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1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1.我国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现况 中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会卫生司自1975年以来组织专业人员每10年在我国9个主要城市的城区及郊区调查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2005年5~10月进行了第4次调查,调查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市及其郊区农村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包括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5项指标。共调查了健康儿童138775人,其中城区69760人,郊区69015人,男女性各半。2005年中国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发现以下情况。
(1)存在性别差异:如表3-5-1和表3-5-2所示,5项指标均存在性别差异,均为男童大于女童。
(2)城区与郊区儿童生长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城区与郊区儿童出生时几乎无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别逐渐增大,6~7岁组城区男女童体重分别高于郊区1.72 kg和1.44 kg,身高分别超出2.6 cm和2.4 cm。4岁后的身高、体重城区与郊区的差异明显大于性别差异。不论城、郊、男、女,2005年与1995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随年龄增长,增幅逐渐加大。以6~7岁组为例,10年间城区男童体重、身高分别增长1.54 kg、2.1 cm,城区女童体重、身高分别增长1.19 kg和1.8 cm;郊区男童体重、身高分别增长1.46 kg、3.1 cm,郊区女童体重、身高分别增长1.37 kg和3.0 cm;胸围、头围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城区与郊区儿童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依然存在,但10年来,城区与郊区儿童身高的差异在缩小,3岁女童的身高差由10年前的2.4 cm降至1.4 cm,6~7岁的差别由3.6 cm降到2.4 cm。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儿童生长发育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城乡差异仍然存在,农村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仍然低于城市儿童;二是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营养不良仍然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原因。
(3)不同地区儿童的生长水平仍然存在着差异:从9个城市男女儿童体重、身高的均值排序看,排在前4位的基本上还是南京、北京、上海和哈尔滨。以城区6~7岁组为例,之间最大差值:男童体重为2.61 kg,身高为3.8 cm;女童体重为1.93 kg,身高为3.1 cm。
(4)我国学龄儿童体格发育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调查结果表明,9城市儿童以身高和体重为主要指标的生长发育水平又有了明显的增长。以城区6~7岁组儿童为例,男童平均身高为120 cm,平均体重为22.5 kg;女童平均身高为118.9 cm,平均体重为21.6 kg。以WHO(2006年)新公布的5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为标准计算9城市儿童的Z评分值,城区男女童的体重分别高于WHO标准0.37SD和0.34SD,身高分别为0.37SD和0.39SD。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城市儿童生长发育平均水平已达到了WHO提出的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以及发达国家类似的调查结果。城市中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城市居民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总体上,30年间我国儿童的体重、身高值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表现为第2个10年的增长速度快于第1个10年,第3个10年的增长速度又快于第2个10年,这说明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我国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状态 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状况和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儿童营养不良受到多种因素的直接、间接或相互作用的影响。2000年“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项目组”对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的40个营养监测点共抽查了16636名5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表明,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在全国分别占10.13%和14.38%,其中城市占3.0%和2.9%,一般农村占10.2%和15.1%,贫困农村占21.0%和30.7%,显然城市地区营养状况好于一般农村,而一般农村好于贫困农村。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年龄的差异较明显。
