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中的“序”,包括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规律。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循序渐进地阅读,是自古以来就达成的共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学记》中记载,“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不超过学的人的接收能力而进行教育,叫作合乎顺序),“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唐代官至少卿监的李恕在《戒子拾遗》中教诫道:“男子六岁,教之方名。七岁,读《论语》《孝经》。八岁,诵《尔雅》《离骚》。十岁,出就师傅,居宿于外。十一,专习两经。志学之年足堪宾贡。”
所以,在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则,为不同的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能力提升计划,从而有序地进行阅读活动,进而使每个学生都可在自己的现有水平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二)博约结合
博,是指高中生的阅读量要大、阅读面要广。书籍的海洋浩瀚无穷,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因此,高中生需要博览群书,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精神的养分,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成长,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约,是指高中生的阅读应有重点、有方向。郑板桥在《潍县署中谕麟儿》一信中写道:“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他所提倡的这种读书“贵、精、专”的观点并非排除博览,而是先精而后博。实际上,人类在一生中无法阅读完所有的书籍,所以教师要引导高中生学会筛选。
因此,“博”和“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博约结合”,就是把广博(博览)与简约(精研)结合起来,让阅读既有量(阅读量、阅读面),又有质(筛选、精读)。学校开设的校本英语阅读课程、教师的阅读指导更要注重博约结合,注意引导学生接触各个领域的文章,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地学习与探讨,再从约到博,拓展到相关的阅读领域,帮助他们选择更好的阅读方向。
(三)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出,阅读(学习)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彼此促进,共同作用。
如明代以至孝和宽厚闻名的何伦在《何氏家规》中教诫道:“略有疑惑,即为质问,不可草草揭过。俟一本通贯后,仍听先生摘其难者而讯问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后复讲。”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多加思考,并注意向教师求教。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质疑问难,这个疑问是对于文章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阅读的起点。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发挥怀疑的精神,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为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如果学生学会思考,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实现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融会贯通、抓住要点,不可拘泥于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思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脉搏、思想及表现形式等。阅读教学应当始终把文章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对文章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思考,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阅读文章应该按“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进行。当然,文章的整体感知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感受和揣摩,而是要求这种感受必须顾及全篇,要有文章的整体观。文章的整体感知要求在对课文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的思考具有整体关照的意识,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四)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即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既而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不要当编剧和导演,而是要当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教师阅读教学的目的指向是唯一的——学生主体的阅读。(www.xing528.com)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特征为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基础性,以教师为引导的阅读教学特征为情感性、启发性、促进性、反馈性。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其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教师应该贯彻“倾听着的教育”理念,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首先更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但对比教师的专业出身和经验阅历,肯定还存在不足。因此,在学生交流探究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阐述个人理解之后,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分享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了解、感受和认识,接受同学们的评价、理解和支持。其后,学生可能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看法,也许是认可,也可能是反驳,但不管怎样,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阅读对象提出异议与质疑,让高中生在质疑中不断深化阅读感受。
(五)开放性
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达到的,而不是教师一味讲授的过程。学生自己的阅读是他们进行思考的基本路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拥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教师的讲解与指导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考,而非通过告知剥夺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权利。
相对于封闭性来说,一个文本具有开放性,是允许学习者介入的,给学习者留下相当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文本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
课堂更应具有开放性。每一堂阅读课都有着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将其灵活地贯穿于课堂活动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有收获、有提高,在获得基本英语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阅读素养。
遵守开放性规则还需要教师以开放性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保证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是有效的、有序的,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开放性课堂可以打破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让社会、生活、自然源源不断地流入英语课堂中,融入阅读学习中,从而使英语课堂展现出人文关怀与生命的灵动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高中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拓宽视野,放飞思维。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的终极目标是要促使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使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系统的阅读教学指导计划,将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贯穿到教学实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培养与提升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看作重要目标,通过开放性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实现终身教育做好充足的准备。
开放性规则还要求教师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而除自主学习之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网络学习都是课堂开放性的重要形式。其中,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和分组讨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互助和分享,实现互补,进而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主动运用调查、讨论、实验、设计与制作等方式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将英语阅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以便以更加形象、具化的方式来创设情景与呈现阅读对象。
开放性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更能促进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已经成为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保证高中生能够始终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起引导、示范、答疑、解惑的作用。开放型阅读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学生独到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独特阅读体验与真知灼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这些教学探索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改善,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