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物过敏-现代营养学中的重要内容

食物过敏-现代营养学中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食物过敏又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反应。卵黄蛋白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导致食物过敏。婴幼儿的发病率为0.1%,成年人为2%。

食物过敏-现代营养学中的重要内容

10.2.1.1 定义和分类

1.食物过敏的定义 目前,对于食物过敏尚无确切的定义,它包括机体对某种食物或物质的任何过敏性反应。一般来说,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指个体在摄入某一种食物后,由机体免疫机制调节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并且引起靶器官的功能改变(Tayler,1986)。食物过敏又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反应。前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可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这些症状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涉及了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

2.食物过敏的分类 食物过敏主要分为以下4种类型。

(1)I型变态反应:若肥大细胞和IgE参与反应,则发生速发反应,临床表现为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

(2)Ⅱ型变态反应:若食物抗原附着于宿主组织细胞,特异性IgG或IgM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宿主细胞与抗原的破坏。

(3)Ⅲ型变态反应:若食物抗原在体液中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它们将被血管滤膜组织(如肾小球)截获、沉积、激活补体,导致血管组织受害。

(4)Ⅳ型变态反应: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涉及这种反应,对镍、钴、氯等元素过敏的人也对含有这些元素的食物过敏。通过珠宝或职业暴露而对某种金属过敏的人在摄入含有这些金属食物时会发生过敏性皮炎。

10.2.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在各个年龄组的人群中都会出现,但儿童期往往最先发生这种反应,发病率也比成人高得多。食物是引起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激发过敏的因素是食物中所含有的抗原类物质。同一抗原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则是个体的反应特异性不同所致。

1.食物过敏的病因

(1)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不同食物的致敏性不同,同组食物具有类似的过敏反应,尤以植物性食物更为明显,如对花生过敏的人常对其他豆科类食物有不同程度的过敏。食物过敏的种类亦存在地区差异,北欧和北美沿海地区贝壳类食物过敏较多,花生过敏则在美国比较常见,近年逐渐扩大到欧洲,而地中海地区则以椰壳类水果过敏多见。我国常见的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见表4-10-6。85%以上的儿童食物过敏与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麦、鱼有关,而成人食物过敏通常与花生、坚果、鱼、贝壳类食物有关。

表4-10-6 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1)花生过敏是食物过敏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患者往往是终生的,只有10%的过敏儿童会随年龄的增长产生耐受性。食物过敏人群中有10%~47%的人对花生过敏,其发病率高低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美国人喜欢食用焙烤的花生及其制品,因此,发病率较高(1.1%)。花生过敏原包括多种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组分,相对分子质量为700~100 000。目前发现有9种蛋白质成分能够与花生过敏患者的血清IgE结合,分别是Ara h1、Ara h2、Ara h3、Ara h4、Ara h5、Ara h6、Ara h7、Ara h8和一种脂蛋白,前3种是最主要的过敏成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63500、17000、14000~45 000。

2)大豆过敏比花生过敏的发生率要低,其主要过敏原包括种子贮存蛋白P34、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抑制蛋白、孔尼兹抑制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000、320000~360000、140000~180000、14000、20000,其中大豆球蛋白由6个亚基组成,β-伴大豆球蛋白由3个亚基组成。另外,有2个吸入过敏原蛋白,它们分别是Glym1(有2个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000或7500)、Glym2(80000)。

3)谷物类大麦小麦燕麦通过饮食,也可以通过吸入其谷尘导致食物过敏,尤其是与乳糜泻有关。欧洲人发病率为0.5%,美国人为0.4%。谷物中过敏原包括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的小麦蛋白,40 000的黑麦蛋白,26000和46000的大麦蛋白及60 000的燕麦蛋白,共发现16个与患者血清IgE结合的蛋白。

