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空腹血糖可能正常。1990年第三届国际妊娠期糖尿病会议建议,所有孕妇均应进行50g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者再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及早诊断GDM者并加以预防和治疗。糖筛查通常在孕24~28周进行,因为此时胎盘分泌的各种拮抗胰岛素激素快速升高,孕32~34周达高峰,抗胰岛素的作用明显。糖筛查的方法是口服50g葡萄糖后1小时查静脉血血糖。如血糖值≥7.8 mmonl/L为糖筛查异常。如该次筛查异常而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存在,应该在妊娠32~34周时进行复查。OGTT是检查空腹及口服75 g葡萄糖后1、2、3小时后的血糖值。目前国内妊娠期OGTT的各项界值为:空腹≤5.5 mmol/L,1小时≤10.2 mmol/L,2小时≤8.2 mmol/L,3小时≤6.6 mmol/L。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目前多采用如下标准: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5.8 mmol/L,或者OGTT三项值中至少两项达到或超过标准,可诊断为GDM。如空腹血糖正常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为6.7~9.1 mmol/L时,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
1.6.4.2 妊娠糖尿病对孕母及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子的影响程度与糖尿病病情程度及血糖控制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自然流产率增加;妊娠高血压发病率增加;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细菌或真菌性泌尿系统感染等。对胎儿方面,易发生围产儿宫内缺氧,致死率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加;畸形胎儿危险增加;新生儿合并症增加,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钙、低镁血症及新生儿心脏病等。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还可致新生儿智力低下、精神异常。为此,妊娠期糖尿病防治非常重要。
1.6.4.3 营养治疗
营养调整原则,控制血糖和血脂接近正常生理水平,避免出现高血糖、低血糖和酮症,以免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不利影响。供给足够的营养,保证孕妇和胎儿正常发育。
1.合理控制能量 妊娠1~3个月能量供给量与孕前相同。妊娠4个月后,能量适量增加,每天增加0.84 MJ(200 kcal),以满足胎儿生长的需要。按孕前的理想体重每天供给0.13~0.16 MJ(30~38 kcal)/kg,并根据孕妇体重增长情况精心调整。整个妊娠期正常体重增加为10~12.5 kg,其中包括胎儿、胎盘、羊水、子宫、乳房、血液和脂肪贮备等。不同妊娠期,体重增加不同,并不是直线增加,妊娠早期(1~3个月)体重变化不大,妊娠中期(4~6个月)逐渐增加,至妊娠晚期(7~9个月)体重增加迅速,每周增加0.35~0.45 kg,1个月内增重不超过2 kg。如果体重增加过快,应适当减少能量的供给量;如体重增加不足,在可控制血糖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能量供给量。一般每天供给量为7.5~9.2 MJ(1800~2200 kcal),肥胖者在此期间不宜减体重。
2.充足蛋白质 为满足孕妇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应保证蛋白质的供给量,孕中期每天增加15 g,孕晚期每天增加20 g。按孕前每千克理想体重供给蛋白质1.5~2.0 g,蛋白质占总能量15%~20%,其中优质蛋白质占33%以上。选用低脂肪的瘦肉类食品,如鱼类、瘦猪、牛肉、鸡肉、兔肉及大豆类、低脂奶类。(www.xing528.com)
3.适量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45%~55%,在妊娠晚期每天不少于250 g,过少不利于胎儿生长发育。胎儿组织中脂肪氧化酶活性很低,葡萄糖几乎成为提供胎儿能量的唯一来源,孕妇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少,加上胰岛素的不足,就会动员脂肪,脂肪动员过快,易产生过多的酮体,后者不利于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碳水化合物不宜过少,但过多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严格限制精制糖(单双糖)的摄入量,选用多糖类如米、面、粗粮及其制品等。不同食物来源的碳水化合物及混合膳食对血糖的影响不同,即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不同,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食物GI值。荞麦、黑米、黑麦、大麦、全麦及其制品、樱桃、李子、桃、柚和苹果等含可溶性膳食纤维高的食品GI值较低,而白大米、糯米、精白面制品、柑、葡萄、菠萝和香瓜等GI值相对高,尤其是糯米饭、小麦白面包、小麦白馒头、大米粥、熟香蕉、西瓜等GI值很高,对血糖控制不利。根茎类的GI值较高,要小心选用。
4.脂肪的摄入量减少 占总能量25%~30%,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烹调油用植物油。
5.维生素和矿物质应充足 供给量可参照我国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6.合理安排餐次 餐次对妊娠糖尿病更为重要。每天至少有早、午、晚三正餐和早、午、晚加餐,各餐能量和营养素可以按照20%、35%、30%、5%、5%、5%进行合理分配。在食用高淀粉的根茎类如土豆、芋头、藕、南瓜、淮山药等作蔬菜时,应从全天的主食类中减去相应的分量,通常3~5份根茎类换1份粮谷类。原食量大者可逐渐减少至规定的食量要求。
(邵玉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