表3-5-9 2~5岁男童身高别体重(WHO推荐参考值,Z值,2006)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5-10 2~5岁女童身高别体重(WHO推荐参考值,Z值,2006)
续表
续表
续表
与1992年相比,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在逐渐改善,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儿童中仍然存在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等营养不良问题。城市地区是不容忽视的儿童超重与肥胖现象。(www.xing528.com)
(1)生长迟缓率: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其中男童为14.8%,女童为13.8%。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7.3%,而城市仅为4.9%;大城市(1.6%)、中小城市(5.8%)、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依次为12.4%、15.4%、11.5%、29.3%,城乡差异显著。可见经济越发达,儿童生长迟缓率愈低。与1992年生长迟缓率31.9%相比,200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下降55.2%,其中城市由1992年的19.1%降为2002年的4.9%,下降率为74.5%;农村由35.0%降为17.3%,下降率为50.6%。我国儿童生长迟缓率,3岁时为15.2%,4岁时为16.1%。
(2)低体重率:我国0~5岁儿童的低体重率1992年为18.0%、城市为10.1%、农村为20.0%,2002年分别降至7.8%、城市3.1%、农村9.3%,其中四类农村最高为14.4%。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下降56.7%,城市和农村分别下降69.3%和53.5%。无性别差异,但年龄别差异比较明显,2岁时达到9.8%。
(3)消瘦率:我国5岁以下儿童消瘦率为2.5%、男童2.6%、女童2.2%。与1992年的3.5%相比,消瘦率平均下降了40.5%。其中,城市由1992年2.9%降为2002年1.6%,下降了44.8%;农村由3.7%降为2.7%,下降了27%,这说明生长发育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农村。
(4)超重率和肥胖率:调查显示,0~6岁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和2.0%。儿童肥胖的比例日益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2002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近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及综合采取多种控制儿童营养不良措施的结果。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膳食结构差异较大,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因素也各有不同,因此其防治措施不能只采用单一模式。
3.全球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营养进展报告》(Progress for Children:A Report Card on Nutrition)指出发展中国家超过1/4的5岁以下儿童体重严重不足,营养不良每年导致全球560万儿童死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对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的流行情况是根据1996~2005年对110个国家的估计得出的,其中包含了98%发展中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规定,各国到2015年要将赤贫和饥饿减半。这意味着至少要将目前营养不良的儿童比例减半。低体重是营养不良的最明显体征,因此,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的百分率(中等和严重)是评价指标。虽然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发展中国家15年来营养不良儿童的人数只减少了5%。这些国家有27%的儿童低体重,他们的人数高达1亿4千6百万,其中73%集中在10个国家,而这10个国家中问题最严重的有3个:印度(5700百万人)、孟加拉国(800万人)和巴基斯坦(800万人)。这3个国家低体重儿童的人数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其他依次为:中国700万人,尼日利亚600万人,埃塞俄比亚600万人,印尼600万人,刚果人民共和国300万人,菲律宾共和国300万人,越南200万人,其他发展中国家400万人。
2004年低体重最高的是南亚46%,撒哈拉以南非洲28%,拉美和加勒比地区7%,中欧、东欧/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儿童低体重比例是全球最低的,只有5%。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该地区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在贫穷人口和少数族裔人口中,新生儿体重不足的问题比较常见。在1990~2004年间,发展中国家儿童低体重率从33%下降至28%,其中下降幅度最快的是东亚/太平洋地区,从25%降至15%,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大幅度下降,下降约有一半,中国占该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59%。值得注意的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低体重百分比仍然较高,在1990~2004年间,事实上,由于人口的增加,低体重儿童的总数实际上在上升。在发育迟缓和消瘦中,有类似的结果。最高的是南亚发育迟缓率为44%,消瘦率为15%;撒哈拉非洲东部/南部发育迟缓率为41%,西部/中部为35%,消瘦率为7%~10%。与低体重一样,独立国家联合体(CEE/CIS)和拉美、加勒比地区最低,发育迟缓率为14%和16%,消瘦率为3%和2%。