4)水果中蔷薇科的苹果、水蜜桃、草莓李子和杏都存在食物过敏原,包括:①与花粉过敏原Bet V1具同源性的过敏原成分,相对分子质量约18000;②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0~70000的糖蛋白;③肌动蛋白调节的抑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40000;④磷脂转移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9 000~10000。另外,胶乳-水果过敏综合征常发生在一些水果中,如鳄梨、香蕉木瓜、西番莲、无花果甜瓜芒果猕猴桃、菠萝等,因为在这些水果过敏原中都有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的保守的橡胶蛋白域。

5)蔬菜中,芥末是一种食物调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食用后会出现过敏,芥末的过敏原属于2S球蛋白,其中黄芥末和东方芥末中的过敏原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000和16 000。芹菜是口腔过敏综合征的主要过敏食物,其主要过敏原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0的蛋白质。另外,在30000~70000范围内有数个过敏原成分,包括2个耐热的肌动蛋白。芹菜、桦树及艾蒿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在临床上体现为桦树-艾蒿-芹菜过敏综合征。

6)牛乳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1%~7.5%,且主要见于较小的婴幼儿,一般是暂时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动消失。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被认为是主要过敏原,牛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微量蛋白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30%~50%的牛乳过敏患者对上述这些微量蛋白质过敏。牛乳、驴乳、水牛乳以及山羊乳等哺乳动物乳均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对牛乳过敏的患者也可能对其他乳过敏。

7)鸡蛋过敏的发生率占婴幼儿和儿童食物过敏的35%,占成年人食物过敏的12%,其过敏原主要在蛋清中,包括卵类黏蛋白、卵黏蛋白、卵结合蛋白、卵清蛋白、卵运铁蛋白及溶菌酶。蛋黄中的α-卵黄蛋白和卵黄高磷蛋白也是重要的过敏原。卵黄蛋白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导致食物过敏。

8)对鱼的过敏不容易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通过饮食和呼吸道都可致敏。婴幼儿的发病率为0.1%,成年人为2%。最重要的过敏原蛋白为谷氨酸脱羧酶c1(Gadc1),最初从鳕鱼中发现,称为过敏原M,相对分子质量为12 000,它属于肌肉蛋白组中与钙结合的小白蛋白,具有控制钙离子进出细胞的作用。其三级结构显示了3个结构域,至少有5个IgE结合位点,超过95%的过敏患者血清IgE与该过敏原结合。另外,在鳕鱼中还分离出了其他15个过敏原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200 000。

9)甲壳类水产动物的过敏发生率,婴儿为0.2%,成年人为2%。原肌球蛋白是主要过敏原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36 000,因其蛋白质同源性非常高,故河虾、蟹、鱿鱼、鲍鱼等存在免疫交叉反应。

(2)食物中的抗原:在过敏反应中,抗原也称为过敏原或变应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大多数过敏性食物含有可分为主要和次要过敏原的几种过敏原结构。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8000~36000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它们只构成食物中蛋白质的一部分,如鸡蛋清的抗原性大于蛋黄,前者包含23种不同的糖蛋白,其中卵黏蛋白是最主要的过敏原,约占鸡蛋清的10%,相对分子质量为28000,等电点4.1,由186个氨基酸组成,高度糖基化。牛奶中的主要变应原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球蛋白,分别有65%、61%和51%的牛奶过敏患者对上述蛋白质过敏,另一些蛋白质成分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血清白蛋白尽管含量较少但也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食物过敏原的过敏原性往往受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如番茄成熟时致敏性增强,牛奶烧沸后致敏性降低。致敏蛋白具有对T细胞和B细胞的识别区,产生专一性的IgE抗体。因此,过敏原含有两类抗原决定簇,即T细胞抗原决定簇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一般为少于16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最近对某些植物致敏蛋白的分子基础进行了研究,已鉴定出黑麦草花粉主要过敏原Lolp5的T细胞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T细胞抗原决定簇为两段12肽,处于分子中的105~116、193~204氨基酸残基区段,它在具抗原的细胞表面起作用,参与T细胞识别。B细胞抗原决定簇为7段短肽,多数位于分子的C端,与B细胞表面结合,产生IgE。食物过敏原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食品的加工、制作有密切关系:食物经过烹调之后,其抗原性可能发生改变。如有的患者不能吃生的水果,但能吃水果罐头,因为水果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要经过高温灭菌,可能是高温破坏了水果的抗原性;有的患者不能吃煮花生,但能吃炸花生,也可能是炸花生的温度高于煮花生并将其中的抗原破坏之缘故。

