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发现,大鼠突然接触低温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蛋白质分解加速,极易出现负氮平衡。低温条件下膳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充裕,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13%~15%,最高不超过20%较为适宜。某些必需氨基酸对机体寒冷适应过程可能是有益的,尤其是蛋氨酸。蛋氨酸经甲基转移作用能提供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低温条件下脂肪代谢增强,而长链脂肪酸必须与肉碱(carnitine)结合,才能通过线粒体膜。1962~1963年,Brenmer、Firitz和Yue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肉碱在脂肪酸氧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长链脂肪酸和辅酶A(CoA)结合形成的长链脂酰CoA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而必须经过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肉碱软脂酰转移酶Ⅰ(CPTⅠ)催化,将长链脂肪酸由脂酰CoA转移到肉碱上形成酰化肉碱后才能由线粒体内膜上的肉碱-酰化肉碱转运酶转运进入线粒体。然后,在位于线粒体内膜基质上的肉碱软脂酰转移酶Ⅱ(CPTⅡ)的催化下,酰化肉碱与线粒体内的CoA反应,重新生成长链脂酰CoA,并进入脂肪酸β氧化过程。而游离出来的肉碱则回到线粒体膜外,再参与脂肪酸的传递过程。因此,肉碱对于线粒体利用长链脂肪酸产生能量是必不可少的,而肉碱的合成也需要甲基,1980年Rebouche和Engel首先证实人体能合成肉碱。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是合成肉碱的前体物,赖氨酸提供肉碱的碳链和氮原子,3分子蛋氨酸为1分子肉碱提供3个甲基。肉碱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肉类,其次是奶类,植物性食物中含量极低。由于植物性食物中蛋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也较低,故严格素食者发生肉碱缺乏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脱氢酶的形成所必需的巯基也由蛋氨酸提供。因此,含蛋氨酸较多的动物蛋白质最好能占膳食蛋白质总量的50%~65%。
低温环境下机体对脂肪的利用增加,较高的脂类摄入量可增加人体对低温的耐受,脂肪供能比应提高达35%~40%。碳水化合物也能增强机体短期内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但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比常温下适当降低,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供能比约为5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