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健康成年人的能量需要量
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达到能量消耗与能量摄入的平衡。能量代谢失衡,即能量缺乏或过剩都不利于身体。若人体每天摄入的能量不足,机体会运用自身储备的能量甚至消耗自身的组织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长期饥饿状态下,人体会出现代偿性耗能减少,从而达到新的能量平衡。
在任何一份《营养素推荐量》中,都列出每一特定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与生理状况下人体的每日能量需要量。例如,在我国2000年出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轻体力劳动成年男性的能量摄入推荐量为10878 kJ/d(2600 kcal/d)。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某一具体的个人而言,营养素推荐量只能用以评估是否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可能性,而并非个体必须达到的目标量。事实上,个体间能量需要量的差异非常大,某一个体能量摄入量低于推荐量时,并不一定表明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态。所以,评估个体能量摄入是否足够的依据,不是推荐值,而是个体自身的营养状况是否良好。
对于临床相关工作人员而言,最关注的问题是自己的病人能量摄入量是否足够;也就是说,如何为自己的病人制定营养方案。现有的健康成年人BMR预计公式包括Schofield公式、H-B公式、Owen公式、Henry公式、Liu公式等(表1-1-1)。比较公式预计值与实测值的各项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无确定性结论哪一个预计公式更为适用。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值为Schofield公式计算值的95%。
表1-1-1 BMR预计公式(单位:kJ)
注:W为体重(kg);H为身高(cm);A为年龄(岁);S为性别(男性=0,女性=1)。
应用BMR乘以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PAL),可计算出人体的能量消耗量或需要量。WHO等(1985年)将PAL分为轻、中、重3级(表1-1-2)。
表1-1-2 FAO/WHO/UNU估计成年人的PAL(www.xing528.com)
1.3.2.2 疾病状态下的能量需要量
疾病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状况比较复杂,也是多年来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不同创伤程度的病人,能量消耗有所不同。在20世纪初(即1915年)DuBois等通过直接测热法测定发现,败血症病人的能量消耗轻度增加。1970年,Kinney和他的研究小组发展了呼吸交换法(或称间接能量测定法),其采用非侵入性的面罩系统,发现选择性手术不会增加能量消耗,只有重大创伤或非常严重的败血症病人的能量消耗(在一段时间内)会增加20%~40%。大面积烧伤病人的代谢率可增加100%以上,而一般手术病人无明显的能量代谢值增加。如果病人入院时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则还存在代偿性能量消耗下降。此外,随着辅助呼吸、镇痛镇静、人工降温、护理技术等医疗措施的发展,与创伤相关的危重病人的基础代谢负荷出现降低趋势。
与健康人不同的是,除了基础代谢外,危重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能量消耗显著降低。很多危重病人进食减少甚至无法进食,食物热效应也相应减少。按体力活动与食物热效应占正常成人总能量消耗的30%~40%、BMR占60%~70%计算,只要创伤导致的BMR增加不超过原来BMR的50%~60%,则不必额外增加病人的能量供给量。
采用表1-1-3列出的应激系数估计不同疾病状态下BMR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烧伤体表面积超过30%~50%的病人,才需要适当增加能量供给量。
表1-1-3 不同疾病时的应激系数
(陶晔璇 蔡 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