2)食物过敏原之间的交叉性:比如在牛奶和牛肉之间、鸡肉和鸡蛋之间,都存在着交叉抗原性。

3)进口和少见的食物过敏者较常见:一些最初进口到我国的食品,如伊拉克蜜枣、橡皮鱼、开心果腰果等,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都会引起一些食物过敏的发生。

4)食入量:食物过敏和其他变态反应一样,反应的发生与否主要不是决定于接触抗原物质的量,而是决定于抗原的性质。如有人只吃几粒芝麻便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牛奶过敏者不能吃牛奶和酸奶,甚至闻到牛奶的气味都会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但是,过敏反应的程度与抗原接触量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隐蔽的迟发反应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当患者的反应性不强时,少量接触可以不产生临床症状,而大量接触时则可表现出临床症状。我国民间有食物相克的说法,意思是有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否则将引起相克而造成不良后果。这其中也有食物过敏的因素。它多半是一种较轻的食物变态反应。这种轻型变态反应在单食用一种致敏食物时可以不表现出来;当同时食用两种或多种致敏食物时,则由于反应的叠加而引起临床表现;也可能是由于一种食物加速了另一种致敏食物的吸收而促使另一致敏食物的变态反应症状表现出来;或由于一种食物对胃肠系统的刺激降低了消化道的反应阈而使原本不表现出的反应表现出来。

2.食物过敏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这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异性变态反应,即IgE调节的变态反应的发生一般有家族性倾向。如果父母双方都是特异性变态反应者,则其子女患该病的危险性为47%~100%,当父母一方为特异性变态反应者时,则子女患该病的危险性为13%。

(2)过敏原暴露:这是发生食物过敏的先决条件。食物中的抗原是可以进入人体的,尤其是在婴幼儿有胃肠炎症的情况下,抗原因为具有渗透性而进入体内。婴儿可能会被母乳中的某种抗原致敏。在这种情况下,当婴儿第一次接触食物中的该抗原后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婴幼儿之所以对多种抗原敏感,主要是因为肠道所分泌的SIgA相对少,肠道功能不成熟,免疫机制不完备。

(3)肠道通透性异常:发育不完全或者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可以吸收未经分解的过敏原整蛋白。在婴儿早期时胃肠道的穿透性最强,以后随着胃肠道的成熟度而下降。此外,如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发育过早以及免疫力缺陷等均可以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强,成为食物过敏的危险因素。

(4)环境因素:食物过敏原与其他抗原的作用效果是相加的,环境因素可能促使食物过敏发生。某种可能致敏的食物在少量摄入时可能不会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但当环境或季节改变,使环境中的可吸入抗原增加时,就会出现或增加食物过敏的临床症状。常见的可吸入抗原包括室内尘螨、羽毛、动物皮屑、花粉、真菌以及谷尘等。运动诱导性过敏,即在机体食入某种食物之后,紧接着进行剧烈的运动,于2小时之内发生的过敏反应。这时发现患者体内组胺释放增多,细胞膜变性。其他可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还包括香烟、紧张压力、运动、寒冷等。

3.食物过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www.xing528.com)

(1)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包括食物过敏原的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在致敏阶段,机体接触过敏性食物后,产生反应性IgE抗体。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胃肠道尚不健全,通透性高,食物中的过敏原进入到体液中,可以选择性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然后IgE抗体的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完成致敏过程。在正常状态下的人群,对从呼吸道吸入和通过胃肠道摄入的过敏原可以产生免疫耐受。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通过这些途径进入的过敏原则可使机体处于致敏阶段。在激发阶段,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出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腺素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大量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目前,在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中涉及胃肠道黏膜与食物蛋白的相互作用、食物过敏原的结构特征、各种动物模型以及各种免疫细胞等。与食物过敏相关的主要免疫细胞包括以下几种。

