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1 营养素需要量的定义
个体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是机体为了维持适宜的营养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每天必需“获得的”该营养素的最低量。适宜的营养状况就是指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并且能够维持这种状态。这里所用的“获得的”营养素量可能是指由食物中摄入的营养素量,也可能是指机体实际吸收的营养素量。有些营养素吸收率很高,膳食中供给的该营养素量与机体吸收的量相当接近,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必要区别膳食的供给量和机体的吸收量,即可以用摄入量代表吸收量。有的营养素吸收率很低,就必须把需要量和摄入量分别进行讨论。所以,不同营养素的“需要量”含义可以不同,这在具体营养素的讨论中应予以说明。群体的需要量是通过个体的需要量研究得到的,在任何一个人群内个体需要量都是处于一种分布状态。
2.1.2.2 不同水平的营养素需要量
机体如果由膳食中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时,首先动用组织中储存的该营养素来维持其相关的生理功能。当组织中储存的营养素已经耗空而仍得不到外界的补充,机体就可能出现临床上可以察知的功能损害,例如血液化学方面的改变。缺乏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明显的与该营养素有关的症状、体征,也就是发生了营养缺乏病。由此可见,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既可以临床症状作为标准,也可以生化改变作为标准。因而机体维持健康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也可以有不同的水平。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定义了两个不同水平的需要量。
1.基础需要量 为预防临床可察知的功能损害所需要的营养素量,满足了这种需要,机体能够正常生长和繁育,但他们的组织内很少或没有此种营养素储存,所以短期的膳食供给不足就可能造成此种营养素的缺乏。
2.储备需要量 维持组织中储存一定水平该营养素的需要量,这种储存可以在必要时用来满足机体的基础需要,以免造成可察知的功能损害。虽然一般认为保持适当的储存可以满足身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需要,但个体究竟应储备多少营养素为宜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3.预防出现临床缺乏症的需要 除了上述两种水平的需要量外,为了实用的目的,对于某些营养素还可以使用“预防出现临床缺乏症的需要”的概念,如预防贫血对铁的需要。这是一个比基础需要量更低水平的需要。
预防明显的临床缺乏症的需要、满足某些与临床疾病现象有关或无关的代谢过程的需要,以及维持组织中有一定储存的需要是3个不同水平的需要,在讨论需要量时应当明确是何种水平的需要。
2.1.2.3 人群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
某一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是通过测定人群内各个体的需要量而获得的。由于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即便是一组年龄、性别、体重和膳食构成都相似的个体,他们的需要量也都是不同的。所以,人群的需要量是个体需要量分布状态的表达。我们不可能提出一个适用于人群中所有个体的需要量,只能用人群内个体需要量的分布状态的概率曲线来表达摄入量不能满足随机个体需要的概率变化。(www.xing528.com)
确定一个人群的营养素需要量,首先必须了解该群体中个体需要量的分布状态。如果资料充足,应尽可能以“平均需要量±标准差”来表示,但是往往由于研究资料不足,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状态了解不够,不可能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都这样表示。研究工作需要从有利于阐述和应用的角度继续探讨各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变异,即各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分布状态。
2.1.2.4 需要摄入的量和需要吸收的量
在营养素需要量定义中已经提到“需要量”可能是指需要由膳食中摄入的量,也可能是指机体需要吸收的量。有的文献为了区别,把前者称为“膳食需要量”,把后者称为“生理需要量”。有些营养素吸收率很低,需要由膳食摄入的量远高于机体需要吸收的量,在讨论需要量时就必须明确是需要摄入的量还是需要吸收的量。例如,铁的吸收率只有膳食摄入量的5%~15%(随膳食类型而异)。一个体重65 kg的成年男子,每天需要吸收铁0.91 mg,而他需要摄入的铁则应为每天6.1~18.2 mg。有些营养素的吸收率很高,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C等,通常可以吸收膳食摄入量的80%~90%。所以对这类营养素在实际应用中就没有必要区分是需要摄入的量还是需要吸收的量而笼统的称为“需要量”。
2.1.2.5 安全摄入量与安全摄入范围
安全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为同义语,它表述了一个营养素摄入水平,维持这种摄入水平将使几乎所有的个体得以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适当的营养素储存,也就是安全摄入量会满足机体的储备需要量。当机体的摄入量达到或超过“安全摄入量”时表明发生营养素缺乏的危险性很小,或者说营养不足的概率很低,随机取样的个体在这种条件下极少有营养素耗空的危险。
当膳食中某种营养素的日常摄入量高于“安全摄入量”时并不表明应当降低下来。但是,营养素的日常摄入量也不可无限增加。每种营养素都应当有一个日常摄入量的上限,摄入量超过这一界限则确有潜在的或现实的毒副作用风险。如果摄入量处于推荐摄入量和这个上限之间,则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的风险都极少,故FAO/WHO专家委员会把这个区间称为“安全摄入范围”。
2.1.2.6 能量推荐摄入量的特点
能量不同于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没有一个安全摄入量,也没有一个安全摄入范围。某人群的能量推荐摄入量等于该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而不是像其他营养素那样等于平均需要量加2倍标准差。假定个体的摄入量与需要量之间并无联系,当某一群体的平均能量摄入量达到其推荐摄入量时,随机个体摄入不足和摄入过多的概率各占50%。而当某一群体的平均蛋白质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时,随机个体摄入不足的概率仅为2%~3%。
因为个体间需要量的差异相当大,推荐的摄入量只能建立在某种概率的基础上。1985年FAO/WHO/UNU联合专家会议关于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报告中建议能量推荐摄入量等于该人群的平均需要量;而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是能满足第95百分位的需要,或97%~98%的个体需要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