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1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其中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最为常见。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是上腹疼痛,以及其他消化不良表现,严重者可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摄入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营养状况与慢性胃炎病人的营养状况相似,由于长期上腹疼痛及消化不良症状,病人食欲降低,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贫血及各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同时伴体重减轻。
4.3.2.2 消化性溃疡的营养防治
1.膳食因素与消化性溃疡 胃或十二指肠的溃疡病灶经常受到胃酸和食物的刺激,故其发生、发展以及症状轻重与膳食有密切关系。膳食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如酒、浓茶、咖啡和某些饮料能刺激胃酸分泌,摄入后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但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长期引用会增加发生溃疡的危险性。
(1)酒精:高浓度的酒精可损伤胃黏膜对氢离子的屏障作用,可能引起胃黏膜出血等损伤。但迄今为止仍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些损伤作用可导致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至于酒精对胃黏膜酸分泌的作用,虽仍有不同看法存在,但一般可归纳为双相性剂量反应。当酒精浓度为1%~4%时,呈刺激反应,而更高浓度时对酸分泌则无刺激反应或呈抑制性反应。
(2)咖啡:胃酸分泌的强烈刺激剂,可能因食管返流增强而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但咖啡因并非产生这一反应的唯一因素。迄今为止,仍无证据表明咖啡本身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危险因素。
(3)脂肪:饮食中的脂肪能强烈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抑制胃的排空,使食物在胃内停留延长,促进胃酸分泌,同时加剧胆汁返流。但是,曾有研究推测,膳食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致病因素,因可能引起黏膜类前列腺素缺乏,但实验资料结果并不一致。也有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因其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与繁殖。
(4)牛奶:曾被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认为可中和胃酸。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牛奶中含有钙和蛋白质,是一种强烈的促分泌剂,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可能比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但动物实验也证明,牛奶,特别是其中所含的磷脂成分可减轻酸诱发的黏膜损伤,并对化学制剂诱发急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具有保护作用。因此,牛奶中可能含有某些抗溃疡因子,而发挥比本身刺激酸分泌作用更大的保护机制,但需注意,其并不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5)调味品:红椒、黑胡椒等可能引起与阿司匹林所致相似的急性、浅表性胃黏膜损伤,但尚不能肯定摄食辣椒或其他香料食品可能妨碍溃疡愈合。高盐饮食则因为可能对胃黏膜有损伤而增加GU发生的危险性。
2.消化性溃疡的营养治疗 消化性溃疡营养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机体营养状况。(www.xing528.com)
(1)急性期:在溃疡的急性发作期,特别是并发出血时,应暂禁食,使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肠道蠕动减少。当出血得到控制,可进冷或微温的流质,因为如果流质温度过高可能引起再次出血。此时可选用米汤、鱼汤、鸡汤等,每日6次左右,每次100~150ml。出血停止后可进少渣半流质。
(2)恢复期:进入恢复期后,应选择适当的饮食,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食物侵蚀作用,防止复发。
1)饮食禁忌:避免酒精、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粗糙生硬的食物。
2)能量和营养素供给充足:以对胃酸分泌影响较小的糖类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但不宜多用精制双糖;脂肪因其对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尚存争议,故应根据个体实际需要确定摄入量,一般占总能量的20%~25%;蛋白质虽有微弱的中和胃酸作用,但其消化产物多肽及氨基酸是一种胃酸分泌的强烈刺激剂,故蛋白质供给也以需要为宜,应避免高蛋白饮食,一般1 kg理想体重给予1 g左右。如患者存在缺铁性贫血或恶性贫血,注意相应地给予富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必要时使用补充剂。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就餐定时定量,每餐进食不宜过饱,避免睡前进餐。提倡细嚼慢咽的进食方式,口腔内充分咀嚼后的食物可减少对消化道的机械性刺激,并能增加唾液的分泌、中和胃酸。同时注意进餐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及抑郁,以免影响溃疡愈合。
(3)术后远期:部分伴有出血或穿孔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取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而对于术后5~10年或以上的远期患者,常可伴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与代谢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是体重减轻、贫血和代谢性骨病等,需予以纠正。
1)体重减轻:指术后不能恢复原来体重或不能维持正常体重。约有半数的胃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体重下降,全胃切除者更为多见且严重,呈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摄入量不足,当然也与不同胃肠重建术式和方法对营养素吸收的影响相关。长期饮食调节非常重要,此时宜适当提高维生素、蛋白质和能量的供给量。
2)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为10%~20%,与饮食中缺铁、胃酸过低、铁剂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吸收障碍等因素相关。可多进食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肾、肉类、大豆等,必要时加服铁剂,并特别注意少饮浓茶和咖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黏膜内因子减少、盐酸缺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所致,少数合并叶酸缺乏。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则可多进食肝、肾、肉类、家禽、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可服用维生素C及叶酸制剂。
3)代谢性骨病:约30%的病人术后远期发生代谢性骨病,包括骨软化和骨质疏松。治疗时可在饮食中增加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量,多食用牛奶、鱼类等含钙丰富的食品。口服钙剂的同时服用维生素D制剂。
(王 晔 钟 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