1)M细胞:这是一种肠道上皮细胞,可将过敏原迅速转移到抗原递呈细胞,然后递呈给Peyer结中T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中,故被称为食物过敏原的港口。近年来实验表明,M细胞可使Th2细胞向Th1细胞变化。

2)肠上皮细胞:可运载、加工和递呈食物过敏原至调节T细胞,在细胞表面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起到抗原递呈作用。另外,据研究表明,食物过敏患者的肠上皮细胞在IL-4作用下,可通过CD23耐受的肠上皮细胞将IgE与过敏原的复合物快速传递给肠黏膜肥大细胞,这条途径可保护食物过敏原不降解并使IgE穿过肠上皮细胞。

3)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如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不但接触抗原,而且直接激活T细胞;也可通过其细胞表面表达Toll样受体并识别抗原,进一步激发过敏反应的级联反应信号,促进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如IL-9、IL-13,其中IL-13与生成IgE的类别转换密切相关,IL-9可以促进Th细胞的生长,增强特异性IgE的反应。没有共刺激潜能的抗原递呈细胞,通过T细胞效应因子和辅助因子的作用,可导致免疫耐受。

4)γδT细胞:在口腔耐受(oral tolerance)中发挥重要作用,是Th2型细胞因子IL-13的重要来源。在食物过敏患者患病期的小肠黏膜中,γδT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在没有MHC限制的情况下,通过TCR1作用,γδT细胞能识别完整的蛋白质。因此,它与构象型表位导致的食物过敏关系密切。

5)肥大细胞:存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IL-4在干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促进肥大细胞扩增并保持其活力。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Ig E交联,导致释放已存在或新合成的介质Th2型细胞因子IL-3、IL-5和IL-13,并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他相关炎症细胞,产生过敏反应。

6)嗜酸性粒细胞:分布在健康人群的胃肠道黏膜的固有层,可作为抗原递呈细胞促进Th2细胞在发炎组织中生长并增强Th2的免疫反应。但是,在过敏患者中它的形态、分布、数目、功能均不同,以便其很容易通过IgE受体被激活,产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和IL-5,从而介导皮肤及黏膜Ⅰ型超敏反应,对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起重要作用。

(2)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中,一系列胃肠道紊乱,包括食物蛋白刺激的结肠炎,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的胃肠炎、乳糜泻等主要是非IgE介导的。在这类过敏反应中,释放Th2细胞因子及缺乏调节T细胞的细胞因子是导致食物过敏的重要因素。目前,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机制并不很清楚,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如食物导致的特应性皮炎是由于过敏食物激发T细胞,通过T细胞表达皮肤归巢淋巴抗原而形成。由于牛乳对T细胞刺激反应导致的α-肿瘤坏死因子的升高,可导致肠炎综合征。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只有食物过敏原同时出现在呼吸道和胃肠道时,才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食管炎,这一致病过程主要受趋化因子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的影响,它们主要提供一种嗜酸性粒细胞的归巢信号。目前,对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研究最多的是乳糜泻,这种紊乱是由于醇溶朊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所致,脱酰胺的醇溶朊会加强这种免疫反应。另外,体内一些化学组胺释放剂以及含有组胺的食物(巧克力、西红柿、草莓)都会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引起过敏反应。

