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盐
【食物基源】 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加工而成的氯化钠的结晶。
【别名】 盐,咸鹾。
【性味与功效】 咸,寒。泻火凉血,滋肾固齿,通便解毒。
【临床应用】 咽喉肿痛,便秘。
(1)盐汤含漱咽喉,每日数次。功能清热利咽。适用于咽喉肿痛等急、慢性咽喉炎。
(2)用筷头蘸盐,点悬壅垂上。功能泻火消肿。适用于悬壅垂肿痛。
(3)盐4.5 g,绿茶10 g,生姜3 g,煎汤500 ml。功能清热生津解暑。适用于夏季大汗之后烦热、口渴、腹泻。
(4)每日早晚用少量细盐刷牙。功能清热凉血。适用于牙龈出血。
(5)淡盐水洗头。功能健发。适用于防止或减少脱发。
(6)盐6 g,明矾15 g,开水冲化洗患处。功能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疹。
(7)盐500 g,小茴香120 g,炒热,用布包熨患处,每日2次。功能温经通络。适用于风寒痹证、寒湿性关节疼痛。
【成分与营养】 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因来源、制法及夹杂物质的不同,其成分有些差别,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等。
【按语】 盐是人体必需的食品之一,是维持机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人体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中医很早就将盐作为食疗佳品,认为盐内服具有降火益肾的功效,并将它作为清热解毒(消炎、灭菌)的外用药物使用,用它来冲洗清洁伤口。
食盐虽为人体必需的食品,但也不能过量,过量则有害无益,成年人每人每日进食5 g就可满足身体需要;尤其对老年人、高血压、肾脏病、心脏病、肝脏病者来说更应减少每日进入体内的盐分,疾病严重者应该严格忌盐。
2.酱油
【食物基源】 系用面粉或豆类,经蒸罨发酵,加盐、水后制成酱,酱的上层液体状物质(下层糊状物即为酱)。
【别名】 豉油。
【性味与功效】 咸,寒。清热解毒,除烦。
【临床应用】 外用于水火烫伤。
(1)酱油涂体表患处。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水火烫伤(未破溃时)。
(2)酱油、醋等量混合,涂于患处。功能止痒消肿。适用于痒疹。
【成分与营养】 含蛋白质、多肽、酪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等,并含有多量的食盐及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等。
3.酒
【食物基源】 米、麦、黍、高粱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由于原料、浓度与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各种不同的酒类。
【别名】 酿(清者)、盎(浊者)、醇(厚者)、醑(美者)、醍(红色者)。
【性味与功效】 甘,苦,辛,温,有毒。散寒祛风,温阳活血,舒筋活络,利脉止痛,宜引药势。
【临床应用】 风寒痹痛,跌打损伤,心腹冷痛,筋脉挛急。
(1)白酒500 ml,浸入白花蛇1条(洗净,去骨刺,取肉),当归100g,天麻100g,浸泡15日后取酒饮服,每次10ml,每日1~2次。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强筋。适用于脑卒中之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骨酸痛。
(2)白酒500 ml,浸入人参100 g、龙眼肉50 g、冰糖100g,浸泡15日后饮服,每次10ml,每日1~2次。功能补中益气、补血通络。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头晕眼花、神疲乏力。
(3)白酒200 ml,浸入鹿茸30 g,浸泡15日后饮服,每次5 ml,每日1次。功能益肾壮阳。适用于阳痿不育、尿频、腰酸。
(4)白酒500 ml,浸入枸杞子100 g、五味子50 g、龙眼肉30 g,浸泡15日后饮服,每次10ml,每日临睡1次,功能养血安神、养肝和血。适用于失眠多梦、头晕眼花。
(5)黄酒50 ml,鸡蛋1个。鸡蛋打破,倒入碗内加酒、搅匀,每日临睡服1次。功能补血暖胃。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6)黄酒100 ml,青梅30 g。青梅放瓷杯中,加黄酒,再将瓷杯放入笼内蒸20分钟,每次20~30ml。功能健脾和胃、顺气止泻。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泄泻便溏。
(7)白酒200 ml,浸入桂皮50 g、干姜20 g,浸泡10日后饮服,每次10ml,每日2次。功能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
(8)黄酒100 ml,胡桃肉50 g,白糖50 g。胡桃肉捣碎,加白糖,用热黄酒冲入,分2~3次饮服。功能益肾补腰。适用于肾虚腰痛、耳鸣气喘。
(9)黄酒500 ml,浸入红花50 g、当归100g,浸泡15日后饮服,每次15 ml,每日1~2次。功能温经活血。适用于血瘀闭经。
(10)白酒500 ml,浸入鹿茸30 g、海马30 g、当归30 g,浸泡15日后饮服,每次10 ml,每日1~2次。功能温肾壮阳、活血助孕。适用于不孕症。
(11)白酒500ml,浸入新鲜杨梅300 g,浸泡1个月后饮服,每次20ml。功能温脾止泻。适用于寒湿腹泻。
(12)黄酒100ml,蜂蜜50 ml,每次20 ml,每日1~2次,功能温经和血、祛风养血。适用于血虚所致四肢麻木、遍身作痒。
【成分与营养】 酒的品种极多,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情况不同,其成分及浓度相差甚大,但都含有乙醇,高粱酒、烧酒等高浓度蒸馏酒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的低浓度酒,尚含有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常不含糖类,而黄酒、葡萄酒等非蒸馏酒的成分除水、乙醇外还含有葡萄糖、糊精、甘油等。
