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均为中心静脉,均可置管输液,但后者的管径比前者细,血流量少,易发生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而且,下腔静脉置管时导管多经高位大隐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因导管的静脉入口邻近大腿根部,易受污染,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通道而引起败血症。同时,因输液管需固定于大腿,使病人活动严重受限,护理也不方便。因此,一般不采用下腔静脉置管输液的方法。在婴儿或上腔静脉置管失败、无法行上腔静脉置管时,可选择下腔静脉置管。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有:①经皮穿刺颈内静脉置管;②经锁骨下区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③经锁骨上区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④经皮穿刺颈外静脉置管或切开颈外静脉置管;⑤经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12.3.2.1 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
制造静脉导管的材料由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胺酯、硅橡胶和凡纶等。理想的导管材料应具备:①优越的抗血栓性能;②质地柔软;③组织反应小;④长期应用不会变质;⑤价廉。目前,国内外许多厂家已生产和发展了多种高质量、多功能、使用方便的导管,有些能长期放置,护理方便,不影响日常生活。
根据下述情况,将导管分为几类:
1.穿刺部位 周围或中心导管。
2.穿刺方法 经皮穿刺或皮肤小切口穿刺,或外科切开。
3.治疗时间 短期、长期或永久。
4.静脉与出口点之间的距离 无隧道或有隧道。
5.管腔的数量 单腔、双腔或三腔。
12.3.2.2 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置管应是选择性操作。病人或其家属必须知道有关置管的步骤和利弊。在某些国家,需签订同意书,尽可能让病人多了解关于置管的知识,以便在置管时得到病人的配合。一般而言,置管前应注意静脉结构、血容量、凝血参数、事先有无感染存在和局麻下病人的耐受能力。
50%以上有大静脉血栓的病人可无症状,因此,在置管前,需行超声检查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并回顾以往在置管或穿刺时有无血栓形成病史。穿刺部位和静脉选择应由解剖结构、病人的意愿和操作者的经验决定。病人须充分准备:术前剃除颈部和胸部的毛发,清洁局部皮肤,对能自由活动的病人建议术前淋浴。穿刺应在无菌条件下,由受过良好培训者进行操作,如在手术室应按照外科无菌规则进行操作。
锁骨下或颈静脉置管时,病人应仰卧、头低位,以避免空气栓塞。通常颈部和胸部应消毒、铺巾。局麻下,引导针穿刺引导导管进入静脉。根据动、静脉血的不同特点确定导管插入的是静脉而不是动脉。此后,将导引钢丝进入静脉,其后跟随一个扩张器。通常中心静脉导管可通过导引钢丝,但也可以是用可分离的套管,其后有扩张器的导引钢丝插管,能避免导管与涂有滑石粉手套之间的接触。当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应避开误入锁骨与第1肋之间,以免造成机械性压缩和损伤或导管的脱出。(www.xing528.com)
选择右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更佳,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样理由,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置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置管最好在透视下进行,并在最大吸气相时检查导管末端位置。
对于长期和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通常需做皮下隧道。在置管前,检查病人站位和坐位时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导管出口处。病人,尤其是长期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应能看到并双手触及导管出口处。通常选择肋角处为导管出口,但对有乳房下垂的女性病人,皮下隧道应避免经过乳房组织,出口处要定位于乳房上方或下方。
行皮下隧道有许多方法。目前,导管大多附有行隧道的器材,这使操作过程简单化。原则上有两种基本应用技术:一种是带有不可分离的中心轴导管,先行皮下隧道,再穿刺进静脉;另一种是带有可分离中心轴的导管,则先进入静脉,用同样方法再行皮下隧道。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导管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其外部出口处用2 cm长的永久性袖套装置固定。第1种行皮下隧道的方法是根据导管血管入口处定位;第2种方法是通过合适的出口点定位。完成定位后,必须用一二根缝线固定导管,避免导管闭塞,然后再固定于皮肤,3周后可拆除缝线。
上腔静脉置管无法进行时,可通过股静脉插管,或直接插入大隐静脉或其分支,从而进入下腔静脉。这样,导管要在腹壁行隧道。为了避免导管进入点被污染,皮下隧道要旋转180°,这样可使导管末端在下方。
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最常选用的静脉是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在插入之前,测量入口与第3肋间的距离和导管所要插入的长度。这可以在透视或超声指导下进行,病人头部需转向置管手臂侧。在没有X线监测下进行插管和插管没有成功时,插管后应立即在最大吸气相时拍摄胸片。当在透视下插管时,应在24小时后拍胸片,并注意观察导管和导管末端的定位、有无气胸以及有无胸腔积液。
理论上各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均适于长期肠外营养病人。但是每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需因人而异的应用(表4-12-1)。
表4-12-1 常用中心静脉置管方式比较
12.3.2.3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应用时间的长短与导管的护理质量有直接关系。为预防与导管有关的感染,使导管畅通,根据各种导管使用的原则和常规,必须对导管外部和植入部位仔细护理。导管出口处必须覆盖无菌纱布,或通气良好的防水薄膜。每48小时,或因为纱布潮湿、变脏,就需更换。薄膜可以每周更换2次。处理管道或换药时,均应注意无菌操作。除去原敷料时,导管出口处皮肤要消毒3次。更换新敷料的同时,可在皮肤上涂抗菌药膏。
在每次输注液体后,要用0.9%生理盐水冲洗导管。2次输液之间间隔3~5小时,或导管有压力敏感阀时,无需肝素化。有较长时期不输注液体应当在生理盐水推注后,根据液体量,用100 u/ml肝素帽封管。推注时无须用过大的力气。
中心静脉导管可以用塞子、注射帽或带有压力阀的帽封闭。为防止空气栓塞或血液回流以及随后血栓形成,当连接或脱离输液管和管腔暴露在空气中时,导管要用夹子夹住。永久性的中心静脉导管有关闭夹,在输液和停止输液时,用夹子夹住,使其有短暂的关闭期。标准的中心静脉导管通常没有夹子,因此需要使用带有夹子的特殊延长输液管。这种管道每周换一次,而且比三通开关更好,导管关闭时可不用肝素,并远离输注装置和管道。输液设施更换的时间可以从24小时到1周,这要根据导管和设备的类型,及当地的习惯而定。最好按生产者的标准进行更换。
为避免微生物或其他污染,可使用有滤过装置的输液管道。0.22 mm的滤过装置不能用于“全合一”营养液输注,1.2 mm或5 mm的滤过装置则可以。此外,活性滤过装置必须及时更换。使用有滤过装置的输液管道增加了治疗费用,且需要额外操作。正因如此,只有当添加药物或液体必须经该种管道输注时,才需使用。
导管护理中最重要的是避免不必要的输液管、其他额外装置和开关,用于输营养液的管道只能输注营养液,在准备输注液、连接或拔除输液皮条和关闭不输注导管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用于营养液输注的管道,一定不能用于抽血。如果必须从此处抽血,那么也要注意无菌操作,事后要仔细冲洗使用过的管道。一些作者建议对长期肠外营养者,使用小剂量华发林(1 mg/d),以减少血栓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