4.食物过敏的肠道病理生理改变 胃肠道是一个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巨大的黏膜屏障,其功能是吸收消化食物、排泄废物。消化道每日暴露于大量的外源性蛋白质,但食物过敏很少发生,主要依赖于胃肠道的非免疫性和免疫性防御机制。非免疫性防御机制包括胃酸和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胃肠蠕动、黏液分泌等改变食物抗原分子结构,使之成为无抗原性或低抗原性物质。免疫性防御机制主要指胃肠道局部的免疫系统,即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包括散在分布于整个肠黏膜的集合淋巴滤泡、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肠系膜淋巴结。这个局部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无害的异体蛋白质抗原、共生的微生物及有害的病原体。获得性黏膜免疫能够对有害的病原体产生快速、有效的免疫反应,对无害的异体蛋白质抗原则产生特异性口服耐受(oral tolerance)。目前认为口服耐受的发生与T细胞无反应性(T cell anergy)有关,也可能与T调节细胞有关。肠道上皮细胞在口服耐受中起主要的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s)作用;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4、IL-10有利于耐受的发生;T调节细胞(Th3和Tr1)分泌TGF-β也有利于耐受的发生。另外,肠道菌群在口服耐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10.2.1.3 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食物过敏所发生的症状有多种,其中消化系统症状是最常见的,其次是皮肤和呼吸道系统的症状。Minfork等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有70%表现为胃肠道症状,24%为皮肤症状,6%为呼吸道症状,其中呼吸道症状多是伴随其他症状一同出现的。

(1)全身反应:食物过敏是一种急性的、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出现与食物暴露有明确的时间关系。过敏反应可影响机体的任何系统,其中最危险的过敏反应是系统性过敏反应(systemic anaphylaxis),其症状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发绀血压降低、血管性水肿、荨麻疹、腹泻,甚至可引起死亡。摄入过敏原数分钟后,鼻咽及胃肠道就可出现症状,包括瘙痒症,而且唇、舌、软腭水肿,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相继出现。有一种被称为口腔过敏综合征的现象是指所有症状都出现在口腔及咽部,往往发生在各种新鲜水果与蔬菜的过敏反应之中。

(2)胃肠道表现:当患者接触到敏感食物之后,某些过敏患者即可出现口唇痒、麻木、肿胀,进而出现舌体麻木、活动不便、舌体和软腭水肿,咽痒、异物感、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大便有较多的黏液或呈稀水样便。

婴儿在出生后1周至3个月内可因为牛奶或大豆蛋白引起肠炎,同时还有迁延性的腹泻和喷射性的呕吐,甚至因此而引起失水,粪便中潜血、肠绞痛,多在出生2~4周内出现。病儿不断啼哭、腹胀、鼓气、双腿有时向上卷起,这些症状可能与异性蛋白质的摄入有关。

(3)呼吸系统表现:食物过敏可引发哮喘,但常被忽视。单独由食物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较少见,往往作为哮喘的前驱症状。文献也有报道食物过敏所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和肺泡炎。

(4)偏头痛:在排除其他引起偏头痛的病因之后,或用其他治疗措施无疗效时,可以考虑食物过敏是否为致病的原因,其中以牛奶、鸡蛋、芝麻和花生最为主要。

(5)其他:近年来还有学者认为,食物过敏可导致儿童多动症,或者某些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兴奋、乏力、全身不适等),甚至有人认为食物过敏可能与某些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心律紊乱等有关。

2.诊断 食物过敏的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因为人类的食物品种繁多,很多属于综合性食物。很难将全部食物一一对病人进行特异性皮试,而且皮试的正确率也不高,所以特异性诊断尚不完善。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病史:询问病史,根据饮食及各种生活习惯,从中发现可疑的致敏食物。同时,询问家族过敏史。

(2)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婴儿头围、生长发育状况和症状发生时的关系、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过敏性体质的证据如湿疹、过敏性皮炎、哮喘等。

(3)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对筛选病人有用,但不能用以诊断食物过敏。免疫学检测可帮助确定可疑的致敏食物或证实免疫机制,可靠的实验有皮肤划痕实验、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酶免疫测定;不可靠的实验有细胞毒性试验、舌下试验、激发试验和中和作用、运动试验。但要注意,有抗体不等于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并不是所有对食物的免疫反应都引起过敏,因此,对抗体阳性的病人不必推荐去除某相应食物的膳食。

(4)饮食日志:记录每日、每餐饮食,记录当日发生的症状,分析症状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5)排除膳食或激发试验:排除试验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DBPCFC)被认为是当前的“金”标准。即采用食物排除法,逐项去除食物中的可疑致敏物并作记录,如果某种食物去除后症状可获改善,可初步得以确认。再次给予同样的食物,重现过敏症状,即可确诊为食物过敏。

