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铁,位居第二位。由于其对维持人体健康和营养的重要性,近来日益受到重视。早在19世纪已经发现锌为植物生长所必需,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了解锌与动物生长及健康的关系,但直至1963年Praead才首先提出人类缺锌的问题。20年来,锌对人的体格生长、发育及健康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重视。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缺乏将导致多种功能紊乱。
2.4.1.1 锌缺乏的主要原因
1.摄入不足 食物中含锌不足为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母乳中锌的生物利用率比牛乳或大豆蛋白高,推测这与母乳中一种低分子量成分有关。母乳中的蛋白质与锌结合,被认为比牛乳更容易消化吸收。人工喂养的小儿容易发生锌缺乏。较大的小儿,需及时添加辅食,添加含锌丰富的动物性蛋白质。如小儿生长速度较快,易发生锌的相对摄入不足。如给患儿予不含锌的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也可导致锌缺乏。
2.肠道吸收不良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胆囊纤维化、肠道感染等疾病,均可减少锌的吸收。谷类食物中含植酸盐或纤维素,可造成锌的吸收不良。当食物中其他二价离子过多,也可影响锌的吸收。
3.丢失过多 钩虫病、疟疾可造成反复失血、溶血,引起锌的丢失。外伤、烧伤和手术时,因血锌动员到创伤组织处利用,造成血锌降低。大量出汗也会造成锌的丢失过多。
4.疾病 长期感染、发热时的锌需要量增加,同时食欲减退,如不及时补充,则导致锌缺乏。此外,遗传性的吸收障碍性疾病、肠病性肢端皮炎也可引起锌吸收不良。
5.药物影响 一些药物如长期使用金属螯合剂(如青霉胺、四环素、EDTA等),可降低锌的吸收率及生物活性,这些金属螯合剂与锌结合从肠道排出体外,造成锌的缺乏。
2.4.1.2 锌缺乏的临床表现
锌缺乏的临床表现是一种或多种生物学活性降低的结果,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不同原因和不同程度的缺锌,对器官、组织和代谢的影响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或症状组合。
1.生长缓慢 儿童期缺锌的典型表现是生理性生长速度缓慢。缺锌妨碍了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酶的活性,导致小儿的生长发育迟缓。缺锌小儿的身高、体重常低于正常同龄儿,严重者可出现侏儒症。缺锌小儿补锌后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恢复明显。
2.厌食、食欲降低 缺锌后常引起口腔黏膜增生及角化不全,易于脱落,而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可以掩盖和阻塞舌乳头中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难以接触味蕾,不易引起味觉和促进引起食欲。此外,缺锌对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酶的代谢均有影响,使含锌酶的活性降低,对味蕾的结构和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使食欲减退。
3.异食癖 在缺锌的小儿中,常发现有食土、纸张、墙皮及其他嗜异物的现象,补锌后症状好转。患肠道寄生虫的儿童常常出现异食症,可能是由于继发性锌缺乏所致。
4.免疫功能下降 锌缺乏病人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腹泻等。实验证明,缺锌使小儿的免疫功能受损,补锌后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改善。
5.伤口愈合缓慢 有资料表明,锌治疗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可促使烧伤后上皮的修复。缺锌后,DNA和RNA合成量减少,创伤处颗粒组织中的胶原减少,肉芽组织易于破坏,使创伤、瘘管、溃疡、烧伤等愈合困难。
6.皮肤损害 皮肤损害的表现为肠病性肢端皮炎,严重的表现为各种皮疹、大疱性皮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的特征多为糜烂性、对称性,常呈急性皮炎,也可表现为过度角化。有部分小儿表现为不规则散乱的脱发,头发呈红色或浅色,锌治疗后头发颜色变深。
2.4.1.3 锌缺乏的评价(www.xing528.com)
评价体内锌的营养状况仍较困难。目前在临床诊断中,敏感而特异的锌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仍然不充分。测定血清(浆)锌、白细胞锌、红细胞锌、发锌、尿锌及唾液锌,都曾作为锌的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但均未形成一致意见,因为都不是十分理想的评价指标。