4.酒酿
【食物基源】 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
【别名】 甜酒酿,酒窝。
【性味与功效】 甘,辛,温。活血补气,散结通乳,消肿托毒。
【临床应用】 产后缺乳。
(1)糯米酒酿1小碗,鸡蛋2个,煮酒酿鸡蛋汤,每日1~2次,每次1碗。功能益气养血、温通乳汁。适用于妇女产后乳汁不通或乳汁缺少。
(2)糯米酒酿100 g,蒲公英50 g。蒲公英水煎取汁100ml,和入酒酿内,每日1~2次,功能清热和血通乳。适用于产后乳汁不通、郁而结块或乳痈初期。
(3)酒酿200 g,苎麻根150 g(鲜嫩者,洗净切碎),捣烂,敷患处。功能活血消散。适用于乳痈初起。
(4)酒酿150 g,菊花15 g,决明子15 g,苍耳子15 g,水煎取汁饮服。功能祛风止痛。适用于风邪所致头痛。
【成分与营养】 酒酿的成分随发酵的进度等具体情况而定,成熟的酒酿除水分外还含乙醇、蛋白质、糖类、酸、灰分等。
【按语】 酒酿催乳之功效较显著,用于产后乳汁缺少者最宜,与其他滋补食品如鸡蛋等一起发奶催乳,功效尤为显著。酒酿性善窜透、升发,故外用有消肿、散结、托毒的功效。凡阴虚内热、湿热内盛者不宜多食。
5.酒糟
【食物基源】 米、麦、高粱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
【别名】 甜糟,糟,红糟,粕,老糟。
【性味与功效】 甘,辛,温。温中消食,散瘀止痛。
【临床应用】 外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
(1)酒糟500 g,糯米150 g,煮糊状,趁温热涂敷患处。功能温经散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瘀血不散。
(2)酒糟500 g,蒸热用盆盛装,将患部置于盆口上,用布盖好,趁热熏蒸,每日1~2次。功能活血消肿。适用于陈伤关节肿痛。
【成分与营养】 所含成分因制酒之原料及酿酒方法的不同而异,如仅经过分离酒液的酒糟中尚含相当量的乙醇,若经蒸吊烧酒后则乙醇的含量就很少。
【按语】 酒糟不直接食用,而是以其糟制食物,如制成糟肉、糟鸡、糟蛋、糟鱼等,糟制的食物具有特殊的酒香,为我国具有特色的食品,不但能去除食物腥味,使味道更为鲜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行气、和血、温中、消食、开胃的功效。本品以外用为主,或用作糟制食物,一般不内服。
6.醋
【食物基源】 以米、麦、高粱或酒、酒糟等食物酿制成的酸味液体。
【别名】 苦酒,淳酢,酢酒,米醋。
【性味与功效】 酸,苦,温。功能活血散瘀,开胃消食,消肿软坚,散瘀破结,解毒杀虫,治癣疗疮。
【临床应用】 消化不良,感冒,高血压,动脉硬化,寄生虫病,晕厥及外用于癣疮。
(1)醋适量,浸入花生仁10粒,每日晚上浸,第二日早晨连醋食下,连食10~15日。功能降压软坚。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
(2)食醋15 ml,生姜汁0.5 ml,温开水适量,调匀徐徐饮服。功能消食和胃。适用于伤食后胃呆腹胀、恶心。
(3)陈醋15 ml,浓茶1杯。浓茶倒入陈醋中,调和乘温热徐徐饮服。功能消食涩肠。适用于消化不良、伤食所致腹泻。
(4)香醋20 ml,加温开水、白糖少许,徐徐饮服。功能和胃降气。适用于胃失和降所致呃逆。
(5)香醋60 ml,葱白10根(洗净,切碎),鲜苦楝根皮60 g(洗净,切碎),加水500 ml煎,浓缩至200 ml,温服。功能驱虫。适用于蛔虫病。
(6)米醋300 ml,小茴香15 g,青皮15 g,水600 ml,煎服。功能理气止痛。适用于疝气作痛。
(7)陈醋500ml,浸入大蒜数个,白糖250 g,1周后食大蒜数瓣。功能杀菌解毒。适用于肠炎腹泻。
(8)醋30 g,红糖30 g,生姜5 g,水适量,煎汤,每日分2次服。功能祛风消散。适用于荨麻疹。
【成分与营养】 醋中含乙酸、琥珀酸、草酸、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及山梨醇等。
【按语】 醋自古以来就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又因它是酸性食物、药物的典型代表,因此多作为酸性的药引用,并以此来加工炮制中药,如醋炒柴胡、醋炒鳖甲等。醋除作内服药外,还常作为外用药,用其调制外敷中药。醋味酸,不宜过食,易伤胃、损齿、不利于筋骨,患溃疡病等胃酸过多者也不宜食。
【科属与学名】 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也可用甜菜榨汁后加工而成。
【别名】 白糖,石蜜,糖霜,白霜糖。
【性味与功效】 甘,平。益气健脾,润肺生津。
【临床应用】 胃脘不舒,中虚腹痛,肺虚咳嗽。
(1)白糖200 g,熟红枣肉500 g,煮膏状,每日20g。功能补中益气、养血补元。适用于气血两虚、脾肾两亏所致神疲乏力、头晕气短、面色萎黄。
(2)白糖50 g,黄酒50 g,水100ml,煮服。功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性腹痛。
(3)白糖100g,生姜5片,水煮服。功能和中散寒,健脾解毒。适用于风寒感冒、中虚脘痛、过食鱼蟹后胃脘不舒、啖蒜韭后口臭。
(4)白糖100g,白萝卜250 g,水煮服。功能润肺化痰。适用于肺虚咳嗽、胸闷痰多。
(5)白糖100g,香醋30 g,煮汤饮。功能醒酒顺气。适用于酒醉。
【成分与营养】 蔗糖为主,可分解为葡萄糖及果糖。
【按语】 白砂糖为甘蔗之茎汁炼制而成,而绵白糖一般为甜菜根等炼制而成,两者性味、功效相同。糖能增加人体的热量。过食可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甚至体重增加,造成肥胖、高脂血症,反而对健康带来不利。老年人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者不宜多食甜食。
8.冰糖
【科属与学名】 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炼制而成,为白砂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
