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是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组织,主要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即光的感受细胞、传导光冲动至视中枢的神经节细胞以及居于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的双极细胞。光感受细胞有两种,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含有一种感光色素叫视紫蓝质,专司昼光觉和色觉。而视杆细胞含感光色素(视紫红质),专司暗光觉,不能分辨颜色。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与顺视黄醛构成。顺视黄醛有6种异构体,已知只有9-及11-顺视黄醛(红色)是维生素A的活性形式,能与视蛋白结合。现已证实,此种结合必须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同时消耗能量。视紫红质经光照后,11-顺视黄醛异构为全反视黄醛,并与视蛋白分离而失色,此过程称“漂白”。此时若进入暗处,则因对光敏感的视紫红质消失,故不能见物。分离后的全反视黄醛,可被还原为全反视黄醇,进一步转变为视黄酯并贮存于色素上皮中。视网膜中有水解视黄酯的酶,将视黄酯转变为反式视黄醇,经过氧化和异构化,形成11-顺视黄醛,这样才能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为视紫红质,恢复光敏感性,从而能在有一定照度的暗处见物,此过程称暗适应。若体内维生素A营养状况良好,则视紫红质的再生快且完全,以致暗适应所需时间短;若体内维生素A营养状况不好,则视紫红质再生慢且不完全,则导致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严重时可产生夜盲。
产生视功能的照度范围极广,从晴天100 000 Lx至黑夜1/3000 Lx。视锥细胞能感受30 Lx以上的照度,视杆细胞可感受0.01 Lx以下的照度,0.01~30 Lx的照度由两者协同接受,称黄昏光觉。两种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在中央凹处只有密集的视锥细胞,而且密度很大,可达每平方毫米16万个,而视杆细胞则完全缺乏。由中央凹移行至周边部分,视锥细胞明显减少,而视杆细胞逐渐增多。由此而造成黑夜识别目标时,直视观察不如偏离10°~20°角观察,后者可使目标映像正好落在视杆细胞密集之处,产生的视觉最为清楚。
暗视觉为无色视觉,但如在黄昏或在暗光下停留较长,人眼仍可依据明暗度来区别色之间的差别。视锥细胞对光波较长的光(接近红端)较敏感,对波长550 nm(介于黄绿之间)的光最为敏感,故在白昼人们感到黄绿色最为明亮。视杆细胞对光波较短的光(近紫端)较敏感,对波长500 nm(介于绿蓝之间)的光最为敏感,故在黄昏人们感到蓝光最为明亮。(www.xing528.com)
所谓夜间视力,是指视杆细胞视力或周边视力。当照度低于2 Lx时,视敏度开始明显降低,而夜间自然照度不超过0.25 Lx,故夜间观察目标是极不容易的。夜间观察物体的特征为小目标似乎很远,而大目标又似乎很近。对目标的形态感觉也不同,坡度觉得更陡了,任何障碍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但人对光源观察,夜间比白天容易。烟头在500 m内可以看到,火柴为1 000 m,手电筒为1000~1500 m,篝火可看6~8 km。
研究发现,夜间视力与暗适应能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暗适应良好时,则夜间视力增强,故为提高夜间视力,应注意保护与提高暗适应能力。而暗适应能力则与维生素A、蛋白质、B族维生素以及锌、硒等营养素代谢有密切关系。所以,给予良好的营养保障是保护低照度作业人员夜间视力与暗适应能力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