1.血清(浆)锌 目前临床上血清(浆)锌的测定是比较常用的指标。正常值为13.8 μmol/L(11.5~22.95 μmol/L)。由于血清锌主要与白蛋白结合,故肝肾疾病、急慢性感染、应激状态和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锌浓度下降,此外还受环境、近期饮食含锌量的影响;急性缺锌时因组织分解增加,血锌水平仍可在正常范围内,因而测定时需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2.发锌 发锌可作为慢性锌缺乏的参考指标,具有采样无痛苦、样品易保存和运输、检测方法简便的优点,但受头发生长速度、环境污染、洗涤方法、采集部位的影响,故误诊率和漏诊率可高达20%~30%,因而并非是判断锌营养状况的可靠指标,且发锌的含量难以反映近期锌的动态。因该方法简便,容易被接受,故可作为群体锌营养状况以及环境污染的检测指标。不能作为判断个体锌营养状况的可靠依据。
3.尿锌 尿锌能反映锌的代谢水平,参考值为2.3~18.4μmol/24 h,但受尿量及近期膳食摄入锌的影响,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如血锌、发锌、尿锌三者同时测定,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白细胞锌 白细胞锌虽是反映人体锌营养水平较灵敏的指标,但测定时需要的血量较多(至少为5 ml),且操作复杂,故不是临床常用的指标。
5.碱性磷酸酶活性 因锌参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中心的形成,故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助于反映锌营养状况,缺锌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下降。
6.锌耐量试验 也有作者提出以锌耐量试验来评价锌营养状况,测定方法为空腹口服锌1 mg/kg,正常人2小时后血锌浓度达高峰(比空腹值高8~10μmol/L),6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缺锌患者峰值低下且提前回到原有水平,但锌的吸收、利用及储存3个方面因素均影响检测结果,还由于需反复抽血,故临床很少采用。
7.血浆/红细胞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MT) 近年来有人研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红细胞MT的合成情况来评价锌的营养状况,如缺锌时,血浆和红细胞的MT水平明显降低,红细胞MT可能是补锌计划有效的监测指标,血浆MT浓度可灵敏地反映人体锌营养状况。由于其他一些金属元素,如铜、铁等也可诱导MT合成,所以其实用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2.4.1.4 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予锌剂治疗,有助于诊断锌缺乏疾病。
详细询问膳食摄入情况及患病史,如是否存在长期吸收不良史,婴儿是否有断奶或改用牛乳喂养的历史;是否喂养中食物含锌量过低;是否有生长发育迟缓、味觉灵敏度降低、食欲减退或厌食及异食癖,经常发生感染性疾病等临床表现。必要时可行实验室检查,目前临床上血清(浆)锌的测定是比较常用的指标。如高度怀疑锌营养不良性疾病,可适当补锌,如补锌后症状、体征均好转或消失,也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2.4.1.5 预防和治疗
1.预防 预防锌缺乏应针对产生缺锌的原因,注意食谱安排,避免含植酸、食物纤维过高的食品,以减少对锌吸收的干扰。预防或治疗肠道疾病及可能造成低锌血症的疾病,预防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孕妇血清偏低,应每天增加锌摄入量。母乳中含锌量较高,范围为3~23 μg/L,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母乳喂养对预防锌缺乏性疾病有益。食物中海产品和肉类是锌元素的良好来源,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如牡蛎、鲱鱼等海产品,以及蛋类、肉、肝脏、豆类、大白菜等,增加锌的摄入量。
2.治疗 治疗时首先要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首先应摄入含锌丰富的食物,如仍不能满足需要,则需补充锌剂,其中以口服为首选,较符合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通常采用口服硫酸锌、醋酸锌、柠檬酸锌和葡萄糖酸锌等制剂。成人口服剂量一般为锌元素每日15~20 mg,小儿口服锌元素的剂量为每日0.5~1.0 mg/kg计算,疗程可根据病情及症状决定,对食欲不振、厌食、反复感染、免疫功能下降,一般4周为一个疗程。如为生长发育迟缓,一般需8周为一个疗程。如存在急性或严重缺锌,因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呕吐等原因不能进行口服或口服达不到治疗目的,可静脉注射锌剂,体重<3 kg的早产儿按每日0.3 mg/kg补给,足月儿~5岁按照0.1 mg/kg补给,>5岁及成人可补给2.5~4 mg/d。目前认为静脉营养支持时,每日补锌为0.05 mg/kg即可满足生理需要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