【性味与功效】 甘,平。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
【临床应用】 肺虚咳嗽,干咳少痰,气血两虚所致头晕乏力。
(1)冰糖100g,龙眼肉100 g,蒸煮成膏,每日20 g。功能补气养血。适用于体虚乏力、头晕目花。
(2)冰糖15 g,生梨1个,梨挖去心,装入冰糖蒸熟,食梨及汁。功能润肺化痰。适用于肺虚咳嗽、咯痰不畅。
(3)冰糖20 g,乌梅5个,煎汤饮服。功能生津养胃。适用于发热后口渴咽干、食欲不振。
【成分与营养】 蔗糖为主,可分解为葡萄糖及果糖。
【按语】 冰糖比白砂糖滋补,因此在服用补药补品时,如煎制各种膏滋药、蒸煮白木耳、烧煮桂圆汤时应用冰糖为佳,冰糖其味虽很甘甜,但其性比较平和,相对而言不易留湿生痰化热。
9.赤砂糖
【科属与学名】 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
【别名】 红糖,紫沙糖,黑沙糖。
【性味与功效】 甘,温。温中暖肝,和血化瘀。
【临床应用】 妇女产后,月经不调及虚寒性脘腹疼痛。
(1)红糖100g,益母草30 g,水煎服。功能活血调经暖宫。适用于产妇恶露不净、痛经、崩漏。
(2)红糖100g,鸡蛋2个,水煎服。功能补血调经。适用于妇女血虚、月经不调。
(3)红糖100 g,茶叶20 g,水煎服。功能温中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泻。
(4)红糖150 g,乌梅5个,水煎服。功能温脾涩肠。适用于受寒后腹痛泄泻。
(5)红糖50 g,生姜10 g,水煎慢慢饮服。功能温肺化痰,和胃止呕。适用于风寒犯肺、咳嗽痰多、胃寒呕吐。
【成分与营养】 为蔗糖,经分解为葡萄糖及果糖,并含有铁质、维生素B2、胡萝卜素和烟酸等。
【按语】 赤砂糖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质,对失血较多的产妇可起到补血的作用;其次赤砂糖还含有较丰富的葡萄糖,因此易被机体消化吸收,一般服红糖汤3~5分钟后血糖就会增加,很快会使人感到温暖,有利于活血舒筋,对产妇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赤砂糖内还含有微量的钙、锰、锌等各种元素,不仅对产妇,而且对男女老幼都有一定的益处。
10.饴糖
【科属与学名】 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物。
【别名】 麦芽糖,胶饴,饧糖,软糖。
【性味与功效】 甘,温。缓中补虚,健脾和胃,生津润燥,补肺止咳。
【临床应用】 体虚,胃痛,咳嗽。
(1)饴糖1~2匙,温水化服。功能补中和胃。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不止、面色苍白、体虚贫血。
(2)饴糖150 g,干姜15 g,豆豉30 g。用水1000ml煮豆豉,去渣,加饴糖溶化,再加干姜,煎后分3次服。功能散寒化痰。适用于风寒咳嗽、咯痰不爽。
(3)饴糖50g,白萝卜汁50 g,蒸煮,趁温热徐徐饮服。功能补肺化痰。适用于大人小儿顿咳不止。
(4)饴糖200 g,红皮萝卜200 g(切碎),拌匀,放置一夜,待溶成糖水饮服。功能清热利咽。适用于咳嗽喉痛。
(5)饴糖20 g,砂仁5 g,水煎服。功能和中安胎。适用于胎动不安。
【成分与营养】 以麦芽糖为主。
【按语】 饴糖的药效以质地稠软如胶蜜状者为上品,质地坚硬者较差。中医方剂中常配以饴糖作为补中益气之品,其滋养缓急、强壮补胃的作用比白糖优良。
11.八角茴香
【科属与学名】 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之果实。
【别名】 大茴香,八角香,八角大茴,茴香八角珠。
【性味与功效】 辛,甘,温。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脘腹饱胀,消化不良,疝气作痛及腰痛。
(1)八角茴香10g,加酒煎服,或研末调以白糖服食。功能温中理气。适用于胃脘寒痛。
(2)八角茴香3 g,肉桂3 g,生姜3片,水煎服。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腹胀。
(3)八角茴香30 g,小茴香30 g,研末,水泛为丸,每次5 g,每日1~2次。功能散寒理气、舒肝止痛。适用于疝气少腹胀痛。
(4)八角茴香30 g,炒香,研末,每次5 g,食前用淡盐汤送服,并用糯米500 g,炒热,装布袋内,熨患处。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适用于腰部挫伤或老年筋骨虚弱引起的腰痛。
【成分与营养】 八角茴香果实含挥发油(茴香油)、脂肪油以及蛋白质、树脂等。其中,茴香油的主要成分除茴香醚外,尚有少量甲基胡椒酚、茴香醛、茴香酸、茴香酮等。
【按语】 茴香分大茴香(八角茴香)、小茴香,两者形状各异,但性味及药用功效基本相同,作为调味香料用大茴香为多。阴虚火旺者慎服。
12.丁香
【科属与学名】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别名】 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
【性味与功效】 辛,温。温中止痛,和胃暖肾,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胃痛,呕吐,牙痛。
(1)丁香15个(研末),用甘蔗汁、生姜汁制丸,如莲子大,噙咽。功能和胃降逆。适用于朝食暮吐。
(2)丁香15 g,肉桂9 g,研末,分10份,每次1份,每日3次。功能温胃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3)丁香5 g,柿蒂15 g,研细末,每次3 g,开水送服。功能温胃降逆。适用于呃逆。
(4)丁香油少许滴入蛀孔,或用棉球蘸丁香油塞填孔中。功能散寒止痛。适用于龋齿牙痛。
(5)丁香15 g,加70%乙醇至100ml,浸2日后去渣,搽患处,每日3次。功能利湿疗癣。适用于手足癣作痒。
【成分与营养】 丁香花蕾所含挥发油即为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石竹烯及甲基正戊基酮等。