10.2.1.4 防治

1.预防措施 食物过敏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对于那些父母双亲或单亲是食物过敏患者的婴幼儿,其患病概率比其他婴幼儿要高。早在2000年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就对这些高危婴幼儿提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哺乳1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哺乳期间,可以选择食用低过敏的配方食品作为高危婴幼儿的母乳补充剂;对花生和其他坚果等过敏的母亲在哺乳期间应该避免食用花生及其他坚果,且视情况避免食用鸡蛋、牛乳、鱼;小儿出生半年后才喂固体食物,1年后喂乳制品,2年后食鸡蛋,3年后吃花生等坚果;过敏孕妇在怀孕期间除不吃花生外,可以考虑不忌口,忌口的母亲应该考虑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

对于儿童和成人的食物过敏患者,严格避免过敏食物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对食物过敏患者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要让患者学习食物过敏的基本知识、了解食物过敏原的种类及食品存在的各种免疫交叉反应,学会正确阅读食品标签从而选择安全的食物,如乳清中就含有过敏原成分,对于严重的食物过敏患者,从4岁起就可接受注射肾上腺素的教育,为了防止意外,平时外出需携带肾上腺素和急救卡,一旦误食过敏食物,马上注射肾上腺素自救,注意将针头在肌肉内保持10秒,如果15~20分钟后没有明显减轻症状,可以注射第2针,一般注射1次后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对于成人,要注意以往的食物过敏史,避免食入致过敏食物,或者在不引起症状的前提下,每次少量食用,逐渐起到脱敏的效果。

2.治疗措施 迄今为止,食物过敏尚无特效疗法,严格避免食用过敏食物是患者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食物配料的多样化,使食物的组成变得十分复杂,食物过敏患者很难避免遭受危害。目前,食物过敏的治疗包括传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非特异性的免疫治疗及自然疗法。

(1)避免疗法:从患者饮食中完全免去致敏食物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当明确找出过敏源之后,即完全停止食用该种食物。例如,牛奶过敏者则不再食牛奶、奶油蛋糕、冰淇淋等一切奶制品。

(2)特异性的免疫治疗:即脱敏疗法,对于营养价值较高的而又需常食用的食品,可采用口服脱敏疗法。例如,对鸡蛋过敏可将1个蛋稀释至1 000~10 000倍,食其1份,如无症状发生,则逐日增加食量。增加的量以不引起病变为度。如此经过数周或数月,有些患者耐受程度可以达到正常人的食用量。或者采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过敏患者注射小剂量的过敏原,通过调节Th2与Th1平衡关系提高IFN-γ及IL-10的水平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吸入性食物过敏有很好的疗效。由于一些不良反应的高风险性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还在进行很多探索,如抗原、佐剂以及免疫途径的传递系统(如抗原的微囊化、DNA疫苗)等。

(3)非特异性的免疫治疗:包括抗-IgE的治疗和细胞因子的治疗。抗-IgE抗体的应用可阻止IgE的介导作用。目前,临床第Ⅱ期的研究表明,人源化的抗-IgE抗体对治疗花生过敏有明显疗效。另外,抗肥大细胞IgE受体的抗体也在临床实验阶段。在食物过敏反应中,细胞因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采用抗体中和细胞因子以切断其信号传导也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4)自然疗法: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中草药具有下调Th2和IgE作用。在治疗人的花生过敏和牛乳过敏方面,中草药显示了较好作用。益生菌疗法主要通过调整肠道菌群、黏膜免疫并纠正肠道的渗透性达到治疗目的。益生菌在食物过敏治疗中显示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进一步深入探讨。

(5)食物加工处理:一些瓜果引起的过敏,如生食桃、李、番茄等过敏,可以将瓜果煮熟,试用熟食。生食中的过敏原经过煮沸被破坏,常可防止过敏的发生。对牛奶、乳糖、或肉类过敏者,可先用相应的酶如糜蛋白酶、凝乳酶、乳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对食物进行处理后再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