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中有一个栏目,叫作“识字加油站”。这个板块中,为学习汉字中大写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十”,特别准备了一张“汇款单”。编者的用意很明确——学习生字。
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纳入教学实践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很好奇,询问:“这是什么?”“这个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这个单子”……未曾预料到的学情,弱化了对汉字大写数字“一、二、三、四、五……十”学习,这也许是教材编者未曾预料到的。
非要出示这张“汇款单”?这一设计,真的有待商榷。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从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请注意时间节点:2019……
其一,应对时代变迁,要“退场”了。
2019年秋天之后,不要说学生真正去邮局“汇款”的不多。更搞笑的是——当真去了,也许邮局的同志还会建议改为电汇。这不是笑话,是实话。2019年秋天之后,不要说是汇款单,就连“邮局”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还将冲击“书信”这一实用型文体写作。当然,因为其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不容撼动,所以虽然使用率大为减少,但依然是必学必会的学习项目。相对而言,“汇款单”是否需要入选,就真值得考虑了。
再从使用者的角度看。除了“公益捐赠”等较为特殊的需要之外,日常生活用到“汇款单”的究竟是些什么人?
也许是父母亲给子女汇款;也许是朋友之间相互汇款;也许是夫妻之间的汇款……共性是——都是关系密切的私人行为。所以,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银行的APP平台直接转账,柜员机转账……各种渠道无限畅通、便捷,唯独单独到邮局去,正儿八经地填个汇款单,确实少见。“汇款单”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其次,照顾城乡的差异?您“多虑”了。
有的人说,生活在城里,自然不用汇款单。可还有那么多村民呢?应该还用汇款单吧。
了解农村的,也许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乡村,也许用得更少。熟悉的村民间,大多使用现金,乡里乡亲的,急着用钱了,不需要“填单子”,凭借的是信用,是这张“老脸”。也有到外地务工的,需要家里“支持一下”,也很少用到“汇款单”。要知道,一个乡村的邮电局,很久以来,都是“若有若无”的样子了,这也让“汇款单”早就名存实亡。
在外读书的孩子,在外务工的丈夫,都是直接收平台转账的。请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想象得很原始的样子哦。
其三,培育儿童的生活能力,也“用不着”。
执教统编教材,目标是很明确的,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有人认为,“汇款单”在这里得到了重生的机会。说得好。认识汇款单,重新用汇款单,体验公民生活,让儿童借助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真正感受现实的生活状态,设想是完美的。(www.xing528.com)
我的儿子收到稿费去邮局领,被拒绝,理由很简单——需要成年人陪同。儿子要给各种公益机构捐款,对方鼓励使用“微信扫一扫”,一边即刻拿到捐款。当然,这给捐款者的体验就差多了,可是想到对方用钱也许是“火烧眉毛”的,也就不在意是否要真的到邮局去了。
2019年的秋季,怎么能忽悠自己?“网络”才是我们的生活情境。而填写汇款单的机会,叫作“千年等一回”。我们要借助教学培育儿童的生活能力,汇款单,真的无用武之地。
问题转为:不用汇款单,又要识得“一、二、三、四、五……”这几个特殊的汉字,教材可以怎么编呢?我们可不是来捣乱的,我们必将给出两条改进建议:
第一:替换。
结合统编教材全国使用的具体时间,提前编撰好时代感强的内容,学习生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生活场景的真实。例如,可以用智能手机的支付平台截图,或者是一些银行的支付软件页面截图。这些软件在输入数字后,基本会出现相对应的大写汉字,完全可以实现“识字”的功能。真需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作图软件,予以添加,配合学习需要。同时,更具时代感的页面,让学生学习到切实有用的内容,还能增加学习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同样是单子,同样是学习,选择的原则就是适用。统编低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动车票”,就非常具备生活气息,而且与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第二:另选。
实在要学“一、二、三、四、五……”这几个特殊的汉字,也不是非用“汇款单”这一媒介。既然已经和时代脱节,可以考虑选用更为合适的学习资源。例如:中药铺中的实景图,很多抽屉上就标注有这些汉字;又如,一些中式宾馆的房间号;还有很多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汉字都用这种方式书写。那些曾经使用的各个版本的钞票,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许你会说:“过时的钞票,不更是被时代淘汰?”那可不一样,不同版本的钞票,失去流通功能后,具备了收藏价值,也可以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历程。火车篇中的“站台票”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成了铁路藏品中的宠儿。相信很多学生看了站台票之后,会对“长辈们乘坐绿皮火车”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材中的选择要与生活,与文化,与历史关联紧密,编撰的思路要广,在达成目标的同时,让学习更为亲切,更有多重意义。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一棵古老的树上吊死”。
最后一个考虑:教材一旦编撰完成,要替换并非简单的一篇文章能促成的。本文写作,也并非挑事,不求得各方力量转发和鼓噪。我们更多思考的是:既然已经编撰了,教材中已经出现了,教师在执教时应该怎么办?
可以将其看作为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更多开发其携带的教学功能。
在教材中出现了,不要一味抱怨它的过时与老套,我们可以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认知发展,能力生长。首先,识字的功能实现,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在识字之余,阅读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梳理这一“表格”中的各种信息,之后进行信息的处理,拓展理解生活中与之相似的各种表格类信息的阅读与加工,完成综合性学习。
我们深知教材编撰者的用心良苦,我们只是从一线实践的角度提出建议。当然,如果我们的建议能够被采纳,至少能够被回应,那么最大的福分应该是学习这套教材的孩子。祝愿统编教材,越编越好,越用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