【按语】 丁香因其形如丁,故名丁香。中医药用分公丁香、母丁香;公丁香是其未开放的花蕾,力足气香,功效较佳;母丁香是其未成熟的果实,气味较淡,功效稍弱,故临床多用公丁香。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食。
13.胡椒
【科属与学名】 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有白胡椒、黑胡椒两种,采未熟果实,干燥后为黑胡椒;成熟果实经加工擦去外皮,即为白胡椒。
【别名】 浮椒,玉椒。
【性味与功效】 辛,热。温中下气,和胃止呕,消痰解毒。
【临床应用】 胃腹寒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1)胡椒粉3 g,生姜3 g,紫苏3 g,水煎服。功能温胃止呕。适用于胃寒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2)胡椒9粒,暖脐膏1张。胡椒研碎,放暖脐膏中央,贴在第2与第3胸椎之间。功能祛风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冒风寒、头痛畏寒。
(3)胡椒50 g,浸入白酒250g内,15日后取少量饮服。功能散寒温中、理气止痛。适用于风寒入里、心腹作痛、呕吐清水。
(4)胡椒5 g,生姜30 g,大枣15 g,水煎,食枣饮汤。功能温中和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胃寒疼痛。
(5)胡椒粉1g,放入白酒20ml内,慢慢饮服。功能温经止痛。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
(6)胡椒50 g,白酒500 g。胡椒浸入白酒内,浸泡10日后,涂于冻疮未溃处,每日1次。功能散寒活血。适用于冻疮未溃。
【成分与营养】 含有胡椒碱等成分,如将胡椒含于口内,能引起血压上升,收缩压平均升高13 mmHg,舒张压升高18 mmHg,均于10~15分钟后复原,对脉搏无显著影响。内服可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并有微弱的抗疟作用,故本品小剂量能增进食欲,大剂量则刺激胃黏膜,引起充血性炎症。胡椒碱有抗惊厥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癎。
【按语】 黑胡椒气味较淡,白胡椒气味峻烈,所以药用以白者为上。凡阴虚有火者忌服。
14.花椒
【科属与学名】 芳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
【别名】 大椒,秦椒,蜀椒,川椒。
【性味与功效】 辛,温,有毒。温中散寒,除湿止呕,杀虫止痛,解鱼腥毒。
【临床应用】 脘腹寒痛,呃逆呕吐,风湿痹痛。
(1)花椒60 g,炒焦研末,每次3 g,每日3次,米汤送服。功能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胃脘寒痛。
(2)花椒6 g,绿豆20 g,水煎服。功能和胃降逆。适用于反胃呕吐。
(3)花椒100 g,炒研,面糊制丸,如梧子大,每次5 g,醋汤送服。功能理气和胃、降逆下气。适用于频频呃逆不止。
(4)花椒6g(微炒),乌梅9 g,水煎服,每日分2~3次饮服。功能安蛔止痛。适用于蛔虫腹痛或胆道蛔虫所致呕吐腹痛。
(5)花椒60 g,生姜10 g,加水300 ml,煎至150 ml,乘热熏洗患处。功能温经通络、活血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6)花椒9 g,生姜24 g,大枣10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能温经止痛。适用于寒性痛经。
【成分与营养】 花椒果实含挥发油,挥发油中含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甾醇及不饱和有机酸等。
花椒对多种杆菌及球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花椒所含挥发油有局部麻醉及止痛作用,并有杀灭猪蛔虫作用,可作驱蛔剂。
【按语】 作为调味品用的花椒,是指花椒果实的果皮,在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取用果皮。所分出的种子名椒目,椒目仅作药物不作调料食物应用,临床上常用椒目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喘逆等,它具有温脾化痰、温肾利水的功效。凡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用花椒。
15.桂皮
【科属与学名】 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
【别名】 肉桂,大桂,紫桂,玉桂。
【性味与功效】 辛,温。温脾和胃,祛风散寒,活血利脉。
【临床应用】 寒性胃痛,腹痛,腹泻,痛经。
(1)桂皮5 g,研细末,每日2次吞服,温开水送下。功能温中止痛。适用于脘腹寒痛。
(2)桂皮5 g,山楂肉10g,红糖30 g,水煎服,于月经来潮前分2次温服。功能温经止痛。适用于经前小腹胀痛。
(3)桂皮6 g,红糖15 g,水煎温服。功能暖宫化瘀。适用于妇女产后腹痛、恶露不净。
(4)桂皮5 g,干姜5 g,水煎服。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适用于风寒入络、关节疼痛。
(5)桂皮6 g,丁香6 g,研细末,放膏药中,贴患儿肚脐。功能温脾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所致腹泻。
【成分与营养】 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即桂皮油),中含水芹烯、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等。
桂皮中含有桂皮油,桂皮油能刺激胃肠道黏膜,使消化吸收功能亢进,能解除胃肠的痉挛性疼痛,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胃肠之蠕动,排除消化道积气,抑制肠内异常发酵。桂皮油还能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解热作用,对痢疾杆菌等细菌尚具有抑制作用。丁香油酚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铜绿假单孢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驱虫作用(对蛔虫),尚有健胃、止痛等作用。
