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志》载:“文皇建立卅六部,公为望族,赐姓普六如氏。”《魏书·官氏志》载:“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5]《元和姓纂》《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皆同于《魏书》。普陋茹,亦即普六如。《广韵十姥》引《后魏书》,“茹”作“如”[6]。《周书·杨忠传》载为“普六如”,《隋书·高祖纪》载为“普六茹”,《大象志》载为:“普六如”,可见,北周及于隋唐间,“茹”“如”通假。宋元明刻本之《辨证论·十代奉佛篇》将“普六如”作“普录如”,王仲荦先生断为音译之异[7]。
北魏自孝文太和十九年(495)诏改汉姓之后,至西魏间,诏复北族旧姓者,史载两次:第一次是西魏文帝大统十五年(549)五月:“初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8]此次主要是原代人改汉姓者,令复其旧;第二次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十一月:“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部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9]这次则包括北族和汉族。很明显这两次令复旧姓的幕后推手都是权臣宇文泰。普六如徽之志载所指应是后者。可以断定,普六如属鲜卑三十六部著姓之一。宇文泰以北魏早期所属大小部落的名号为氏赐以诸将,作为那些业已消失或被编户齐民的部落的继承人,使由他创立的府兵制更增添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诸史及面世碑志所载氏以或赐姓普六如者甚少,有:《周书·杨忠传》:“魏恭帝初,赐姓普六如氏,行同州事。”[10]《隋书·杨尚希传》:“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11]《周书·武帝纪》《北史·周本纪》建德三年(574)十月均载有杨尚希出使南朝陈的记录[12]。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赐姓普六如氏的杨尚希及杨忠一门在北周间,应该是以普六如为姓行世的,比如:《隋书·高祖纪》载齐王宇文宪谏武帝杀杨坚时直言:“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13]又如,《金石录·目录》卷二十二载:天和三年(568)七月之“后周同州刺史普六如忠墓志”[14]所载为杨忠墓志[15]。然《周书》《北史》在载及他们以及其他赐姓者时,基本上采用的是杨坚令复旧姓后的姓氏。杨忠墓志为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罗新《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等书所不载,其石不知所终。同时,我们也看到以上所知范例尚无原氏者,这或许正反映出,普六如确为史籍所言之鲜卑“三十六国后”——鲜卑早期部落联盟中普六如部之名号,而非流行其后的代北鲜卑氏姓。根据恭帝元年(554)诏和《大业志》所载普六如徽之行迹,基本可以断定,徽之应该在其时随杨忠一起被宇文泰赐姓普六如氏,并归属于杨忠部下,如此,即合于恭帝元年(554)诏之“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大业志》志文、志盖,皆不显普六如徽之姓氏。其缘由盖为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大丞相杨坚令曰:“已前赐姓,皆复其旧。”[16]其时杨坚已换鼎在即,将改开皇,其旨在叫停宇文复古风潮的同时,一扫宇文皇权的存在感。其诏令之力,延及杨隋。然《大业志》亦不著其戚姓,不知何故?或许是为了强调普六如徽之曾与杨家共氏普六如的往事吧。(www.xing528.com)
另,普六如徽之终仕于北周,卒葬于北周,《大业志》虽成于杨隋,按惯例其墓志铭所题应以“大周”或“故周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海莒息三州诸军事三州刺史昌国敬公之墓志铭”为开首。如《隋朝墓志汇编》之《高潭志》,高潭终于北周大象二年,葬于隋开皇二年,其墓志题为《故周殄寇江军益州阳安县令高君墓志铭》[17];又如,同书的《茹洪志》等皆同此例。而《大业志》竟以“隋故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海莒息三州诸军事三州刺史昌国敬公之墓志铭”为标题,悖于惯例。笔者认为,其因或有二:一则从《大业志》文看,杨坚立国后,可能对普六如徽之又作原职诏赠;二则这又是其家族借此向杨隋皇权表白忠诚并欲以覆盖《大象志》对于宇文皇权述忠之所述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