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本课节选设计得尤为特别。先呈现全书梗概,之后再呈现节选片段。这样的编排系统,适合进行比对式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先阅读梗概,再阅读节选,之后可以做两件事:其一,对比梗概与原文的差异性;其二,尝试在梗概中寻找节选片段的影子,让学生比对后去发现“如何从细腻的一段话浓缩为简短的一句话”,或者是“如何从简短的一句话演化为丰富具体的一长篇”。在这长长短短的互换与改变中,学生体验着文字表达的魅力,也初步感受着梗概这一首次接触到的文体写作特质。
本文的课后习题共两道,还有选做的小练笔。第一道练习就让学生用小标题的方式,对鲁滨逊流落荒岛的故事进行概括。“概括小标题”就是对故事大致情节的一种梳理,是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训练形式。此前有多次经验,此处属于借用之前的所学,为快速掌握情节服务。第二题让学生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道题则瞄准人物的形象,从外在的“事件”,和内在的“心态”两个方面,引发学生去关注,去表达,去建构。可见,树立人物的形象,需要内外兼修,需要心与事相融合。这样的练习,除了得出结论外,更大的意义是为学生铺就一条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路径。
关于《骑鹅旅行记》(节选)。这一节选,犹如一个“药引子”,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发学生阅读原文。此课的提示语中写道:“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猜猜看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这是对小说原著有趣情节的提示。学生在阅读之前就产生好奇。一旦学生阅读了节选,相信大部分能被这样奇丽的文字所征服,感受到文中男孩奇妙的变化,认同他的奇特经历,并对这些“只言片语”的背后产生极大的探索欲望。学生还想知道:之前,他是什么样?后来呢,他又会变成什么样?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从此,开始迈向对原著的阅读之旅了。(www.xing528.com)
此课节选的部分非常适合引发对原著探索,因为它足够有趣,具备三大优点:第一,节选部分与儿童生活的黏度很高。其中的很多描写,就是儿童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就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使得不少学生一看就觉“哇,这不就是写我么”。第二,节选部分对“顽童”的共性捕捉很到位。儿童文学研究者刘绪源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有三大母题,“顽童”“爱”“自然”。而节选中的男孩,就是一个典型的顽童形象。顽童在男孩的世界中极有“市场”,很容易引发共鸣,很多感同身受的读者,希望看看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其他气质的读者,处于好奇也希望关注。这就是母题的独特魅力。第三,节选部分文字的语言魅力十足。读了《骑鹅旅行记》(节选),就会被文中的语言所折服,风趣幽默,鲜活真实,引人入胜,因此阅读原著的欲望也就越来越强。节选最大限度地引发对原文的关注,甚至会产生“下课后就去读”的冲动。
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此课依然在阅读提示中,直接点出对情节与人物的关注。例如,提示语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他的身上,你能感到自己身边伙伴的影子吗”。显而易见,注重让学生在默读中关注情节与人物特点两个要素,通过自读自悟的阅读练习,指向对本单元学习目标的抵达。同时,也带有引发对原著阅读的功能。此课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本单元最后一节的自读课中,再次对标、达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