【按语】 作为调味品用的桂皮是指天竺桂等的树皮。另有肉桂是指肉桂的树皮,均属樟科植物,所含成分有许多是相同的。只有桂皮“味薄”,故功效不及肉桂。阴虚有火者忌服。
16.红曲
【食物基源】 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
【别名】 赤曲,红米,福曲。
【性味与功效】 甘,温。健脾消食,活血化瘀。
【临床应用】 消化不良,心腹作痛,恶露不下。
(1)红曲10 g,陈皮10 g,甘草5 g,研细末,每次2g,米汤送服。功能和胃降气。适用于小儿吐逆、消化不良。
(2)红曲10 g,桂皮10 g,小茴香5 g,研细末,每次2 g,每日2~3次。功能温中止痛。适用于寒性胃痛、腹痛。
(3)红曲10 g,黄酒100g,煎汁,乘温服,每次10ml,每日1~2次。功能温中活血。适用于妇人产后瘀血不下、腹中作痛以及月经过少等妇科疾病。
【成分与营养】 红曲霉菌分解后,产生红曲糖化酶、淀粉酶、红曲霉红素、红曲霉黄素及多种氨基酸、有机酸等。
17.茶叶
【科属与学名】 山茶科植物茶的芽叶。
【别名】 苦茶,茗,芽茶,细茶。
【性味与功效】 甘,苦,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
【临床应用】 内热口渴,消化不良,小便不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
(1)茶叶50 g,浓煎1~2盏,温服。功能清热止痢。适用于热毒下痢、久痢不止。
(2)茶叶30 g,水煎浓汁,加红糖30~60 g,再煎至发黑饮服。功能清热止泻。适用于腹泻。
(3)茶叶50g,泡浓茶含漱,每日十多次。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口疮、牙周炎。
(4)茶叶25 g,车前草25 g,竹笋根50 g,水煎服。功能利水退肿。适用于各种水肿。(www.xing528.com)
(5)茶叶25 g,泡浓茶饮服,并口嚼茶叶。功能清除胃热。适用于胃热口臭。
【成分与营养】 茶叶含嘌呤类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并含微量的可可豆碱、茶碱和黄嘌呤。绿茶中含缩合鞣质。茶叶还含挥发油,这是茶叶的香气成分。茶叶所含的咖啡因及茶碱、鞣酸等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的作用,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扩张冠状动脉,松弛平滑肌,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而具有利尿作用。茶叶中的鞣质有收敛肠胃、保持或恢复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的功能。
【按语】 茶叶除杭州的龙井茶闻名于世,安徽的祁红、屯绿,福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云南的滇红,江苏的碧螺春,河南的信阳毛尖等,都是有不同特点的名茶,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绿茶和红茶两类。
茶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近20年来科学家对茶叶从医学保健、生物学、营养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茶叶中除有钙、镁、钾、磷等元素外,还含有硒、锌、锰、钼、铁、硼、钴、镍、氟、镉等微量元素。目前,茶叶的防龋齿、防癌、防辐射和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机体耐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补充机体的营养等功能已被肯定。饮茶对身体的好处很多,也能辅助治疗许多病症,但要应用适当,尤其不宜饮大量浓茶,否则可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失眠等。茶有收敛作用,大量浓茶也能引起乳汁分泌减少,故产妇应加注意,失眠、溃疡病者不宜多饮;服铁剂补血药、麻黄素、阿托品等药时不宜用茶送服,以免减低药效,服人参等补药时也不宜同时饮浓茶。
18.桂花
【科属与学名】 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
【别名】 木犀花,丹桂花。
【性味与功效】 甘,辛,温。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瘀。
【临床应用】 胃痛,腹痛,牙痛,口臭。
(1)桂花3 g,玫瑰花3 g,开水冲泡饮服,每日2~3次。功能和胃理气、温胃散寒。适用于胃寒疼痛、胸闷嗳气、消化不良。
(2)桂花3 g,菊花3 g,开水冲泡漱口,每日2~3次。功能芳香清胃。适用于胃热口臭。
(3)桂花30 g,浸入白酒250 g中,1个月后饮服,痛时服少许。功能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腹中寒痛。
【成分与营养】 含芳香挥发油及木犀苷。
【按语】 桂花其味芳香,于9~10月开花时采收、阴干,拣去杂质,密闭贮藏后采用泡茶、浸酒、盐渍、糖蜜等方法加工食。
19.菊花
【科属与学名】 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别名】 在古代有节华、金精、甘菊、真菊、金蕊等别名;菊花又因产地与品类不同有滁菊,贡菊,杭菊(杭白菊、杭黄菊)等品种。
【性味与功效】 甘,苦,微寒。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临床应用】 风热感冒,头痛,高血压及各种眼科疾病。
(1)菊花6g,茶叶6g,水煎服,每日2次。功能祛风清热解表。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发热。
