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作单元关键问题:如何教授小学语文统编新课

习作单元关键问题:如何教授小学语文统编新课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统编教科书中习作单元的教学,按照编排的预期设想,应充分依托单元课文教学,在学习中得法迁移,最终自然且自觉地完成习作。当学生真要提笔写作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五年级的这次练习之后,还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继续提及“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的要求。“搜集资料”这一目标的抵达在这一次写作实践中,成为教学的难点。

习作单元关键问题:如何教授小学语文统编新课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本单元教学目标有两条:其一,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其二,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本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指定命题为《介绍一种事物》。统编教科书中习作单元的教学,按照编排的预期设想,应充分依托单元课文教学,在学习中得法迁移,最终自然且自觉地完成习作。

如何能促成学生“自然且自觉地完成习作”?要达成这一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方面:

在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

在本单元首篇课文《太阳》中,学生能获取“基本的说明方法”。例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本文是“学方法”的典范。其实,这些方法并非新知识,而是旧经验,只是在本单元学习中,重新被集中地提及与展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汇报交流、自主探索等方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第二篇《松鼠》的语言特别,作为说明性文章而言,显出与第一篇差异较大的轻松、自然表达风格。学习此文,能有效去除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误解,消除表达时可能出现的隔离感。同时,经过比对,还能体验到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为写作拓宽思路。单元中编排的两篇“习作例文”,浅显易懂,配合着批注,再次让学生“得法”。例如《鲸》,强调基本的说明方法;《风向袋的制作》则巩固“有序说明”。学习了“习作例文”后,学生对说明的方法、说明的序列等基本写作知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具备了“保底”的写作能力。例如:学生从《风向袋的制作》的文本以及批注中,至少获取了最基本的序列表述方法为直接写出“第一点,该做什么”,之后接着写“第二点该做什么”“第三点该做什么”。

学完本单元,学生已经有了什么呢?概括为三点:“笔下有法”。写说明性文章,常用的说明方法,已经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获取。“眼里有样”。到底说明性文章写成什么样,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以及两篇习作例文,提供了最好的样板。“心中有数”。基于单元课文和例文的学习,学生对方法有了了解,对写作有了信心,为尝试自己写一篇说明性文章,提供了较高的可能性。

在单元教学之后,学生还需要些什么?

当学生真要提笔写作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一直将教学重心放在“得法”上,实际上方法的获取并不构成教学难点。请特别关注本单元教学的第二条目标——“搜集资料”。在写作实践中,要想“说明白”一件事物,光靠自己观察、体验、感知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搜集的资料。写成的说明文,光是“自说自话”,显得单薄,很难让读者认同。读者需要通过阅读,在文中获取关于对象更加周全、系统的了解。例如之前的《鲸》《太阳》《松鼠》等篇目,作者也并非仅借助观察写就,也是基于资料来写的。因此,搜集资料,就成为我们教学的“靶心”,特别需教师在“当堂辅写”中,予以高度关注。

关于搜集资料,大致分为两种。(www.xing528.com)

其一,在课外学习中自然搜集。五年级学生经历反复多次教学,基本具备这一能力,相信能在课外学习中,借助各种平台,经由各种路径,自然完成资料搜集,抵达这一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也特别关注这一能力的形成,分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两条目标涉及。基于此,统编教科书在“搜集资料”上,并非孤立地提出要求,而是系统地缓步推进。以习作要求为例,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提出:“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风俗的习惯,写一写过节过程。”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提出:“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提出:“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五年级的这次练习之后,还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继续提及“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的要求。因此,这一次要“搜集资料”不是难点。

其二,在课堂教学进行之时搜集。当堂写作时,还能搜集资料?除了将搜集的资料带入课堂运用,如何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继续搜集?“搜集资料”这一目标的抵达在这一次写作实践中,成为教学的难点。此时,学生人在课堂之中,活动范围有限;此刻,学生无法借助手机,无法联通网络,无法登录各种平台完成搜集。而此条目标直接指向单元教学的“能力”要素,是绕不开的话题。

结合我的实践,提供如下三个关键词,尝试解决这一核心问题:

第一关键词:互动。当堂教学中,还要继续搜集资料,“学生资源”就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学中,应尽可能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让个体资源转化为“共享资源”,在分享的过程中,完成资料的搜集。互动,可以来自师生,教师的讲述就是“资源”,还可以来自生生互动,“我”的资料成为“我们的”资料。在共享的过程中,“笔记”就成了搜集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本案教学中“写”的一种独特表现。能不能现场笔记,能不能记录完整,能不能整理笔记,都是能力高低的评价指标。

第二关键词:集中。当堂教学中要实现资料共享,就要推导出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写作内容的统一性。即由教师或者学生,事先选择好写作内容,并且根据这一选择,提前搜集好相关资料,进入课堂后才存在“共享”。否则,你搜集的是关于太阳的,我搜集的是关于月亮的,即便都做笔记,也无法为我所用。搜集资料要能够“用得上”,搜集本身才有成功体验,也才具有辅助写作的价值。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个事物。”搜集如果是前提的话,写作内容的集中,能确保这一写作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不流于形式。

第三关键词:指导。当堂教学中,学生要搜集资料,要借助资料写作,教师的指导就不可或缺。所谓指导,局限于“当堂”这一重要的范畴内,可以有:提供资料,教师提供资料,以便学生集体搜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具体指导搜集的方法,提升能力;组织互动,之前所述学生间的互动,也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教师主导下完成;转化资料,资料搜集不是最终目的,写下作文才是教学的彼岸。从资料搜集到作文完成,教师应予以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当堂实现从收集到运用的转化。例如:告知学生应关注哪些资料;辅助学生整理资料;示范将搜集的资料运用到写作中。

三个关键词中,“互动”最容易被接受。互动不要求热闹,要抓实质,“动”后要有效果,要能实现当堂资料的增补,为写作做足准备。“集中”最容易被诟病。但请注意,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意在“经由写作去学”,而不止于“学习如何写”,我们的教学指向能力、指向素养、素材的多样性如果不能有助于本次写作的目标达成,就要予以更改。“指导”最容易被忽视,不要总是持有“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观念,这是作家的只有创作观,对于学生而言,指导无疑将产生不容缺位的作用。因为小学写作的基本定位就是“习作”,既然是学习,就需要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