5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城乡区别最明显的是拉丁美洲/加勒比和东亚/太平洋地区农村儿童分别是城市儿童的2.6倍和2.1倍。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贫民窟的流行率也较高,应引起注意。除了南亚女童(47%)较男童(44%)高以外,其他地区男童和女童的低体重率类似。
199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的患病率已有所降低,但如果要达到在2015年营养不良减少一半的目标,这个降低的速度必须加快。图3-5-1中实线显示的是1990~2004年不同地区体重不足儿童的比例。虚线显示的是为达到这一目标将需要作出的努力进展。
图3-5-1 发展中国家体重不足儿童比例的下降率
5.1.3.2 学龄前儿童膳食和营养状况
1.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儿童膳食结构与膳食质量与1992年相比,已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维生素A、铁、钙等营养缺乏的问题。
(1)能量、蛋白质:据2002年膳食与营养摄入状况数据显示,2~6岁儿童每日能量平均摄入量为5572 kJ(1331.7 kcal),能量摄入量达到RNI的92%,城市高于农村,城市为5266 kJ(1258.7 kcal),农村为5640kJ(1 348.1 kcal)。4~6岁男童每日能量摄入为6197kJ(1481.1 kcal),女童为5821 kJ(1391.3 kcal)。2~6岁儿童每日蛋白质的平均摄入量为39.5 g,达到RNI的80%,城市高于农村,城市为41.6 g,农村为39.0 g,分别达到RNI的84%和78%。
4~6岁儿童每日蛋白质的平均摄入量为男童43.1 g/d,女童41.0 g/d。这表明我国城市学龄前儿童能量和蛋白质已达到或接近推荐的摄入水平,而农村儿童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仍显相对不足。2~6岁儿童每日脂肪平均摄入量为44.8 g,城市为51.2 g,农村为43.4 g。4~6岁脂肪平均每日摄入量男童为51.5 g,女童为48.1g。2~6岁儿童每人每日碳水化合物平均摄入量为191.4 g,城市(156.1 g)低于农村(199.6 g);4~6岁碳水化合物平均每日摄入量,男童为211.2 g,女童为199.6 g。2~6岁儿童每人每日膳食纤维平均摄入量为6.8 g,城市为5.9 g,农村为7.0 g。4~6岁膳食纤维平均摄入量每人每日男童为8.0 g,女童为7.5 g。4~6岁男女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来源分布类似,以男童为例,男童能量的食物来源:谷类56%,豆类2.6%,薯类2.2%,动物性食物14.3%,纯能量食物15.9%,其他9.0%。能量的营养素来源:蛋白质占11.8%,脂肪占30.0%。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男女童能量的脂肪来源已超出35%的推荐标准,特别是大城市男童为41.2%,女童为39.5%;蛋白质的食物来源谷类为49.6%,豆类7.2%,动物性食物27.2%,其他为16.0%。脂肪的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41.7%,植物性食物58.3%。
(2)微量营养素
1)微量营养素摄入:据2002年膳食与营养摄入状况数据显示,2~6岁儿童每日维生素B1平均摄入量为0.61 mg,达到RNI的91%。4~6岁男童维生素B1平均摄入量每日0.7 mg,女童0.6 mg;2~6岁儿童维生素B2平均摄入量为0.5 mg,达到RNI的75%;2~6岁儿童烟酸平均每日摄入量为8.66 mg,为RNI的130%;2~6岁儿童维生素C每日平均摄入量为51.4 mg,达到RNI的77%,城市(42.4 mg)低于农村(53.5 mg)。4~6岁男童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55.6 mg,女童53.0 mg,低于推荐量值。2~6岁儿童维生素E每日摄入量为17.9 mg,达到RNI的385%,4~6岁男童总维生素E每日摄入量21.8 mg,女童21.7 mg。2~6岁儿童每日钙平均摄入量为238.6 mg,城市为302.5 mg,农村为223.9 mg,钙摄入量城市达到AI的33%,农村仅为31%。钙膳食摄入量4~6岁男童为每日260.6 mg,女童246.3 mg,10年来城市的奶类消费量(男童298.9 mg)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钙的推荐摄入量,钙不足与儿童的生长发育相关,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之一。4~6岁男童镁每日摄入量198.2 mg,女童189.3 mg。4~6岁男童钠每日摄入量4013.4mg,女童3894.3 mg。4~6岁男童硒每日摄入量26.7μg,女童25.5 μg。
2)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病,大部分系因铁摄入不足以及体内铁储存缺乏,以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贫血,以6个月~3岁婴幼儿发病最多,儿童贫血严重影响儿童智力与体格发育。据2002年膳食与营养摄入状况数据显示,4~6岁膳食铁每日摄入量男童15.0 mg,女童14.3 mg。200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8.8%,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2.7%和20.8%。与1992年调查结果相比,过去10年间,2~5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城市从13.1%下降到6.5%,农村从17.5%下降为14.6%。这说明城市儿童贫血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项目组”2000年调查40个监测点中,随机抽取20个点(城市7个,农村13个),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00名5岁以下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共抽取4388例5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全国为21.67%,农村26.71%,城市12.28%,男、女儿童贫血患病率无差异。