(2)菊花9 g,决明子9 g,水煎服,每日2次。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适用于高血压及头痛、头晕、目赤肿痛。
(3)菊花、蝉蜕等分,研碎末,每次5 g,每日2次,入蜜少许,水煎服。功能明目祛风、养目祛翳。适用于白内障及头痛羞明、目糊生翳。
(4)菊花50 g,甘草15 g,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疔疮、痈肿。
(5)菊花15g,蒲公英15 g,水煎服,每日2次。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适用于疮疡肿毒。
【成分与营养】 菊花含菊苷、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及微量的维生素B1。药理试验证实菊花有降血压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痢疾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在体外有抑制作用。
【按语】 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常用菊花代茶叶泡茶饮,菊花茶比茶叶清凉,作为药物用的菊花有杭州产的杭白菊,滁县产的滁菊,歙县产的贡菊,河南产的怀菊等。以颜色来分菊花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两种,两者的功效基本相同,但白菊花性味相对甘一些,故清热、解毒、疏风的作用较弱,而平肝明目的作用较强,故常用于高血压以及配伍应用于肝阴虚、肝阳亢所引起的头晕、眼花、目干等。黄菊花性味相对苦一些,所以清热、解毒、疏风的作用较强,故常用于外感头痛发热、疮疡肿痛及目赤肿痛等。
20.玫瑰花
【科属与学名】 蔷薇科植物玫瑰初放的花。
【别名】 徘徊花,笔头花,湖花,刺玫花。
【性味与功效】 甘,微苦,温。理气解郁,和血散瘀。
【临床应用】 脘腹胀痛,月经失调。
(1)玫瑰花研细,开水冲服,每次1~1.5 g。功能利气解郁。适用于肝胃气痛。
(2)玫瑰花(去净蕊蒂,阴干)10 g,五加皮10g,水煎去渣,再加热黄酒25 ml冲服,每日2次。功能活血定痛、祛风散寒。适用于新久风湿痹痛。
(3)玫瑰花6 g,红糖15 g,水煎去渣饮服,每日2次。功能活血调经。适用于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失调。
(4)鲜玫瑰花瓣30 g(捣烂),冰糖15 g,炖服,每日2次。功能祛瘀止血。适用于肺病咳嗽吐血。
(5)玫瑰花5朵,蚕豆花10 g,开水冲泡代茶饮。功能平肝祛风通络。适用于肝风头痛。
【成分与营养】 鲜花含挥发油(玫瑰油),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等。此外,花尚含苦味质、鞣质、脂肪油、有机酸、黄色素、蜡质等。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玫瑰花水煎剂能解除口服锑剂的毒性(小鼠)。
【按语】 玫瑰花以朵大、瓣厚、色紫、鲜艳、香气浓者为佳,在4~6月间,当花蕾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迅速烘干。如晒干者,则颜色和香气均较差。用作蜜饯、糕点等食品的配料。花瓣、根作药用。
21.茉莉花
【科属与学名】 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花。
【别名】 木梨花,柰花,小南强。
【性味与功效】 辛,甘,温。理气解郁,和中辟秽。
【临床应用】 牙痛,胃痛,腹痛。
(1)茉莉花3 g,玳玳花3 g,沸水泡饮服,每日1~2次。功能理气解郁、和胃止痛。适用于胃痛、腹痛、消化不良。
(2)茉莉花3 g,丁香2 g,沸水冲泡,待凉漱口。功能和血止痛。适用于牙痛。
(3)茉莉花根10 g,研粉,临睡吞服。功能止痛安神。适用于头痛、失眠。
(4)茉莉花3 g,薄荷3 g,开水泡饮服,每日1~2次。功能芳香除臭。适用于口臭。
【成分与营养】 鲜花含油,主要成分为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
【按语】 茉莉除其花可作为饮料及药用之外,茉莉叶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茉莉根具有止痛及麻醉的功效,能用于治疗跌损筋骨、龋齿、头顶痛、失眠等,但有一定的毒性。
22.玳玳花
【科属与学名】 芸香科植物玳玳花的花蕾。
【别名】 枳壳花,酸橙花。
【性味与功效】 甘,微苦。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临床应用】 肝郁气滞所致的胃痛、胁痛、腹痛。
(1)玳玳花5 g,陈皮5 g,白糖5 g,开水冲泡饮,每日2~3次。功能理气、解郁、止痛。适用于胃痛、腹痛、胁痛。
(2)玳玳花5 g,枇杷叶5 g,开水冲泡饮,每日2~3次。功能肃肺降气、清肺化痰。适用于气管炎、胸闷、咳嗽有痰。
(3)玳玳花3g,生姜3片,开水冲泡饮,每日2~3次。功能和胃理气、止呕降逆。适用于胃呆、恶心、胃痛、胸闷。
【成分与营养】 含挥发油,油中含柠檬烯、芳香醇、香茅醇等,尚含新橙皮苷和柚皮苷。
【按语】 玳玳花又名玳玳桔,其花蕾为“玳玳花”,其未成熟果实就是中药中的“枳壳”,玳玳花盛产于苏州等地,大多用来制作玳玳花茶,提制芳香油或作中药材用。
23.蔷薇花
【科属与学名】 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
【别名】 刺花,白残花。
【性味与功效】 甘,凉。清热解暑,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临床应用】 夏季感冒,消化不良,胸闷腹胀,口疮,咽痛。
(1)蔷薇花10g,煎汤饮服,每日1~2次。功能清热消暑。适用于暑天感冒发热、口渴呕吐、不思饮食。
(2)蔷薇花3 g,玳玳花3 g,陈皮3 g,煎汤饮服。功能和胃止痛。适用于胸闷胃呆、食欲不佳。
(3)蔷薇花5 g,薄荷3 g,煎汤漱口。熏咽或饮服。功能清热利咽。适用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失音。
