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成果

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学派已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曾琦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中系统地研究了合作学习的基础理念、历史背景、基本要素等。(二)国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先后都曾对合作学习思想有过一定的研究。

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成果

(一)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学派已将合作学习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我国最早的有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学记》中就提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我国教育家们就已经对合作产生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开始真正把合作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笔者经过对相关文献搜索与整理,按照研究方向将所整理的文献分为三个方面,即合作学习的理念研究、合作学习分组策略的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关于合作学习的理念研究。曾琦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中系统地研究了合作学习的基础理念、历史背景、基本要素等。著名学者王坦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文中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做了详细探讨,他认为,世界各国对于合作学习的称谓缤纷多样,如欧美国家称其为“合作学习”、苏联称其为“合作教育学”、我国将其命名为“合作教学论”,但他们却拥有共同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观完全不同,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沈权在《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中根据国内外在实践和理论上对合作学习的研究状况,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方面对现代合作学习的理念进行了探索。

第二,关于合作学习分组策略的研究。自合作学习被提出之后,受到广大教育与研究者们的青睐,但在实践应用上却参差不齐,由于大多数教育者对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与知识的缺乏,导致合作学习浮于表面,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内在。张涵在《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实验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可供英语课堂使用的合作学习方法策略,其中包括分组策略、时机策略、课堂管理策略,以及在使用这些策略时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郑家福、江超认为最适宜的小组规模为4—6人,教师应根据不同任务的性质和难度来确定小组人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性别分配小组角色。所以,只有有效的分组才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同时要注意分组的策略。周冬梅认为合作学习的分组应坚持三个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参与原则。异质组内同伴之间要互相尊重,教师要一视同仁。李丽、陈志安等人也认为,伙伴的支持和鼓励会提高一个人的动机,尤其对于那些有些自卑害羞、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所以如何分组至关重要。

第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北京大学教授裴娣娜在《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中指出,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参与小组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养成良好品德,以及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中国台湾教育家林生傅指出,合作学习使课堂任务成了所有学生的共同目标,合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的达成。他着重指出了小组团体的成败可推动组内每个成员的进步,同时组内个体的努力也能促进小组的整体提升。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许晓川、卢红等人从不同方面全面分析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及合作学习的诸多优势,充分论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姜媛媛对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后将合作学习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经过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并提出了一些教学过程中的建议。而刘彦在2015年将合作学习与初三英语复习课相结合,对合作学习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刷新了以往习题课的上课模式。王西兵与王坦通过以超星通为依托的高校课堂与合作学习的结合,验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用来提升高校课堂效率与授课质量。

由此可见,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分别验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及有效性,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和借鉴。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多向交流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协作互助能力。

但上述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即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中每一小组有4—6人,而班级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分配之后,每个班级共有10—12组,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每个小组的组内成员表现机会也存在不均等的问题,这需要研究者与教育者进一步研究并提出具体解决的对策,使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二)国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先后都曾对合作学习思想有过一定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轻快的合作氛围,如此才能够挖掘出学生各自的潜能,激发出他们自身的求知欲。古罗马昆体良学派也指出,学生会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中获益匪浅,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启蒙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杰斐逊也都提及过合作学习这一思想,到了19世纪初,美国也掀起了合作学习的风潮,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中,杜威帕克对此做出较大贡献。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历史源远流长。(www.xing528.com)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研究方向大致划分为三个,即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对比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处于研究初期阶段,国外学者先提出了不同的具体合作模式。如小组调查法是指教师为不同小组选定适合的课题,小组再将确定的研究课题分成一个个小课题分配给每个组员,然后通过合作进行汇报。其代表人物为莎伦夫妇,他们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又如,阿伦逊及其同事在1978年设计了切块拼接法。这种方法是在合作开始之前将学习任务分成几个部分,每一组的组员分别认领所选任务,然后将不同小组负责相同任务的同学汇集到一起对所分配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并明确掌握后回到自己所在小组将所讨论的知识内容向其他组员讲解。1978年,斯莱文教授创立了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除此之外,斯莱文教授还与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同事弗里斯教授共同设计了小组游戏竞赛法。后来,约翰逊兄弟创建了共学式,又名约翰逊法。这种方法是指每组成员共同学习同样的内容,共同完成任务并上交任务完成成果,根据每组表现给予小组激励与批评。与STAD相同的是,两者都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帮助与责任。

第二,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该部分研究主要聚焦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比发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安德鲁对合作学习在公立中学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合作学习的优点颇多,与传统教学法对比的过程中,它更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更加能发展学生的社交技巧;并通过合作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进而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铺垫。由于合作学习的中心观点是“共享”,所以它还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从而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沙兰认为,合作学习能够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不需要教师的帮助。一些专家鼓励小组成员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要求学生对提问方式多加注意并给予解释,经过长期的实验,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相较于传统学习模式更灵活更高效的重要学习模式。阿什曼也指出,合作学习小组的运用转变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起来,小组成员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对课堂人物的建构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合作学习所产生的这种积极效果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产生了鲜明对比。

第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始于21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的代表人之一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小组协作的一种学习活动,并且依据整个小组的表现来获得奖励的一种课堂教育技术。约翰逊兄弟与马特关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合作学习对教育领域都影响深远。吉哈德·菲尔德指出,适宜的小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得轻视的环节之一,小组活动对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其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注意力集中的投入课堂,还可以使师生都感到轻松愉悦,取得双赢,进而提高小组成员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自信心。嘎斯基指出,学生如果对某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那么他们将会更加投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活动中,不仅提高效率,收到的成果也往往是双倍的。

现如今,合作学习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尽管各国对合作学习没有统一的叫法,但这并不影响各个国家对于合作学习的理念见解一致和追求一致,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鲜明对比。许多研究表明,小组合作的组织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全班式的组织形式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知道经过共同的努力,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他们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一起达到目标,所以彼此都对这项任务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这种想法会促使他们提高学习动机,以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综上所述,倘若教师在阅读讲授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合作学习,那么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但以上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倘若班级人数大于50人,小组数量过多,将不利于小组学习的管理,会导致小组之间展现机会变少,教师因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小组,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障碍。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情况,针对大班额如何实施好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