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徐氏父子的葬俗取向与文化环境:纪念碑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三徐氏父子的葬俗取向与文化环境:纪念碑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氏父子的墓葬基本是比照他们在北齐所任官职的级别待遇来安排的,高于在隋代的职级待遇,属于僭越行为。徐氏父子的墓葬由此出现僭越,并表露出心向旧主、与新政权不同心的葬俗取向和情感立场,是得到当地文化环境的认同、包容和支持的。

三徐氏父子的葬俗取向与文化环境:纪念碑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徐之范父子墓葬的文化特征以东魏北齐文化因素最为强烈,表现在石墓门、墓葬壁画、石门吏俑、陶俑等方面;其次是南朝因素,表现在墓葬形制上;北周、隋的文化因素是最弱的,从蹲狮形门砧石约略可窥。这种文化因素的强弱对比与墓志叙述徐氏父子多朝经历的详略程度是一致的,所反映的墓主人的葬俗与情感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说徐氏父子在北齐旧地继承北齐文化因素是顺其自然,那么选择南朝特征的墓葬形制则是刻意而为。这表明徐氏父子对北齐因素的强调和对南朝因素的追求,都是在试图回避受北周、隋因素的影响。徐氏父子的墓葬基本是比照他们在北齐所任官职的级别待遇来安排的,高于在隋代的职级待遇,属于僭越行为。他们能够实现这些出格行为而不遭清算,与青齐地区北魏末年以来形成的较为特殊的文化环境有关。

北魏末年高欢冀郡起兵之时,河北士族“猬起应之”,而青齐士族首鼠两端,反应冷淡、滞后[82]。这一态度的差别导致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士族的主要人物位高权重,能够进入中枢决策机构,成为胡汉共治的主要力量,青齐士族得任高官者则很少。出于内心的不服,东魏北齐青齐士族的墓葬中,常可见与邺城、晋阳不协调的另类行为。墓葬壁画方面,在吸收晋阳、邺城图式的同时,会自行发挥和改变。例如济南马家庄道贵墓[83]墓室西壁的备车出行图,所绘牛车只有车,没有牛。崔芬墓[84]的变化就更多,男、女墓主人本应绘在北壁,却绘在了西壁龛额上,且男、女墓主人非并坐,而是在侍从簇拥下前、后徐行;甬道东、西两壁各有两层门吏图,下层各阴线刻一双手杖剑、斜立侧目的小冠门吏,上层各以一彩绘武士门吏覆盖,两武士均一手杖盾、另一手的腕部悬挂长剑。下层门吏状如晋阳地区的壁画,上层门吏的服饰和姿态则明显自成一套,可见墓主人本欲服从中央,却终改绘,以彰显个性。更大的创举是青齐地区突破了晋阳地区屏风设于帷帐内的局促图式,发展出屏风式壁画的新构图形式。屏风式壁画将屏风覆盖整个壁面,形成整体画面的外轮廓,成为画面的主体,而不再是墓主人身后的衬景,其他题材只能在屏面上表现或成为其附属物。如崔芬墓墓室四壁下部绘屏风画,除南壁东侧两幅未绘的空白屏面外,共绘15幅画面,包含“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舞蹈、牵马、拴马、树木山石等内容。在随葬陶俑方面,临淄崔氏家族墓地[85]别领风骚。东魏崔混墓陶俑的造型和服饰风格与邺城、晋阳差异明显,深目高鼻的武士俑、提罐女侍俑、胡帽俑等都是邺城、晋阳所没有的。北齐崔博墓则出现了单人首蛇身俑、双人首蛇身俑、跪伏俑等特殊俑类。除了青齐墓葬的个性创造,还看到他们对南朝墓葬文化因素的援引。最为著名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墓葬壁画中引入南朝墓葬拼镶砖画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题材。另外,还有石板棺床的设置。如崔博墓墓室右侧有石板平铺的棺床,左侧壁下有一方形石案,应是学自南朝墓葬中以多块石板设置棺座、旁设祭台的做法。崔德墓墓底平铺石板,临朐崔芬墓墓室西部设置数块石板拼接的棺床,大致也是同样的做法。青齐士族的种种不满在墓葬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得到了东魏北齐政权的容忍。或许表明中央政权在青齐士族已无能力军事叛乱的情况下,为不过于激化矛盾,默许他们以这种方式宣泄。徐氏父子死葬于隋初,其时隋中央政府在青齐的统治并不稳固,关中的文化尚在北齐、北周之间博弈,无暇顾及东方的青齐地区。徐氏父子的墓葬由此出现僭越,并表露出心向旧主、与新政权不同心的葬俗取向和情感立场,是得到当地文化环境的认同、包容和支持的。