(4)蔷薇根100 g,煎浓汁,频频含漱。功能清热疗疮。适用于口舌生疮、日久不愈。
【成分与营养】 含黄芪苷及挥发油。
【按语】 蔷薇的花、枝、根、果实都可供药用,蔷薇花为芳香理气药,用于治疗胃痛、肝痛;蔷薇根为清热活血、祛风利湿药,用于治疗关节炎、跌打损伤、吐血、衄血、便血、月经不调;果实名为营实,为利尿通经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经期腹痛。
24.腊梅花
【科属与学名】 腊梅科植物腊梅的花蕾。
【别名】 蜡梅花,铁筷子花,黄梅花,雪里花。
【性味与功效】 酸,涩,平。解暑生津,顺气止咳。
【临床应用】 梅核气,久咳,干咳。
(1)腊梅花3 g,菊花3 g,决明子3 g,泡茶待凉饮服,每日2次。功能清热平肝、生津止渴。适用于头痛、目赤、发热、口渴。
(2)腊梅花5 g,生梨1个(去皮),冰糖15 g,水煮,饮汤食梨。功能清肺化痰、利肺止咳。适用于久咳不止、干咳少痰。
(3)腊梅花3 g,陈皮3 g,泡茶饮服,每日1~2次。功能理气和胃。适用于胸闷不适、胃呆纳减。
(4)腊梅花5 g,玫瑰花3 g,玳玳花3 g,泡茶饮服,每日2~3次。功能理气解郁。适用于梅核气、咽中哽哽不舒。
【成分与营养】 含挥发油,种子含洋腊梅碱。
【按语】 腊梅花为腊梅的干燥花蕾及花,具有较为显著的镇咳、理气的功效,用其治疗梅核气、久咳不止、百日咳等病症疗效较佳。
25.金银花露
【科属与学名】 忍冬科植物忍冬花蕾(金银花)的蒸馏液。
【别名】 金银露,忍冬花露。
【性味与功效】 甘,平。清热消暑,解毒止渴。
【临床应用】 小儿暑天发热,感冒,中暑,痱子。
(1)金银花露60 g,每日2~3次。功能清热消暑。适用于中暑发热、烦渴少尿。
(2)菊花5 g,开水冲泡,待凉去渣,与金银花露30g调和饮,每日2~3次。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痱子、热毒疮疡。
【成分与营养】 本品为金银花的蒸馏液,金银花中含木犀草素、肌醇及皂苷、鞣质等。
【按语】 金银花露为上海等地区民间常用的小儿清热消暑饮料,在夏季常给婴幼儿饮一些金银花露,以起到清热解毒,预防痱子、疖肿的功效。
26.玉兰花
【科属与学名】 木兰科植物玉兰的花。
【别名】 白木莲,应春花,玉堂春,白玉兰。
【性味与功效】 辛,温。祛风利窍,温中消痰。
【临床应用】 感冒,头痛,高血压,鼻炎。
(1)玉兰花10 g,苍耳子15 g,生姜3片,煎汤饮服,每日2次。功能祛风解表。适用于外感风邪、怕风肢冷、头痛鼻塞。
(2)玉兰花10 g,辛夷3 g,鸡蛋3个,水煮,食蛋饮汤。功能祛风通窍。适用于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
(3)玉兰花5 g,菊花5 g,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2~3次。功能平肝熄风。适用于高血压、血管痉挛性头痛。
【按语】 玉兰花通常是指木兰科植物玉兰的花,而玉兰科植物木兰的花一般称为紫玉兰,或称辛夷,紫玉兰的干燥花蕾即为中药之“辛夷”,是治疗鼻炎、鼻窦炎的要药。
27.薄荷
【科属与学名】 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别名】 蕃荷菜,薄苛。
【性味与功效】 辛,凉。疏风清热,清利咽喉,消暑透疹。
【临床应用】 风邪外感,咽喉热痛,风疹瘙痒。
(1)薄荷叶6g,甘草3g,开水冲泡,每日2次。功能祛风解表。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呕吐。
(2)薄荷叶6 g,冲泡后熏咽喉,待凉漱口及咽喉。功能清热利咽。适用于咽喉疼痛、失音口干。
(3)绿豆100g,煮汤至豆熟时,加薄荷10 g,待凉加白糖,饮服,每日2次。功能解暑清热。适用于夏季中暑、发热头痛。
(4)薄荷2g,蝉蜕2g(研末),温开水冲服。功能清热祛风、止痒。适用于风气瘙痒。
(5)薄荷叶,贴蜂虫螫伤处。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蜂虫螫伤。
【成分与营养】 薄荷含挥发油(薄荷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脑、薄荷酮,还有醋酸薄荷脂及其他萜烯类化合物。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薄荷油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感觉麻痹,故外用有止痛、止痒作用。
【按语】 薄荷取其“清凉”的味觉,在夏季常用于饮料汤羹(如薄荷绿豆汤)、糕饼点心(如薄荷糕)之中,正因为饮用薄荷后口腔咽喉有一种舒适的凉意,所以中医认为它具有清热、利咽的功效,其实这种凉意并非是皮肤、黏膜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致。薄荷含有挥发油,故食用时不宜多煎,阴虚血燥表虚汗多者慎服。
28.桉叶
【科属与学名】 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
【别名】 桉树叶,蓝桉叶。
【性味与功效】 苦,辛,凉。祛风解表,清热利咽。
【临床应用】 风邪外感,咽炎,肠炎。
(1)桉叶10g,茶叶10g,水煎服,每日2次。功能清热利湿。适用于急性肠炎。
(2)桉叶10 g,水煎服,每日2次。功能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风邪、头胀鼻塞、肢节酸痛。
【成分与营养】 桉叶含挥发油。桉叶油对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者服后有祛痰作用。
【按语】 桉叶还可治疗钩虫病、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病、急性扁桃体炎等,外用治疗烧伤有抗感染的功效。
29.牛奶
【科属与学名】 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乳汁。
【别名】 牛乳。
【性味与功效】 甘,平。补气养血,补肺养胃,生津润肠。
【临床应用】 体虚乏力,营养不良,胃痛,便秘。
(1)牛奶250 ml,韭菜汁30 ml,生姜汁5 ml,和匀温服。功能和胃降逆。适用于胃寒作胀、反胃。
