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一般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作用而使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发生的各种变化。
1.储存过程食品中营养素的变化
(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受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成为胨肽,再断链分解为氨基酸。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氨基酸通过脱羧基、脱氨基、脱硫作用形成多种腐败产物。肉、鱼、禽、蛋及其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发生腐败变质,食品本身的感官性状,如气味、颜色及手感等发生较大变化,并产生一些可造成中毒的代谢产物。
(2)食品中脂肪的酸败:食用油脂和含脂肪丰富的食品在储存过程中脂肪发生变质,表现为酸败。脂肪酸在热、光线或铜、铁离子等存在的情况下,可通过自由基反应发生一系列氧化。主要分解产物是氢过氧化物、羟基化合物如醛类、酮类、低分子脂酸等,还有脂肪酸的聚合物、缩合物等。(www.xing528.com)
(3)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类、寡聚糖、多糖类及糖类衍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可发酵分解,产生醇、醛、酮等,造成酸度升高、产气和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等。
2.储存过程产生的其他有害物质 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致使一些食品会产生有害物质。如土豆贮藏在不合适的环境中发芽会产生一种叫龙葵素(又称茄碱)的毒素。质量好的土豆每100 g中只含龙葵素10 mg,而变青、发芽、腐烂的土豆中龙葵素含量可增加50倍或更多。又如鱼类在高温环境下较长时间保存时,被脱羧酶活性强的细菌(如摩根变形杆菌、组胺无色菌)及其他具有组胺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后,在弱酸的条件下鱼肉中组胺酸脱羧基而产生组胺,当组胺蓄积到一定量时就具有致毒作用,摄入组胺量超过100 mg时,即可对健康造成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