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想要学会问题分类,我们可以再读读这篇课文里的这些问题。请看!
【课件出示】
1.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2.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3.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4.麦田里呢?
5.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
6.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7.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
8.那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
师:现在,老师试着用一条横线把文中的这些问题分成两组。
【课件出示】
1.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2.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
3.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4.麦田里呢?
5.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
6.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7.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桥下面呢?
8.那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
师:仔细瞧瞧,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分类吗?
生1:前两个问题归为一类,因为写的都是作者对蝴蝶的关心和担忧。
师:这两个问题分别来自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生:就是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师:仔细读一读段落内容,这两个问题虽然算同一类,但提问的角度一样吗?谁来说说看。
生:不一样,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天气恶劣的情境,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蝴蝶的柔弱,它们一个是从天气和环境的角度来问,一个是从蝴蝶自身的角度来问。
师:有没有相同点?
生:有,都是在担心蝴蝶。
师:很不错,你很会读书,前两个问题归为一类,但选取的角度也有不同。谁再来说说第二大类。(www.xing528.com)
生2:我知道第二组问题划分的理由,第二组的问题都是出现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
师:仔细观察一下第二组这几个问题,如果选一两个作为它们的代表的“母问题”,你会选?
生: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
师:不错,其实,小作者问了这么多问题,就是想知道——
生: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师: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在这儿作者一共问了几个“子问题”,猜测了哪几个地方可能是“蝴蝶的家”?
生:麦田里,松林里,花里,老树干的底面,桥下面,树叶下面……
师:这样不停地问,他得到答案了吗?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
生:依次读句子,每一句都在猜测,但后来又自己否定。
师:所以,问蝴蝶的家在哪里是母问题,而猜测蝴蝶的家可能在哪里是子问题。
3.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大家也可以试着模仿作者的思路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还想怎么问?
生1:岩石上面的缝隙是蝴蝶的家吗?
师:你很会模仿。
生2:它们的家会不会是在树洞里?
师:你也挺会提问。
生继续畅言,师相机点评。
师:这些是模仿课文里的小作者提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自己还想提什么问题?
生1: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好奇蝴蝶的家在哪里?
师:你也很有好奇心,而老师也跟你一样,都对这件事感到好奇。
生2:我想知道作者最后到底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了吗?
师:你猜呢?老师也想知道。
生3:我想问,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探究蝴蝶的家所在的地点?
师:这是个好问题,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引发讨论。
生继续畅言,师相机点评,让学生将所提问题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解析:本篇为自读课文,教材除了给出课题下的提示语外,没有更多的指引,执教的关键词就是“开放”。开放文本,开放提问的空间,开放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开放提问的角度,开放对学生表达的鼓励,开放交流问题的渠道,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中,体验提问的乐趣,巩固提问策略学习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