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2.5.2-现代营养学:代谢性并发症解决方案

12.5.2-现代营养学:代谢性并发症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5.2.1糖代谢紊乱1.高血糖和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肠外营养时由于大量葡萄糖的输注,机体不能及时利用,尤其是应激状态下,糖异生作用增加、葡萄糖氧化利用下降以及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水平剧增,易发生高血糖及高渗性并发症。

12.5.2-现代营养学:代谢性并发症解决方案

12.5.2.1 糖代谢紊乱

1.高血糖和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 肠外营养时由于大量葡萄糖的输注,机体不能及时利用,尤其是应激状态下,糖异生作用增加、葡萄糖氧化利用下降以及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水平剧增,易发生高血糖及高渗性并发症。当血糖>22.2 mmol/L时,临床上可表现为高渗性利尿(>1 000 ml/h),病人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嗜睡或昏迷,该并发症死亡率高达40%~50%。因此,在开始实施肠外营养的第1天,以给予150~200 g葡萄糖为宜,速度控制在0.5~1 g/(kg·h),第2天摄入75%的总营养需要量。如果血糖稳定或能控制在正常范围,随后可接受全量的营养物质,葡萄糖输注速度逐步增加到1~1.5g/(kg·h),并监测血糖和尿糖。另外,肠外营养支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添加一定量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预防高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高血糖或高渗性昏迷,应立即停止葡萄糖的输注,用低渗盐水950 ml/h的速度输入以降低血渗透压,同时应用胰岛素,并根据血糖、尿糖的监测相应调节胰岛素,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应注意的是需防止因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所致急性脑水肿的发生。目前认为,创伤早期应激较强时,如果血糖连续2次>11.1 mmol/L,或血糖波动较大,可选择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血糖降低过程要平稳,不能太快,也不能降得太低,一般维持在8 mmol/L。随着机体逐渐恢复,创伤应激逐步减轻,血糖也逐渐易于控制,此时可根据血糖水平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如病人有糖尿病史,此时也可加用口服胰岛素。

2.低血糖性休克 经过一段时间的肠外营养,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以适应外源性高浓度葡萄糖诱发的血糖变化。此时如突然中止营养液的输入,因体内胰岛素仍处于较高水平,极易发生低血糖,甚至低血糖昏迷。临床表现为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震颤、乏力,严重者呈休克症状。因此,在单独输注高渗葡萄糖时,应缓慢减速直至停输;或在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后以等渗含糖溶液过渡。最理想的方法是选用全营养混合液方式输注。在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时,也不应突然中断营养液输注,可在高浓度糖溶液输完后,用等渗溶液维持数小时过渡,以免诱发低血糖。低血糖有损中枢神经系统,一经怀疑,应立即测血糖证实,并推注高渗葡萄糖或输注含糖溶液。

12.5.2.2 氨基酸代谢紊乱

早年肠外营养的主要氮源是水解蛋白质,含氨量高,输注后极易发生高血氨症或氮质血症。目前使用的是结晶氨基酸,上述现象已很少发生。氨基酸的浓度和摄入量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耐受性而定,尤其是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危重病人及婴幼儿病人,应通过监测病人的内脏蛋白情况、氮平衡和肾功能进行调节。临床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婴幼儿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摄入过量的氨基酸可能会产生肾前性氮质血症,有时需要通过血透治疗。

临床上在有些情况下可发生血浆氨基酸谱紊乱,如肾衰竭病人接受仅含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制剂时,造成血浆氨基酸谱失衡。严重肝功能损害病人血浆芳香族氨基酸与支链氨基酸比例失调,在摄入较高剂量的氨基酸后容易诱发肝性脑病。因此,对容易产生氨基酸不耐受的病人,应在短时间内改用特殊配方的氨基酸制剂,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2.5.2.3 脂肪代谢紊乱

长期(超过1~3周)接受肠外营养者,如营养液中不含脂肪乳剂,可能发生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出现皮肤干燥、毛发脱落、伤口延迟愈合、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骨骼改变等表现。上述症状时成人一般在缺乏脂肪乳剂1~3周出现,而婴幼儿于数天内发生。预防必需脂肪酸缺乏的最好方法是每日补充脂肪乳剂,每日2%~4%的能量应由亚油酸提供,相当于每周3次提供10%脂肪乳剂500 ml或20%脂肪乳剂250 ml,即可预防必需脂肪酸缺乏。

脂肪乳剂输入过量或过快可导致高三酰甘油血症,影响脂肪清除能力,损害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当临床出现发热、急性消化道溃疡、血小板减少、溶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应疑为脂肪超载综合征,应立即停止输注脂肪乳剂。合理的脂肪乳剂量为三酰甘油1g/(kg·d),输注速度为0.1 g/(kg·h),输注时间不少于8~10小时。对于一些脂肪不耐受病人,脂肪乳剂应适当减量。在较长期应用脂肪乳剂、量较大或脂肪廓清能力受损的病人,应定期作血清浊度试验,以了解机体对脂肪的利用和廓清能力。

少数病人存在脂肪变态现象,可能与作为乳化剂的卵磷脂有关。

12.5.2.4 水、电解质紊乱(www.xing528.com)

在估算肠外营养病人水、电解质需要量时,重要的是需考虑其他途径的液体和电解质摄入量,应根据病人疾病过程、体液及电解质状况、肾功能等因素而定,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主要为低钾、高钾、低钙、低磷和低镁。

1.钾代谢紊乱 当钾供应不足、大量胃肠液丢失或因利尿致钾丢失过多时,可出现低钾血症。临床上出现神经肌肉传导、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律失常。通过补钾即可纠正。

当钾离子补充过多或与氨基酸配比不当,内含较多阳离子型的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时,可置换出细胞内钾离子,引起高钾。此外,严重分解代谢和肾功能不全亦可导致高血钾。可表现为心律失常、传导异常,严重者可致心脏骤停。此时应立即停止引起高钾的药物,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利用钠、钙制剂拮抗钾,必要时进行血透或腹透。

2.低磷血症 长期全肠外营养而又未补充磷制剂可导致低磷血症。低磷时可出现肢体麻木、肌无力、反射减弱、嗜睡、发音和呼吸困难、抽痉,甚至昏迷。明确为低磷时应及时补充。

3.低钙和低镁血症 也是长期全肠外营养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两者的临床症状有时难以鉴别,需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后予以补充。

12.5.2.5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症

维生素是机体代谢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时应注意及时补充,否则可出现各种维生素缺乏,产生一系列症状。禁食超过1个月以上者,可出现微量元素缺乏,最常见的是锌缺乏,其次是铜和铬缺乏。因此,凡长期肠外营养治疗者,应每日补充微量元素。

12.5.2.6 酸碱平衡紊乱

肠外营养时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如某些氨基酸溶液(盐酸精氨酸、盐酸组氨酸)含较多的盐酸盐,输入后可导致高氯性酸中毒。此外,氨基酸代谢本身可产生一些酸性产物,过量时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肠外营养时碳水化合物过量可使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呼吸性酸中毒。一些机械通气的病人,过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导致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引起过度通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