3)锌缺乏:2~6岁是缺锌的高发年龄。儿童锌缺乏在20世纪80~90年代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动物性食物摄入的增加,儿童锌缺乏的状况正在改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2~6岁儿童每日锌平均摄入量为6.63 mg,达到RNI的61%。4~6岁男童膳食锌每日摄入量为7.3mg,女童为6.9 mg。提示我国部分儿童存在边缘性锌缺乏的问题。
4)维生素A缺乏:据2002年膳食与营养摄入状况数据显示,2~6岁儿童每日视黄醇当量的平均摄入量为276.0 μgRE,达不到RNI的50%,城市为290.1 μgRE,农村为272.8 μgRE。血浆(清)中视黄醇水平是目前公认的评价人体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首选指标。目前我国尚无统一判断标准。依据WHO推荐的标准血浆维生素A水平200 μg/L定为缺乏,200~290 μg/L定为边缘缺乏。2002年在我国首次进行的有代表性的全国儿童血浆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4~6岁组维生素A平均水平低于300 μg/L,城市各年龄段儿童血浆维生素A平均水平均高于300 μg/L,比农村同龄儿童约高出40~60μg/L。我国城乡维生素A缺乏率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依次为10.0%、11.1%、11.6%、12.8%,其中城市分别为2.6%、2.5%、3.7%、2.8%;农村为13.8%、14.7%、13.6%、15.5%。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依次为44.1%、47.5%、51.4%、47.7%,其中城市分别为26.7%、28.3%、33.6%、34.7%,农村为50.7%、55.6%、56.4%、51.5%。维生素A缺乏率和边缘缺乏率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年龄上,3~6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和边缘缺乏率均明显高于8~12岁儿童,在农村3~6岁组缺乏率均高于10%,边缘缺乏率高于50%,儿童维生素A的缺乏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2.1989~2004年间学龄前儿童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变迁 根据1989~2004年中国9省区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2~5岁学龄前儿童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呈现植物性食物消费量下降、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升高的膳食结构变化的显著特点。植物性食物中消费量下降最显著的是谷类食物,2004年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谷类食物的消费量比1989年下降了76 g。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谷类消费下降状况也存在差异,其中3~4岁儿童谷类消费减少最多,每日减少约100 g,5~6岁儿童下降最少,每日约下降70 g。除谷类外,根茎类食物的消费也呈现下降趋势,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了约35 g。蔬菜消费量比较稳定,每日150~170 g,豆类和豆制品的平均每日消费量为10~12 g。
各类动物性食物平均每日的消费量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牲畜肉类的消费增长最显著,每日增加11g,增长幅度约为40%。肉类消费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猪肉及各种猪肉制品消费量提高引起的,牲畜肉类消费的品种相对单调。蛋类的增加量约为每日10g,增长幅度为75%。学龄前儿童奶类食品消费量的变化存在地区差异,城市、郊区和县城学龄前儿童的奶类消费量增加约为60 g/d,但农村学龄前儿童奶类很低的状况无改善。
学龄前儿童膳食结构的变化导致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发生变化。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随着食物消费总量的减少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蛋白质比例则从1989年的17.6%提高到2004年的30.3%,而谷类和其他植物性食物提供蛋白质的比例从74.2%下降到62.9%。农村学龄前儿童优质蛋白质所占比例增长最慢。钙、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状况仍然存在,2004年仅有约5%的学龄前儿童的钙的摄入量能够达到推荐摄入量水平。2004年约40%的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B1的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维生素C的摄入在各年龄组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