基于此,我们开始能够理解徐氏父子在家族墓地选择上的深意。徐家虽为山东旧族,但至南方300多年后再次返回北方,并没有在旧郡望东莞姑幕重续家族葬地的意图。从徐之范兄徐之才的墓志[86]中,我们知道他没有埋在山东,而是“葬于邺城西北廿里”。由于改朝换代,徐之范没能像他哥哥那样埋在邺城,而是把家族墓地选定在“金乡县都乡节义里英山之西”。徐敏行则葬在其父“坟之东北十步”。这处墓地就位于今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杨楼村。巧合的是,徐之才后人的墓葬也在山东发现。1978年调查的徐謩墓,墓主人为徐之才的孙子,在墓志中自称“衮州高平人”,于贞观十一年(637)“葬于衮州任城县黄山乡定丘里范山之右”,即今嘉祥县马集镇孟良山[87]。徐之范父子的墓地和徐謩的墓地古时虽在不同的县乡,实际相距并不远,都在今嘉祥县境内。大可推断,随着徐之范父子定葬在兖州,徐之才的子孙也随之而来。青齐地区可为这些前朝的遗老遗少提供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慢慢地去消解思念旧主、不满当朝的愤懑之情。

责任编辑:郑红莉)

【注释】

[1]倪润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清理简报——隋代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文物》1981年第4期。

[3]嘉祥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嘉祥英山二号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4]《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444页。

[5]章红梅:《六朝医家徐氏考辨——以墓志为主要材料》,《史林》2011年第3期。

[6]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中华书局,2016年,第339页。

[7]《梁书》卷五《元帝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127—128、131—133页。

[8]《梁书》卷五《元帝纪》,第113页。

[9]《周书》卷二《文帝纪下》,中华书局,1971年,第33页。

[10]《梁书》卷五《元帝纪》,第131页。

[11]《周书》卷四四《杨乾运传》,第793页。

[12]《梁书》卷六《敬帝纪》,第143—144、149—150页。

[13]《资治通鉴》卷一六七《陈纪一》,中华书局,1956年,第5175页。

[14]《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第343页。

[15]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55—459页。

[16]《梁书》卷五五《豫章王综传》,第823—824页。

[17]《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444页。

[18]《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第445页。

[19]《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第448页。

[20]《隋书》卷三《炀帝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59页。

[21]南京博物院:《江苏宜兴晋墓的第二次发掘》,《考古》1977年第2期。

[22]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句容陈家村西晋南朝墓》,《考古》1966年第3期。

[23]王步艺:《芜湖赭山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2期。

[24]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马鞍山东晋墓清理》,《考古》1980年第6期。

[25]南京博物院:《江苏溧阳果园东晋墓》,《考古》1973年第4期。

[26]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砖瓦厂东晋墓》,《考古》1988年第7期。

[27]无锡市博物馆:《无锡赤墩里东晋墓》,《考古》1985年第11期。

[28]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江苏常州南郊画像、花纹砖墓》,《考古》1994年第12期。

[29]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南郊戚家村画像砖墓》,《文物》1979年第3期。

[30]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港口河阳山南朝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3年第5期。

[31]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区文管所:《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

[32]河北省文管处:《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3期。

[33]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12页。

[35]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年第4期。

[36]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北朝墓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23页。

[37]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3期。

[38]王克林:《北齐库狄迴洛墓》,《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39]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库狄业墓》,《文物》2003年第3期。

[40]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文物》1975年第4期。

[4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75—79页。

[4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0期。(www.xing528.com)

[4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2期。

[4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4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2002年第4期。

[46]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文物》1985年第10期。

[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西安北周安伽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0—11页。

[48]程林泉:《西安北周李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91—400页。

[49]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6期。

[50]厶贝安志编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36—38页。

[5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周郭生墓发掘简报》,《文博》2009年第5期。

[5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考古》2004年7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3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北周史君墓》,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68—78页。

[53]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南京隐龙山南朝墓》,《文物》2002年第7期。

[54]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60年第8、9合期。

[55]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第2期。

[56]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第2期。

[57]《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第2期。

[58]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年第6期。

[59]南京市博物馆、栖霞区文管会:《江苏南京市白龙山南朝墓》,《考古》1998年第12期。

[60]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郊区两座南朝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2期。

[61]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小村南朝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2期。

[62]金琦:《南京甘家巷和童家山六朝墓》,《考古》1963年第6期。

[6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西善桥南朝墓》,《文物》1993年第11期。

[64]南京市博物馆:《江宁东善桥砖瓦一厂南朝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

[6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考古》2008年第6期。

[66]南京博物院:《梁朝桂阳王萧象墓》,《文物》1990年第8期。

[67]南京博物院:《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2期。

[6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简报》,《文物》1966年第1期。

[6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8期。

[7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东郊隋李椿夫妇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5—173页。

[72]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3期。

[7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4—83页。

[7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0期。

[7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朔州市文物局、崇福寺文物管理所:《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2期。

[76]《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第51—52页。

[77]磁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考古》1997年第3期。

[78]《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第94—95、117—120页。

[79]《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第16—17、26—27页。

[80]《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第39—40页。

[8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周宇文俭墓清理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

[82]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83]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文物》1985年第10期。

[8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2002年第4期。

[8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8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55—459页。

[87]李卫星:《山东嘉祥发现唐徐师謩墓》,《考古》198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