(2)牛奶50 ml,生姜汁5 g,和匀,慢慢饮服。功能和胃降逆。适用于小儿呃逆。
(3)牛奶250 g,煮沸,加蜂蜜50 g,白及粉10g,顿服,每日1~2次。功能养胃生肌。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牛奶、大米、大枣煮粥,每日食。功能补气养血。适用于体虚乏力、贫血头晕、面无华色。
(5)牛奶250 ml,蜂蜜50 g,每日清晨空腹服。功能清胃润肠。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成分与营养】 牛奶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也含白蛋白及球蛋白。牛奶的脂肪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脂,也含少量低级脂肪酸,此外还含有少量卵磷脂等。牛奶中的糖主要是乳糖,还含有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C等。
【按语】 牛奶为完全蛋白质食品,含8种必需氨基酸,牛奶脂肪中胆固醇含量比肉、蛋类都低,因此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适宜的营养食物,国外曾有报道认为牛奶具有预防胃癌的功效。
30.羊奶
【科属与学名】 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
【别名】 羊乳。
【性味与功效】 甘,温。养血润燥,益气补虚。
【临床应用】 体虚乏力,慢性肾炎。
(1)鲜羊奶250 ml,每日1~2次,1个月为1个疗程。功能益气补肾。适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
(2)羊奶、牛奶各125 ml,炖沸,每晨空腹服1次。功能养胃止痛。适用于胃虚作痛。
(3)山羊奶,外涂于口疮处。功能生肌托疮。适用于小儿口疮。
【成分与营养】 羊奶内除水分外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及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A等。
【按语】 羊奶与牛奶比较,山羊奶较富含脂肪及蛋白质,而绵羊奶的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更为丰富。就补益和药用角度而言,古代非常重视羊奶的补益功效,认为它是一味养肺、润燥止咳的良药,能治肺痨、咯血等。
31.马奶
【科属与学名】 马科动物马的乳汁。
【别名】 马乳。
【性味与功效】 甘,凉。补血润燥,清热止渴。
【临床应用】 体虚,贫血。
(1)马奶250 ml,温服,每日1~2次。功能养肺润燥。适用于肺虚燥咳、烦热及体虚贫血。
(2)马奶500 ml,每日分2~3次服。功能益肾润燥。适用于糖尿病、口渴易饥。
【成分与营养】 马奶中除水分外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按语】 动物的乳汁中,马奶的药性偏凉,因此具有清热润燥的功效,适宜于治疗血虚烦热、虚劳骨蒸及消渴病。
32.可可
【科属与学名】 梧桐科植物可可树的种子,俗称可可豆,以其榨油为可可豆脂;研粉即可可粉。
【性味与功效】 甘,平,无毒。强壮利尿。
【临床应用】 低血压、低血糖所致的头晕。
(1)可可粉10g,炼乳20 ml,白糖15 g,热开水冲服。功能益气升阳。适用于低血压、低血糖所致头晕目花。
(2)可可粉10g,用蜂蜜少许调糊状,涂口腔溃疡处。功能生肌托表。适用于口腔溃疡。
【成分与营养】 含可可豆碱、少许咖啡因和多量脂肪。
33.咖啡
【科属与学名】 茜草科植物咖啡树的种子,名“咖啡豆”,炒熟研粉即为咖啡,经煮后即为咖啡茶,可作饮料。
【性味与功效】 甘,温,无毒。提神兴奋,强心利尿。
【临床应用】 神疲嗜睡。
(1)咖啡15 g,加水煮沸,过滤加糖25 g,饮服。功能提神兴奋。适用于神疲嗜睡。
(2)咖啡15 g,加水煮成咖啡茶,再加米醋10ml,饮服。功能提神醒酒。适用于酒醉不醒。
【成分与营养】 含咖啡碱、咖啡鞣酸、糖类、脂肪油。
【按语】 咖啡为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失眠者慎服。
34.冰
【食物基源】 0℃以下水凝结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别名】 凌,夏冰。
【性味与功效】 甘,大寒。退热消暑,解渴除烦。
【临床应用】 发热。
(1)冰1块置膻中,或将冰放入冰袋置于额部等处。功能清热降火。适用于高热头痛。
(2)冰块或毛巾浸冰水置于额部。功能清热凉血。适用于鼻出血。
(3)冰1块置剑突下。功能清热醒酒。适用于酒醉。
【成分与营养】 水。
35.雪
【食物基源】 为冬季及寒带天空落下的白色结晶体,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冷至0℃以下凝结而成的。
【别名】 腊雪。
【性味与功效】 甘,寒。清热解毒,醒酒止渴,退黄。
【临床应用】 高热,酒醉。
(1)雪水煎茶煮粥。功能清热生津。适用于发热后口干咽痛。
(2)雪水250 g,加醋20 g,饮服。功能清热醒酒。适用于酒醉。
【成分与营养】 水。
【按语】 雪水属大寒之水,甘冷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治天行时气、瘟疫、小儿热痫狂啼、酒后暴热、黄疸等。外用可洗治急性结膜炎,煎茶煮粥能解热止渴。
36.井水
【食物基源】 为井中之水。
【别名】 井泉水,井华水。
【性味与功效】 甘,平。清热解毒,利水止血。
【临床应用】 发热,口渴。
(1)井水常饮。功能清热利尿。适用于小便热赤。
(2)井水频含漱之。功能清热醒酒。适用于饮酒后齿痛。
【成分与营养】 水及少量无机盐。
【按语】 甘,平,无毒。可治消渴、反胃、热痢、热淋、小便赤涩、出血。
37.泉水
【食物基源】 为山岩、土石间所流出之水。
【别名】 山岩泉水。
【性味与功效】 甘,平。和胃止呕。
【临床应用】 内热口渴,呕吐。
(1)泉水频饮。功能清热生津。适用于发热、口渴。
(2)泉水200 ml,饮服。功能清热、止呕。适用于呕吐。
【成分与营养】 水及少量无机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