潢水”,或为北黄河的简称。史载:“去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河,即北黄河也。又倍程三百里,奄至契丹牙帐。”[13]土护真河即今老哈河,这里距平卢(营州)千余里,距契丹牙帐三百里。文中所说的“黑山”当在土护真河与契丹牙帐之间,应该距其牙帐不远。史载:“薛仁贵,高宗显庆中,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14]也证明黑山距契丹牙帐不远,或许黑山为其牙帐南面的天然屏障,突破黑山即可向北直趋其牙帐。志文所说的“凌黑山而北走,大破契丹三部落”,“凌”字在这里是越过的意思,可见此战的战场在黑山之北。《辽史》说:“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15]辽庆州治所在玄德县,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境白塔子古城,黑山即今巴林右旗北罕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此山绘在庆州之东,与上引《辽史》的记载不尽相同。

“截黄河而东注”一句不好理解,众所周知,土护真河为潢水支流,流向东北方向注入潢水,潢水即今西辽河,为辽河之最大支流。截断土护真河不使向东北流而向东流,肯定不是为了解决走水路的问题,因为契丹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很强,不是水军的作战对象。既如此,截河之举的目的只能是限制契丹军向南流窜,以保障唐军的后方安全,然后无后顾之忧地向北疾驰,直趋契丹老巢。此战之后,墓主因功升任内给事、上柱国。

志文又曰:“廿二载,公奉制往饶乐等城,宣慰熟奚。与幽府长史张守珪北逐戎虏,深入贼境,金甲耀日,霜戈蔽空。率先启行,簸山丘而奋发;翻蹄散雹,喷风雨以腾骧。曾不逾旬,山戎斯败矣。上以公谋敌必胜,楙功克成,特授紫袍金带,超七阶入朝散大夫、内常侍,赐物二百匹,金银二百两。”开元二十二年(734)墓主奉皇帝之命前往饶乐等城,饶乐城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是唐朝所置的饶乐都督府治所之所在。“熟奚”指归顺唐朝的奚族人,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早在开元十四年(726)玄宗就封“奚饶乐王李鲁苏为奉诚王……以成安公主之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妻鲁苏”[16]。并且早就赐奚王李姓。开元十八年(730)契丹可突于叛乱时,李鲁苏与其妻韦氏遂逃入唐境避难。开元二十年(732),奚人五千帐降唐,唐廷给了大量的赏赐。所谓“熟奚”就是指这些奚人,不过其时叛时附,并不始终如一。

志文曰:“与幽府长史张守珪北逐戎虏,深入贼境,金甲耀日,霜戈蔽空”云云。据《张守珪墓志》载:“(开元)廿一年,复驿占至京,加御史中丞,改幽州长史、营府都督、节度、营田、海运等使。公始至幽府,属降奚叛亡,遂精选骁雄,分命追捕。左萦右拂,斩首擒生,林胡奋气,由是遁迹。”[17]幽州是大都督府,大都督例由皇子兼任,臣下只能任其长史,行使大都督权力。张守珪到任之始,降唐的奚人复叛,被唐军击败,故刘思贤宣慰这批奚人就是此次重新归降的奚人,这一点从上引的“擒生”一句可证之。

张守珪到任后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非这次对叛变奚人的镇压,而是次年对契丹的军事行动。史载:开元二十二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契丹,遣使献捷”[18]。十二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于,传首”[19]。墓主刘思贤可能是奉命宣慰奚人时,参预了张守珪指挥的这次军事行动,因此功遂得升任内常侍。关于此事张九龄所撰的《贺东北累捷状》亦有记述,所谓“今日刘思贤至,奉宣圣旨,垂示臣等,破贼所由,兼见守珪表奏,具承契丹累捷”[20]。所谓“累捷”,就是指这两次胜利。关于此事,《张守珪墓志》亦有记载,所谓“而渠帅可突于,素蕴狼心,忸怀狡计……帐下之士,斩之以降,并奚王屈烈、蕃酋怒厥娘等”[21]。另据《新唐书》载:“守珪既善将,可突于恐,阳请臣而稍趋西北倚突厥。其衙官李过折与可突于内不平,守珪使客王悔阴邀之,以兵围可突于,过折即夜斩可突于、屈烈及支党数十人,自归。守珪使过折统其部,函可突于等首传东都。拜过折北平郡王,为松漠都督。”[22]可知斩可突于的乃是其部下李过折,当然也是在唐军进逼下为了自保而不得已的作为。但上引《新唐书》没有提到斩杀奚王屈烈之事,而《张守珪墓志》有所补充,再从上引的《贺东北累捷状》看,其中提到的“两蕃”,就是指契丹与奚。需要说明的是,墓主刘思贤可能仅参与了开元二十二年六月的这次军事行动,十二月的行动没有参与,因为其已于这年秋季出使吐蕃了,不过其墓志没有记载这次出使活动。

以上根据墓志记载所考之史事,可以补充和丰富史书之记载,尤其是当时在政坛上活跃的宦官的情况。由于史书往往对宦官事迹疏于记载,故墓志资料就显得更加可贵了。其实这一阶层在有唐一代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颇为活跃,也做了不少的贡献,不应因其身份特殊就视而不见,墓主刘思贤仅仅是众多宦官中的一员而已,而且还算不上最有代表性的宦官。

责任编辑:王庆卫)

【注释】

[1]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53页。

[3]《隋书》卷三《炀帝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67页。

[4]《新唐书》卷五《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43页。

[5][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四六九,中华书局,1966年,第2394页。

[6]《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99页。(www.xing528.com)

[7]《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第5233页。

[8]《资治通鉴》卷二一三,中华书局,1956年,第6800页。

[9]《文苑英华》卷四六九张九龄《敕吐蕃赞普书七》,第2394页。

[10]《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六月条《考异》,第6807页。

[11]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第546页。

[12]《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六月条,第6789—6790页。

[13]《旧唐书》卷二〇〇上《安禄山传》,第5369页。

[14][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九三《将帅部·威名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4661页。

[15]《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第374页。

[16]《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正月条,第6770页。

[17]转引自李志凡:《唐张守珪墓志浅释》,《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75页。

[18]《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六月条,第6807页。

[19]《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条,第6807页。

[20]《文苑英华》卷六三七,第3281页。

[21]《唐张守珪墓志浅释》,《唐研究》第5卷,第475页。

[22]《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第61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